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爾斯泰有一次去打獵,正在追趕著一隻兔子,這時,馬蹄不慎陷入了一個坑裏,他就從馬背上摔了下來跌在了地上。事後,據他所言,自己200年前的前世也是這樣從馬背上摔了下來。研究表明,“似曾相識”這種心理是一個叫做“海馬回”的區域在作祟。海馬回主要是控製記憶活動的區域,它負責形成和儲備長期記憶。而記憶則是被強大的化學作用聯係在一起的腦細胞群,當我們要從腦中“抽出”某種記憶時,實際上就是在尋找特定的腦細胞並對其進行激活。而海馬回可以幫助我們腦海中已經存在的記憶“索引”其他相類似的情況。
正如這種靈異的前世回憶現象一樣,對於我們來說,還有許多怪誕的現象發生在我們身上,靈異得讓我們不知所措。但是,其實有許多現象隻是我們的心理活動造成的,也就是所謂的“自己嚇自己”!
筆仙來了:巴納姆效應
筆仙是一種通過筆來和“筆仙”進行交流的招靈遊戲。招靈成功後,可以問筆仙一切自己想知道的事情。多數玩家都信誓旦旦地說,筆仙特別準!
“老公,我見鬼了!”妻子閆娟下班回家,慌慌張張地對李毅說。
“長什麼樣子?”李毅以為她在開玩笑。
閆娟認真地看著我:“下午,同事提議玩筆仙,我本來害怕不想玩,聽說玩筆仙會把‘髒東西’帶上來,但他們一直慫恿我,我就答應了。結果,我握著筆的手真的不由自主地動了起來,我們提問,筆也跟著回答了我們的問題。你說這是不是見鬼了?”
“那你覺得這鬼回答得準確嗎?”李毅問妻子。
“挺準的。”閆娟把那張紙拿出來,李毅看到上麵在是和否上畫了幾個圈,閆娟還把同事們問的問題向李毅複述了一遍。
“真的,筆仙真是太神了!我當時也有問自己下半年的事業是否順利,然後它說‘是’,之後快下班的時候,老總就說要給我加薪呢!”閆娟興致勃勃地說。
李毅想了想,然後笑著問妻子,“如果它說‘否’,你想想下午還發生了什麼事情?”我提醒妻子。
她想了一下說:“下午我的電腦壞了,文檔全丟了,我生了好大一會兒氣呢。”
“這就對了,”李毅告訴閆娟,“你依據筆仙的判斷來分析自己的事情,自然是從主觀出發,你有自我判斷的傾向,所以,也可以說筆仙就是你自己。”
世界上總會出現一些靈異現象,但是,當我們在麵對這種未知的現象時,許多人都愛賦予它更為神秘的組成因素。但是,有時候,事情可能並不是我們想的那麼玄乎其玄。
那麼,這個世上真的有筆仙嗎?如此“精準”的筆仙的回答又是怎麼來的呢?
首先,筆仙真的存在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但是為什麼閆娟的手臂又真的會像被筆仙驅使一樣地動起來而在紙上畫出圓圈呢?其實,這是一種生理和心理上的暗示。玩筆仙之前,他們會在心中默念,懇請筆仙快來,在這樣的暗示下,閆娟的心理活動就會促使手臂動起來,而且長時間保持一個握筆的姿勢不動,而在這種情況下,手臂也會不由自主地動起來。這就是閆娟為什麼會以為是筆仙讓她在紙上畫出圓圈而不自知。至於那些問題,完全是一些模棱兩可的問題,而無論是哪種回答,僅憑借一個“是”或“否”來做判定,這種行為本身就有很大的主觀性。
生活中很多人常常認為籠統的、一般的,甚至是虛假的人格描述,能夠準確地揭示自己的特點。其實,這是因為人們總是無法客觀地看待自己,無法冷靜地對待外界的評價。這在心理學上被認為是“巴納姆效應”在作怪。所謂的“巴納姆效應”是指一位名叫肖曼·巴納姆的著名雜技師在揭示自己的表演時說,他之所以很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他能使每個人都上當受騙。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所謂的靈異遊戲,筆仙就正好是利用了人們的這種心理。
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避免“巴納姆效應”這種心理炸彈呢?
首先,培養一種敏銳的判斷力。很少有人天生就擁有明智和審慎的判斷力,要懂得收集和利用大量的信息,並在此基礎上對是非曲直進行判斷。隻有正確地看待自己和身邊的人事,才能避免被“巴納姆效應”所左右。
然後,認識自己,麵對自己。要了解自己的個性、能力,不忽視自己長處和優點,也要認清短處與不足。
看,靈魂出竅了:角腦回與睡眠麻痹
一天,子林向朋友說起了他某一晚的古怪經曆。那晚,子林由於疲倦就早早地躺下了,也不知道睡了多久,他模模糊糊地覺得自己有些醒了,卻是出於半夢半醒之間的惺忪狀態。他忽然覺得自己有些口渴,於是便慢慢地爬了起來,可是卻總覺得有些費勁,他覺得可能是因為自己躺得有些久了。之後,他有些費勁地一步一步走向放水杯的桌子,卻忽然心驚似的回頭看了一下。這一瞧倒把他自己嚇了一大跳。他看見自己還好好地躺在床上,甚至似乎能感受到床上的“自己”那細微的呼吸。這一驚卻像是一陣吸力似的,把他直直地拉向了床上的“自己”。也不知道過了多久,他慢慢地睜開了眼,身體還是有些疲憊,他像意識到了什麼似的,馬上把燈開了,發現自己還是躺在床上……
許多較為偏遠的地方,至今還有“叫魂”的說法,即小孩子受了驚嚇,大人就要帶著他在受驚嚇的地方喊著他的名字,“××,回來吧,回來吧。”這樣的情況自然是不少見的,而民間也確實有很多關於靈魂的說法,“靈魂出竅”就是其中一個。
因為隻有在人放鬆下來,思想開始放空的時候,靈魂才較易脫離肉體的束縛。這就像很多瀕臨死亡的人,當他們昏迷的時候,似乎會感覺子自己開始脫離肉體漂浮了起來,然後看到醫務人員在來來回回地搶救自己。當他們恢複知覺後,他們也能準確地說出當時的搶救情況。
其實,心理學家認為,“靈魂出竅”的現象可能是有右大腦皮層的角腦回引起的。瑞士日內瓦大學醫院的一個研究小組做了一個實驗:用電極刺激一名患有癲癇性痙攣的婦女的頭腦。研究人員發現,當他們向這名婦女的角腦回發出微弱信號時,經她後來形容,當時的感覺是:“我從高處看到自己躺在床上,但我隻看到自己的腳和下半身。”後來研究人員又向“角腦回”發出兩次刺激信號,結果這名婦女產生了類似的感覺,甚至還有瞬間的“輕盈”感。所以,研究者認為,“角腦回”主要用於整理有關身體的視覺資料(來自眼睛),以及有關碰觸和平衡的資料(來自皮膚和內耳)。一旦“角腦回”對這些資料整合不當,人就可能產生“靈魂出竅”的感覺。
但是,腦區功能紊亂還不足以解釋有關靈魂出竅的全部疑問。因為靈魂出竅的人除了感到意識脫離身體,那個分離出來的自己還能以一種外人視角看到自己的身體以及周遭的事物。這些信息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專家認為,睡眠麻痹也可能引起所謂的“靈魂出竅”。引發睡眠麻痹的原因可能是大腦所存儲的信息發生了衝突。產生睡眠麻痹的人很可能是快速動眼期,這個階段是淺眠階段。或許有人夢到自己正在走或者飛,這樣的動作思維就勢必會給人在意識上帶來一定的移動感。但是,我們的大腦卻能夠理性地判別出我們的身體其實沒有動。為了緩和這種衝突,大腦就將自我從身體上分離出來,使人感覺自己在運動,而身體卻留在原處。
所以,以後再有人遇到這樣的“靈魂出竅”,我們大可不必驚慌失措、惴惴不安,隻要對此有所了解,明白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同時,我們也要消除對這類“靈魂”現象的恐懼,實在是受到困擾的時候,我們可以去向朋友傾訴,尋找一些安慰和鼓勵,不必有所驚恐。如果這樣還不行,那我們也可以谘詢醫生的意見和建議,學會自主調節、自我控製。
夢到了未來:超感知覺
很多人可能有這樣的經驗,感覺在夢中獲得了有關遠處或隱藏在後或與此同時的事件的信息,這種超感知覺一般包括兩種感應:一種是預言性的心靈感應,即做了夢,在後來的某時某地竟發現一種現實景象跟夢中出現的景象一模一樣,這種現實景象就是預言性的心靈感應;另一種就是在時間上夢中的景象與現實某處發生的景象完全吻合的心靈感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