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主體參與教學的教學反思(1 / 3)

第一節教學反思的概念及特征

一、什麼是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教師對自己教學活動的回顧思考、重新認識、再評價和經驗總結,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教學主體借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究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麵的問題,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統一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

這裏所說的反思與通常所說的靜坐冥想式的反思不同,它往往不是一個人獨處放鬆和回憶遐想,而是一種需要認真思索乃至極大努力的過程,而且常常需要教師合作進行。另外,反思不簡單是教學經驗的總結,它是伴隨整個教學過程的監視、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活動。

二、教學反思的特征

(一)立足教學實際,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教學反思不是簡單地回顧教學情況,而是教學主體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根據解決問題的方案組織教學內容,通過解決問題,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的過程。教學反思不僅探求教學的結果,而且要對結果及有關原因等進行反思,這樣一來,教學反思具有了較強的科學研究性質。

人的成長需要不斷地總結和反思,教學活動也是如此。教師若能經常在教學活動中進行總結和反思,那麼他就能成為反思型教師。反思型教師會不斷對教學過程的結果進行總結分析,並找出有關原因進行思考,總是問“為什麼”。這種問題意識成為了主體反思自身行為的動力。教學反思的整個過程均是在具體的教學實際中完成的,並在教學實際中創造的解決問題,使下一步的教學實踐活動更趨完善。

(二)在探究中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

教學反思開始於“問題”,實踐於“探究”,結果於“發現”。如果說“問題”是展開教學反思的前提的話,“探究”就應該處於核心地位。教學反思本身就是一個探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即是引導者,又是評論者,即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通過反思,教師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平,同時形成對教學現象、教學問題的深層次的思考和創造性的見解,使自己真正成為教學的實踐者和教學的研究者。

(三)強調兩個“學會”,是全麵發展教師的過程

這兩個“學會”是指“學會學習”和“學會教學”,二者的關係是:學會學習是教學的終極目的,而學會教學是直接目的,亦即教師的學會教學是為了學生更好地學會學習。因而,反思型教師要懂得“學會教學”必須以深切體驗學生的“學會學習”為前提,隻有從學生“學會學習”的角度去思考“學會教學”,才能真正學會教學;才能在不斷變化的教育條件下有效地指導學生學會學習,從而達到師生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以增強教師的“道德感”為突破口

責任感強的教師會自覺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而每一次反思發現一個(或一些)問題,進行一次研究,學會一些東西,教學技能亦會逐步提高。教學反思既注重教師教學的技術問題,又把教學倫理與道德問題提上重要日程,在增強教師的道德感上下工夫。從這些可以看出,教學反思對教師的專業發展是非常有價值和有意義的。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教學也是如此,隻教不研,就會成為教死書的教書匠;隻研不教,就會成為紙上談兵的空談者。隻有成為一名科研型教師,邊教邊總結,邊教邊反思,才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教學反思是教師自我適應與發展的核心手段。正如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為: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

第二節主體參與教學的教學反思實踐

一、教學反思的三個階段

(一)教學前反思

教學前反思即教學前進行反思。這種反思具有前瞻性,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並有效地提高教師的教學預測和分析能力。這一階段的反思,主要是對學科材料和內容、教師自身的特征和能力以及學生特征和需要的反思。要求能分析現狀,發現問題。

1對學生的反思

隨著高校的擴招,現階段高等學校的學生素質普遍下降,這已成了一個不爭的事實。學生帶著基礎教育中傳統的講授法教學造成的各種“後遺症”來到高等學校。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在學生身上存在著這樣一些問題:學習興趣不濃;學習動機缺乏(從筆者的大學生學習興趣、動機調查結果可見一斑);學習習慣不良;學習態度不端正;做事、學習缺乏應有的激情;意誌薄弱、畏難退縮;不善於合作、自我為中心等,這些問題都影響著他們的學習效率。但學生們有良好的學習願望,都有對知識的渴求,都有各種潛能,都有各種需要,也都有個人的能力傾向和特長。這些都是實施主體參與教學的最基本的條件。學生們身上存在的問題也正是主體參與教學要解決的問題。

經過討論我們采取了前述的各種教學策略(參見第六章)來進行教學實踐。

經過主體參與教學的實踐活動,學生們學會了學習,學會了溝通,學會了做人,學會了做事,獲得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這也正是主體參與教學所追求的目標。但在實踐中有一少部分學生由於受習慣的惰性思維的影響,在開始實驗時對新的教學方式有些不適應,他們不願思考,嫌自主學習占用他們大量的休息和娛樂時間(從筆者的教學方式調查結果中可見一斑),雖然隨教學實驗的不斷深入,他們各方麵都有很大的進步,但與大多數學生相比還有一些差距,用個性和差異的眼光看問題,有進步就應視為改革的成功。但我們應清醒的認識到:如果從基礎教育開始他們就擺脫傳統的講授法教學方式,那麼今天他們一定不是這樣的層次。所以我們建議:主體參與教學一定要從基礎教育開始!這也從另一側麵說明教學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2對教師的反思

多年的傳統講授法的教學,教師們已習慣於“一支粉筆,講滿一堂課”的教學方式。經過反複的實踐我們發現在教師們身上存在著這樣的一些問題:觀念陳舊;方法欠缺;創新意識和能力較弱;排除幹擾和惰性思維能力較差等。但教師們有改革的熱情,有成就的動機和欲望,有對新知識和方法的渴求,有著對教育事業的熱愛,這些又成為進行主體參與教學改革的基本條件。

經過不斷的教學實踐,教師們改變了傳統的教育觀念,樹立了新的教學觀和學生觀,掌握了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轉變了教師角色和教學行為,學會了教學評價和教學反思,獲得了促進自己成長和發展的能力。

值得提出的是,教學前反思並不是在教學改革或每一學科的學習前一次進行的,而是在每一次新的教學活動開始前都要進行。它能使教師對每一次的教學活動有充分的認識和把握,並有效地提高教師的教學預測和分析能力。

(二)教學實踐中的反思

在教學中的反思,即及時地在行動過程中進行的反思。這種反思具有監控性,使教學高效地進行,並有助於提高教師的教學調控和應變能力。

在主體參與教學實踐中,尤其是在第二課堂的小組合作學習和第一課堂的教學活動中,我們發現同學們有獨霸“講壇,獨占討論席”的現象;有遊離於“活動”之外的現象;有質疑問題偏離內容,質量不高的現象;有膽怯、不敢在大眾麵前發言和上講台講課的情況;有同學們討論時出現激烈的爭執的情況;有同學們提出的問題具有挑戰性的情況等等。這些問題都是課題組的實驗教師們在具體的主體參與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對這些情況的處理就需要教師具有一定的教育機製。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們能迅速的分析問題,果斷決策,分別采用了將問題分解給多個學生,讓“學霸”進行總結概括的策略;給遊離活動之外的學生提出適當的問題的策略;給問題偏離內容的同學以延遲判斷的策略;給膽怯的學生以激發、鼓勵、信任的策略;對爭執的同學給予引導的策略;對提出具有挑戰性的問題的學生以表揚和對問題表示誠懇接受的策略。有效地調控了課堂教學的節奏,使課堂教學順利和高效的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