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猶如相馬,如果見到了千裏馬卻不認識,那這人多半隻會選擇那種懦弱無力的駑馬,而拋棄健壯彪悍的駿馬了。
知人善用,應成為上司人才觀的一個顯著觀點。“用人必先知人”。凡是一技之長者,都要廣為延攬,而在使用時小心謹慎,盡可能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揚長避短。曾國藩重用容閎就是一個知人善用的好例子。
容閎,廣東香山人,自幼接受西方教育,早年留學於美國耶魯大學。李善蘭、徐壽等人都向曾國藩舉薦過此人。盡管容閎向洪仁軒上書,提出過發展資本主義的七項建議,以後又多次與太平軍做茶葉生意,但曾國藩卻並不責怪他,接連三次發函邀請容閎。
一番敘述後,曾國藩了解了容閎的經曆和學識,認為容閎確是個既了解西方又有膽識的人才。當問及時下對中國最有益的事當從何處著手的問題時,容閎答莫過於仿照洋人建機器廠,尤需先辦製造母機的工廠。曾國藩十分讚許,及時撥發巨款,委派他赴歐美采購機器。多年來一直在異鄉做強國之夢的容閎,受命時十分興奮。一年後,他從美國采購來的機器,就安裝在當時中國最大的軍工企業——江南機器製造局中,為發展中國的資本主義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知人也是對人實施科學管理的重要環節,知人是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激勵人才奮發進取的有效措施。
陳平通過魏無知引薦,見到了劉邦。劉邦跟他談話,見他有才智很高興,遂問:“子之居楚何官?”陳平答:“為都尉。”當天,劉邦就任陳平為都尉,使為參乘等職。諸將知道了,都為指嘩然,說:“大王一旦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與同栽,反使監護軍長者。”劉邦聽了並不理會,反而更加厚待陳平了。從此,諸將再不敢讒毀陳平了。
劉邦知人善用,敢於大膽地從基層提拔人。陳平歸漢之初,劉邦與之談話知道他有才智,便委以重任。“參乘”是親信侍衛,與劉邦同車出入,非心腹之人是不能出人此職的。典護軍是軍法監察,是參加管理人事工作的,陳平新來而監察原有的將士,由此可見劉邦對其之信任。盡管眾將因為劉邦如此信任一個從楚來的逃將而大笑,但並不能動搖劉邦對陳平的信任度,反而更厚待陳平。
而陳平的確是詩歌難得的奇才。後來,劉邦能戰勝項羽,處於危機而能轉安,以及劉氏政權被呂氏所篡奪,陳平所出的奇技起了重要的作用。
“用人者,取人之長,避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長,去人之短也。唯盡知己之所短而能去人之短,唯不恃己之所長而後能收人之長。”用人的長短關係,把能否知人作為能否用人的關鍵性前提。這也是我們現在企業,所要麵臨的問題。領導並不是見人就用,而是要善於觀察單位的人才,多了解才能多發現。
上司要做到善於用人,可以先從發揮人才的價值入手——以事論才,按需任才。因為,你用人的目的,是讓人才能夠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務。如果撇開了人才所做的具體任務,而把注意力集中到他的缺點上,特別是過多地關注那些對於職位並無大礙的缺點,往往會讓用人的標準失去合理依據,反而會限製或埋沒了許多本可以出色完成任務的人才。
所以說,上司要善於用人,就不能以人論才,而必須以事論才,按需任才。上司在任人之前,首先應根據所完成任務的性質、職責、權限以及要完成該項任務人員所具備的基本條件等因素,認真地加以分析,提出明確的要求。然後,根據這些人員的特點和長處,分門別類地加以任用。
“事業為本,人才為重”,人事兩相宜是“善任”的重要原則。要真正做到善於用人,上司首先要從自己的事業全局出發,充分考慮各種人才的具體特點,把他們放在合適的工作崗位上。假如不把人才放到最能發揮他們的價值的崗位上去,那麼對人才是一種壓製和浪費,對你的事業也是一種損失。
每名員工的才能或長處各屬特定的類型。有的人擅長分析,有的人精通財務,有的人善於交際。特定的才能應與特定的工作相對應。工作對人的要求不同,才能與職務應該相稱。給人才以相應的職務,最能激發他們發揮自身優勢。根據人之所能與工作所需,來授予他合適的職務,這叫做“職以能授”,這樣,既不會勉為其難,也不會令其無所事事。人盡其所能,工作起來自然積極,生產效能也必然提升。
波特夫人是以為用人專家,她最善於巧用人缺點,從而使她的管理工作係統化、科學化、她曾聘兩位專家對她的下屬進行智力調查。社會學家調研後說:“你這兒的人有兩種,一種是線性思考的人,一種是係統思考的人。前者直來直去,你叫他幹什麼,他就幹什麼。後者能全麵地看問題,很快就能抓住問題的要害,決定自己的行動。”而心理學家調研後說:“你手下的人有兩種,一種是熱情的,一種是吹毛求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