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改革考試製度,讓考試這個指揮棒真正指向素質教育。素質教育已“談”了多年,為什麼國民的素質沒有明顯的提高?原因當然是多方麵的。但不可否認的問題之一就是“說”“做”兩張皮。考試考什麼,教師教什麼;考試怎麼考,教師就怎麼教。這是很自然的。理論上談素質教育,實踐上搞應試教育已成為普遍現象,改革考試製度勢在必行。具體應從考試內容、考試方式和考試結果處理方麵出發。內容方麵:加強與社會實際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的聯係,重視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高等院校應重視考查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方式方麵:倡導給予多次機會,綜合應用多種方法,打破唯紙筆測驗的傳統做法。結果處理方麵:倡導針對考試結果做出具體的分析指導,而非根據結果排名次,定優劣。同時要改變升學考試和招生製度,倡導改變將分數簡單相加作為唯一錄取標準的做法,應考慮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②按素質教育的要求製定各階段教育的培養目標,高等學校要對專業進行調整,課程重新整合,使培養目標、教學大綱、教學計劃、學科課程、教學方法協調一致。
③改革教學評價體係。製定相對全麵的符合素質教育,有利於學生發展和教師成長的教學評價體係。
④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教師要善於反思,正確分析,總結經驗。增強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保持教學改革的熱情,要有克服困難的意誌。
(2)學生自主、參與學習和提供有序的學習環境的矛盾,如何讓學生在“熱鬧”中“有序”的學習是教師課堂管理的新課題
通過反思,教師們對“教學能力”有了新的認識和思考:主體參與教學中教師對課堂的管理不是削弱了,而是加強了,教育對教師的課堂管理能力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更高了。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生自律能力較差,一“自由”就容易“熱鬧”,安靜無法滿足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參與,熱鬧又是課堂紀律的大敵,如何讓學生在“熱鬧”中“有序”的學習?在高等教育中,學生一“自由”就容易“離題”。如何讓學生在“自由”中解決問題?給學生“自由”但不是“自流”,如何把握,如何調控?
具體做法:
①課堂環節的設計不能完全按事先設計的環節進行,要富有彈性。
②教師要學會“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③教師要更富有教育機製,隨堂的調控能力應更強。
④教師的知識結構應更趨合理:專業知識要精,外圍的麵要廣。
⑤教師要有更加全麵的能力。
要做到這些就需要教師理論上進一步學習,實踐中勇於探索。
(3)文字形式的教案與實際操作的備課不一致的矛盾,是教學改革又一新課題
現行的文字教案中隻描述教師“教”的行為,包含的內容主要是教材上的知識信息,甚至是教材上的知識的“再現”,而缺少學生“學”的行為的描述。這與新的教學觀——“以學論教,教為學服務”不相符合。主體參與教學要求教師備課不僅要備教材,還要走進第二課堂,了解學生的活動情況,所以應使教師從以往“隻見教材不見學生”的備課方式中轉變出來。
具體做法:
①以科學的教學觀為指導,改變教案模式。
②教案中並行設計“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行為”兩大部分,設計“學情分析”和“課後追記”等內容,即有助於教師同時並重教與學,又便於教師在課前分析、思考,課後總結、補充。
③不要過於講究教案寫得幹淨整齊,教師能隨時將教學中的教學情況、學生的學習情況寫進去,能隨時將教學中的感悟、想法記下來,能隨時將教師或學生在某一時刻產生的“奇思妙想”和某一時段迸發出的“智慧的火花”加進去。使教案成為幫助教學反思,積累教學經驗,提高教學水平,進行教學研究,促進自身成長的有價值的第一手資料。這是我們期望的具有實質意義的教案的形式。
二、教學反思的形式
(一)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即教師利用各種機會對自己的教育、教學、科研活動等進行的反思。自我反思應做到堅持多方麵來進行。這裏的多方麵一是指內容多方麵,即包括學生的學習情況又包括教師的教學情況、即包括教學實踐又包括科學研究。二是指時間多階段,即教學前反思、教學中反思、教學後反思,一定階段的教學反思和學期末的教學反思。
(二)自學反思
自學反思是指在自我進修、自我學習的基礎上,以自己的教育活動過程為思考對象,來對自己所做出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教師既是培訓對象,又是培訓者。教師通過不斷地自學反思,促進自身的專業化發展,要不斷加強理論學習,把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作為研究對象,學會反思技術,進行反思性教學,並讓反思成為習慣,成為一名科研型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做到了:一學,學習先進的教育理論,以及別人的先進的教學經驗;二讀,堅持讀業務文章,讀與本課題有關的書籍,掌握最新的,特別是教學改革方麵的信息;三寫,寫讀書筆記、寫評課記錄、寫讀書體會等。教師是教學改革的實施者,我們要以主動的態度,反思的精神去努力學習,不斷探索、提高自身素質。
(三)交流反思
我們曾認為課堂隻是教師講知識,學生學知識的場所,然而真正的課堂應該是充滿生命活力的,實現師生共同成長的特殊場所。教學的實質是師生間的對話、溝通與交流。對教學進行反思,也需要教師樹立起溝通、交流的意識,大家可以針對某一問題進行“解剖”,通過相互的研討和交流,通過多種觀點的交鋒來多視角、多層麵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清楚意識到隱藏在教學行為背後的教育觀念,並提出改進意見和理論依據和策略。在交流中展開教學反思,有利於拓展思路,把握實質,共享成功的快樂。
教師成才的重要途徑是參與教改實踐活動,在教育科研項目中去體會研究性學習,在經驗反思的基礎上,體會主體參與教學改革的深刻內涵,形成新的教育觀念。
(四)課堂觀摩進行反思
課題組教師之間相互觀摩彼此的課堂教學,用我們製定的課堂教學評價表進行評價,並詳細地描述教師們所觀察到的情景,課後進行討論反思。首先找出優點、明確問題;就有關問題進行討論分析;互相交流觀點和看法,最後形成一個最佳的解決方案。並要求教師們將方案應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當中去。這種反思是針對具體的活生生的教學實踐來進行的,多個不同的人麵對同一教學場景,同一教學問題,會從多個角度,不同側麵出發,會產生思維的碰撞,起到了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作用。
(五)與學生座談進行反思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對教學效果及學習效果是最有發言權的。這是進行教學反思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
第三節教學反思的反思
教學反思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可能,但也有其不甚完善之處。其一,它對教師的理論修養要求較高,要求能運用理論的眼光去發現問題,並用理論來指導問題的解決。而實踐中,教師受環境的影響,多存在一些實用主義的思想,往往偏重教學技能提高的學習,對無法立即收效的理論研究得不多,所以理論指導方麵難免存在模糊與偏差的認識。其二,教學反思要求教師養成良好的反思習慣,需要投入較多的時間和精力,比如,每天記錄反思筆記,而教師的日常事務比較繁忙,這就增加了其負擔。其三,僅有反思是不夠的,有的教師“把反思當做目的,而忘了行動,結果反省了一輩子,卻什麼也沒幹成”。
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過程,我們受益匪淺,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在教學中及時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會使我們逐漸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逐步提高自我監控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