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飲食障礙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既有社會原因,也有家庭原因;既有生理因素,也有心理因素;既有認知障礙,也有感情障礙。
(一)社會原因
厭食和暴食等飲食性障礙既屬於文化特異性的精神障礙,也屬於一種身心疾病。作為一種文化特異性的精神障礙,它與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氛圍、社會的審美意識、審美情趣密切相關。
近代西方偏愛苗條女性。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以瘦為美成為一種持久的時尚。從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美國選美大賽中,選拔的美國小姐競爭者,平均體重逐年下降。
媒體宣揚以瘦為美的崇尚苗條的觀念也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自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美國某些雜誌的封麵人物的體重都比正常的體重輕。以前,主要是歐美的白人社會對女性的苗條十分重視,而非洲黑人則不同,甚至有湯加以胖為美的習俗,然而隨著媒體的宣傳,選美大賽在全球展開,以瘦為美之風在全世界越演越烈,以致女人減肥的故事無處不在,飲食障礙成為流行的“時尚”疾病。
社會對苗條的崇尚,對女性的要求比男性更苛刻。這也是造成女性過度節食,飲食疾病大大多於男性的原因之一。
同時,由於輿論導向的作用,社會普遍對體重過重者存有偏見,甚至歧視,使胖人在求職、擇偶的過程中都受到排斥。這樣的社會風氣使女孩兒從小就已經產生了精神上的壓力,由於文化標準造成的壓力往往比理智和現實的影響作用大得多。
(二)家庭因素
飲食障礙不但與各方麵的社會壓力有關,有時就直接來自家庭的壓力。有些患者的家長就十分重視體型、外觀,家庭成員中有長期節食的經曆者,家庭成員之間的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以及這種不良的互動和溝通,必然導致家庭中年幼一輩的青少年的效仿,並導致飲食障礙疾病的發生。並且家庭因素的影響比社會風氣的影響更直接、效果更明顯。
(三)心理學因素
具有飲食障礙疾病的患者,自我控製感較低,並且缺乏自信心。例如暴食症患者總覺得自己的身體偏胖,即使她們的體重正常也總是對發胖懷有恐懼,腦子裏經常充滿著導瀉一類的減肥計劃。
具有飲食障礙疾病的患者,往往還具有一定的情感障礙,甚至患有心理疾病,例如暴食症患者,同時具有憂鬱症的症狀,如悲觀、痛苦、羞愧等等。因此情感障礙、心理因素與飲食障礙疾病有著密切的關係。
首先,在具有飲食障礙疾病患者的家族中有比較多的心理疾病、情感疾病的患者。
其次,具有飲食障礙疾病的患者,尤其是暴食症患者,其神經傳導的物質——血清素異常,而憂鬱症患者同樣具有這種異常症狀。
這都充分說明飲食障礙與感情障礙、心理因素有著密切的關係,互為因果、相互作用。飲食障礙疾病實際上就是一種身心疾病。
綜上所述,飲食障礙疾病的起因是多種原因、多種因素共同起作用,最終導致的結果,可謂多因一果。這些原因包括生理上、心理上的因素,也包括社會的、文化的壓力,既有家庭成員互動關係的相互影響,也有遺傳先天素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