正文 第44章 心靜如水,進退自如(4)(2 / 3)

深知達爾文研究工作的賴爾堅決不同意達爾文這樣做。在他的堅持和勸說下,達爾文才同意把自己的原稿提綱和華萊士的論文一齊送到“林奈學會”,同時宣讀。

華萊士這才得知達爾文先於他20年就有了這項科學發現,他感慨地說:“達爾文是一個耐心的、下苦功的研究者,勤勤懇懇地收集證據,以證明他發現的真理。”他宣布:“這項發現本應該單獨歸功於達爾文,由於偶然的幸運我才榮膺了一席。”

正是達爾文善於成人之美的行為,才換來了華萊士對達爾文的莫大尊敬。

要做到成人之美也不是一件易事,因為每個人都有取得成功的願望,麵對成功,很多人自然而然地首先想到自己,在競爭激烈的情況下甚至難免會勾心鬥角,壓製別人以成就自己,往往越是如此,越是給自己設置了障礙。其實在你幫助別人、成人之美的同時,無意識地為自己營造了一個良好的人際環境,隻要機會一來,你的成功將是驚人的。盲目追隨一個人是有風險的

人懷才不遇是很普遍的現象,一是由於自己的才華沒有被人發現,所以也就不可能被使用;二是雖然胸懷大誌,滿腹文韜武略,但是生不逢時,像薑太公那樣,不願意把自己的聰明才智用在助紂為虐上,而要與明主相顧,像“佳鳥良擇木而棲”那樣。這種人的處世策略是:退居一隅,審時度勢,伺機而動。用現在的話說,不急於讓人接受、認可,不隨便地把自己推銷出去,不為了眼前的功名利益,放棄自己的追求。

真正有大誌的人,即使平生不得誌,也會廉潔自守,剛正不阿。不會依附權貴,更不會與奸人同流合汙。不怕失敗,也不畏懼別人的嘲諷。看似是退,實際上是矢誌不渝地向著既定奮鬥目標前進。他就能平靜對待一切不公正的待遇,忍受別人無法忍受的精神折磨和肉體創傷……

王猛慧眼識君,他不是見一個君主便要委身於他,而是經過耐心地分析,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上司,這也是懷才不遇的人的一個重要性格特征。

王猛年輕時,曾經到過後趙的都城——鄴城,這裏的達官貴人沒有一個瞧得起他,唯獨有一個叫徐統的,見了他以後非常驚奇,認為他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於是,徐統便詔請他為功曹,可王猛不僅不答應徐統的召集,反而逃到西嶽華山隱居起來。因為他認為自己的才能不應該幹功曹之類的事,而是幫助一國的君王幹大事的,所以他暫時隱居山中,看看社會風雲的變化,等候時機的到來。

公元351年,氐族的苻健在長安建立前秦王朝,力量日漸強大。354年,東晉的大將軍桓溫帶兵北伐,擊敗了苻健的軍隊,把部隊駐紮在灞上。王猛身穿麻短衣,徑直到桓溫的大堂求見。桓溫請他談談對當時社會局勢的看法。王猛在大庭廣眾之中,一邊把手伸到衣襟裏麵去捉虱子,一邊縱談天下大事,滔滔不絕,旁若無人。

桓溫見此情景,心中暗暗稱奇,認為麵前這位窮書生非同凡響,授予他高級官職“都護”。王猛拒絕了,繼續隱居華山。他本來是想出山顯露才華,幹一番事業的,但最後還是打消了這個念頭。因為他考察桓溫和分析東晉的形勢之後,認為桓溫不忠於朝廷,懷有篡權野心,未必能夠成功,自己投奔到桓溫的手下,很難有所作為。這是第二次拒絕人的邀請和提拔。

前秦的苻健去世後,繼位的是苻生。他昏庸殘暴,殺人如麻。苻健的侄兒苻堅想除掉這個暴君,於是廣招賢才,以壯大自己的實力。他聽說王猛不錯,就派人去請王猛出山。

苻堅與王猛一見麵就像知心的老朋友一樣,他們談論天下大事,雙方意見不謀而合。王猛覺得眼前的苻堅才是值得自己一生效力的對象。於是,他十分樂意地留在苻堅的身邊,積極為他出謀劃策。幹出了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傑出的政治家。

古人說:“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王猛不像一般人那樣求遇心切,他不急於求取功名富貴,認定了真正的人選,才投身仕途。這是他獲得成功的重要經驗。也告訴我們,在處世中,應該盡力去選擇一個你認為合適的領導,這樣才是你事業順利發展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