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紮特效應認為,聽莫紮特的音樂將有利於嬰兒的智力開發,能培養出孩子更出色的能力。到了現代,這個理論雖然被證實有些言過其實,但是,音樂的確能給人的精神和心理一些很重要的微妙影響。
所以,從生活的角度來說,人們的休閑娛樂並不是所謂的玩物喪誌或者不務正業,無論是音樂、影視或者其他休閑方式,其實都有一定的心理釋壓作用或者其他情緒調動效果等等,這對我們改善心境、生活是大有裨益的。
養隻狗,更快樂:養動物對身心健康的影響
我們常說狗是人類的好朋友,我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說法呢?為什麼我們選擇的偏偏是狗,而不是貓,不是雞、鴨、魚,不是蛇、蜥蜴、烏龜呢?
每天清晨,起床後,楊亮先洗臉,然後給自己的小狗“果果”洗臉,果果已經養成習慣了,一大早就會在浴室那兒等著。洗臉時它很乖,但是擦臉時就不乖了,咬著毛巾不放,還搖頭晃腦地拽扯著。每次楊亮假意嗬斥它的時候,它就睜著圓溜溜的眼睛瞧著楊亮,顯得既安靜又無辜。這個時候,楊亮拿他最沒有辦法了。楊亮撓著它的頭,嗬嗬地笑起來,果果也搖著尾巴,顯得很開心。
現在果果大一點了,就變得很淘氣,老是跑來跑去,還總是咬著楊亮的褲角不放。有時楊亮會輕輕地踢開它,但是它最後還是會撲上前來。每當果果高興起來時,就樂不顛地跑到楊亮麵前,搖著尾巴,拿頭蹭著楊亮的腿。它最喜歡楊亮帶著它去散步,周末時候,楊亮就會帶著果果去公園玩飛盤的。最後,楊亮累得坐一旁休息,果果卻總是意猶未盡。這時,楊亮就抱著它,輕輕地撫摸果果毛茸茸的大腦袋。
這樣的日子讓楊亮很滿足,他覺得有果果在身邊,自己就會變得很開朗。同時,也因為老是要包容小家夥老是犯些抓壞東西之類的錯,楊亮感覺自己待人都寬容了許多。
還記得那部催人淚下的《忠犬八公》嗎?雖然劇情仍舊是經典但俗套的“人狗情未了”,卻又著實讓人“潤物細無聲”地“浪費”了一盒抽紙。那隻在火車站等待著死去的主人歸來的秋田犬,似乎就這樣降落在我們心中的某個柔軟角落裏。我們常看見影視作品裏有很多人狗情深的情節,又或是一隻狗狗怎樣讓一個自閉的人變得開朗起來。那麼,真的有這麼神奇的事情嗎?
科學研究發現,常與狗相伴的人身體素質都會有所不同。比如,養狗的心髒病患者在病發後的存活率幾乎是沒有養狗的人的九倍,而養狗的人能更好地應對日常生活中的壓力和抑鬱感。
那麼為什麼養狗會讓人身心有益呢?
從人際交往的角度來看,狗狗似乎更能引起陌生人的注意,而成為話題。如果有兩個彼此陌生的愛狗人士在公園相遇,那麼兩人想要熟絡起來的話,隻要有一個可以談論彼此愛犬的契機,那麼,兩人的關係就會迅速升溫。許多研究顯示,與人一起共度美好時光是可以讓我們獲得幸福感並且促進身心健康,而狗狗恰巧又在不經意間成為一個可以促成人們共度時光的話題和機會。
從身體上來講,帶狗狗散步,其實也是對自身的一種鍛煉,與愛犬之間的互動遊戲同時也加強自己的運動。而從心理上來講,我們對自己愛犬的撫摸、抓撓、拍頭等動作看似是對狗狗的安撫,實則是對自身也起到了一個鎮定作用。同時,狗也是一個十分稱職的“聽眾”,我們的煩惱和心事都可以向它傾訴,而不用擔心自己的秘密會泄露。看來,狗狗可是最有奉獻精神的心理醫生了,隻要包一天三餐,就可以免費傾訴。
所以,在都市塵埃中,如果我們有人的內心已經開始變得淡漠和冷清,那麼,我們可以養一隻小狗,開始培養那份溫暖的心。當我們不願意相信生活中的友誼時,那就把內心的煩惱和苦悶傾瀉給自己的狗狗,從而來化解心中的鬱結。或許,我們也可以帶著自己的愛犬慢慢地行走在某個靜謐的公園,誰知道在拐彎處,又有一份怎樣溫暖的友情在等著我們呢?或許也有另一個安靜地和愛犬一起散步的人呢?
從《我愛我家》到《愛情公寓》:從眾心理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總是表現得人雲亦雲、隨大流、沒有主見,她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從自己的實際出發去處理問題。
一名叫惠玲的下崗女工,她已經失業很多年了,她總是臉色憔悴,所以顯得身體特別羸弱。她大學畢業後就進入一家薪酬很高的公司,由於能力突出,本來可以很快升職,但一陣出國熱讓她隨著當時的潮流出國留學去了。待到回國熱潮的時候,她又回國發展。她開過公司,炒過股票,做過房地產,凡是熱門的事情,一樣她也沒落下。
但十幾年折騰完了,她一事無成。最後還是找親戚托關係,才進入一家事業單位。沒想到才過幾個月,下崗大軍裏就出現了她的名字。
好朋友常做各種事情去開導她,有次有人給她帶了一張情景喜劇的碟,說是讓她看著玩兒,內容挺好笑的。百無聊賴之中,她就開了影碟機去看。
其實,情景劇的內容並沒有多有趣,她有時就是忍不住地笑了出來,連她自己都感到奇怪,“好像也沒什麼意思,隻不過每次聽到錄像裏爆發出觀眾的笑聲,我就忍不住也想笑。”
從早年的《我愛我家》到現在的《愛情公寓》,這樣的情景喜劇已經是不勝枚舉了。我們總是覺得這樣的影視作品是多麼的讓人“可口可樂”,但是,在大笑之餘,我們是否注意到了一個細節——笑聲。
當然,這個笑聲不是我們自己的,卻又和我們的笑意分不開。那就是在劇情中一旦出現一個笑點或者吐槽時,就會出現一陣旁白式的笑聲,它的潛台詞好像是“這個地方該笑了”。或許有的時候,這個情節真的很有趣,這樣我們笑就是順理成章的了。但是,當我們麵對一些無聊到發悶的橋段,也會不自覺笑出來,這就讓人百思不解了。
而無論是她的人生曆程還是情景喜劇中的引發笑聲的配笑,其實原理都是一樣的,那就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從眾心理。看到別人做什麼,我們也去做什麼,這是趨利避害的一種自我保護方式。是否有人發現,配笑不是一個人的笑聲,而是一群人的笑聲。情景喜劇中的“笑”,其實頗有一種強製意義的暗示效果,它告訴我們,這個地方是一個十分有趣的情節,現在我們可以發笑了,並且,這是“大眾”認為很可笑的地方,我們一個人不笑似乎又有一些“出格”。於是,潛意識下我們為了迎合這種趣味,哪怕是十分無趣的橋段,我們也會笑出聲來。
有從眾心理的人是由於自己承擔的來自群體的壓力很大,當絕大多數人都做出同樣的反應時,個人就有強烈的動機去讚同群體其他成員的意見,因此這位女士拒絕了自己的感官做出的選擇,而做出了同大多數人一樣的選擇。這種心理造成的盲從行為卻能帶來嚴重的後果。當個人的感覺與群體中的大多數人不一致時,個體為了使自己不被人認為“標新立異”,常常會放棄自己的看法而接受大多數人的判斷。其實這是不對的,從眾心理既有積極的一麵,也有消極的一麵。
有些事情就好像情景喜劇裏的笑聲一樣,起到的隻是引導作用,真正做出決定的還是自己。有些人懂得分辨自己人生的方向,即便是情景喜劇裏的笑聲再頻繁,他也知道應該換頻道,但有人隻會隨著笑聲而笑,無法分辨這是否發自內心。
在我們的生活中,從眾心理會讓一些意誌薄弱者隨波逐流,虛榮心理可以說正是從眾行為的消極作用所帶來的惡化和擴展。例如,社會上流行吃喝講排場,住房講寬敞,玩樂講高檔,在生活方式上落伍的人難免遭他人譏諷,有些人便不顧自己的客觀實際,打腫臉充胖子,弄得負債累累,這完全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做法。所以,我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麵對現實,實事求是,從自己的實際出發去處理問題,擺脫從眾心理的負麵效應。
給自己放個假:心理旅遊
對於現在“宅之人生”人們,出現了一種叫做“心靈之旅”的旅遊活動,正式稱謂應該叫“心理旅遊”。這是我國剛剛興起的一種新的旅遊方式——除了一同遊玩的組團成員外,身邊還多了一位或數位亦師亦友的心理醫生。大家在暢遊大自然中敞開心扉、相互交流,在旅途中接受心理醫生的疏導和調理。
一位心理專家認為,與一般的旅遊方式相比,心理旅遊更加突出心理康複的內容,可以給參與遊客帶來深度的身心放鬆。她說,許多人麵臨著工作壓力,所以在身心上總是會充滿著疲憊感,而這樣的心理旅遊自然就是一個十分有益良好的放鬆方式。不要在休息的時間裏,老是宅在居所,單調地重複上網之類的是去年個,這些看似放鬆的休閑活動,其實並非科學的休息方式。
因為都市白領經常感受到的所謂疲勞大多屬於腦力疲勞或心理疲勞,而並非體力疲勞。因此,單純體力上的“休息”並不能從根本上緩解疲勞感。“心理旅遊通過讓參與者適度參加戶外活動和鍛煉,並穿插一些有益的互動、交流,使參與者的大腦在活動中得到放鬆、調整,這樣才可以解決腦力疲勞和心理疲勞的問題。”這位專家說。
心理旅遊和普通的風光旅遊又有一些不同,它含有的身心調節的成分更多。所以,我們要進行心理旅遊的地方最好是山清水秀的開闊景區,讓人感覺空氣清新,明亮溫暖的地方,而不要選擇那些陰暗、恐怖、人群擁擠的景點,這樣反而可能加重參與者抑鬱、焦慮的負麵情緒。
除了精心選擇旅遊景點外,還會有一些特別的安排:如風光優美的景區,有益於參與者開闊視野、頤養身心;交通等條件適當“艱苦”一些,有益於提高參與效果與熱情,讓整個旅程既不顯得單調又富有挑戰性,還有利於培養參與者之間的團隊合作和溝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