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疾病小介紹
人體的各個器官係統,都存在患身心疾病的可能性。心理因素可以影響很多器官係統的生理狀況,包括皮膚、骨骼肌、呼吸、心血管、血液和淋巴、腸胃、泌尿、內分泌係統、感覺器官等等。而內植物神經係統支配的器官係統,例如心血管、腸胃等器官係統患身心疾病的可能性、危險性更大,更要引起我們的充分重視。這些係統包括:
(一)心血管係統
在心血管係統中比較典型的身心疾病有:原發性高血壓、心動過速、心絞痛、偏頭疼、雷諾氏症等等。
(二)免疫係統
由於心理因素導致免疫功能下降,增加患癌症和艾滋病的危險。
(三)胃腸係統
在胃腸係統中最常見的身心疾病:神經性厭食症、消化性潰瘍、潰瘍性結腸炎等。
(四)呼吸係統
呼吸係統中最典型的身心疾病有:過度換氣綜合征、支氣管哮喘。
(五)內分泌係統
內分泌係統中最常見的身心疾病是糖尿病、甲狀腺機能障礙症等。
(六)泌尿生殖係統
該係統與身心密切相關的疾病有:排尿障礙、婦女月經失調、痛經、陰冷以及陽痿等症。
(七)肌肉、骨骼係統
該係統中的典型身心疾病有:類風濕性關節炎、周身疼痛等症。
(八)皮膚
表現在皮膚上的最典型的身心疾病有:神經性皮炎、蕁麻疹、斑禿等症。
出於上述疾病屬身心疾病,病因與心理障礙、心理因素有直接關係,因此在治療上絕非單一的藥物對生理上的治療所能奏效的,還要輔之以心理治療等方法,進行綜合治療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身心疾病 生理心理共作用
造成身心疾病的病因在於身體的不調節狀態,而促成身體的不調節狀態有多種因素,包括生物因素、社會文化因素、心理因素等。
(一)生理因素
大腦自律神經係統承擔著對壓力的正常反應,一旦這個係統發生了問題,就會導致身心疾病的發生。一個自律神經反應過敏的人,在輕微的壓力下,卻作出了過度的反應,導致某些器官受損,就會引起身心疾病。
同時,由於人的局部生理弱點,在壓力之下也會引發身心疾病,例如胃腸係統虛弱者在壓力之下會發展為胃潰瘍,而呼吸係統虛弱者在壓力之下會發展為支氣管哮喘症。
當反複過度使用身體的某一係統時,就會削弱其功能,導致身心疾病的發生。例如當麵臨壓力時,有的人心跳過速,有的人血壓升高,還有的人胃酸分泌過多。如果壓力繼續存在,並持續增大,上述兩種類型的人分別可能發展為心髒病、高血壓及胃潰瘍等疾病。
(二)社會文化因素
來自文化和社會團體的過大壓力,往往導致人體自動調節係統的受損,使身體進入不調節狀態,從而產生身心疾病。如社會的動蕩、大量人口失業、貨幣貶值、通貨膨脹、離異、喪偶、失業、突發的不幸變故等等。
(三)心理因素
由於心理因素誘發的身心疾病包括因應型和人格型。
1.因應型
它是指人們對某些需求、態度、稍感壓力的過度反應而導致身心疾病。例如一位在工作中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人,長時間的不滿,不願表達出來,就有患高血壓的可能。
2.人格型
所謂人格型包括A型人格和B型人格。
A型人格屬於性情急躁、易怒,做事爭強好勝,憤世嫉俗。由於他們的處世方式而產生矛盾或壓力而易導致高血壓、冠心病一類的身心疾病。
B型人格性情較為開朗、放鬆,心理承受性較好,心態平和,侵略性、攻擊性較少,因此,患高血壓、心髒病一類的循環係統疾病的可能性較小。
典型的A型人格或典型的B型人格並不是占居民的大多數,大多數人的人格介於這二者之間,或稍傾向於其中一種類型,但都具備兩種類型的特性。
綜上所述,身心疾病是由生理因素、社會文化因素、心理因素等多種原因導致的,而非單一的、特定的因素所造成的。因此,防病治療時,也要采取綜合治理,多方麵去考慮問題,製訂治療方案,才可能取得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