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領導者在安逸的環境下,精神容易鬆懈下來。作為一種規律,奮發圖強的勁頭一旦減弱,耳根子也會變得硬起來,喜歡聽歌功頌德的讚歌,聽不進既刺耳又顯聳聽的危言。其實聽的時候,領導者越需要一些危言刺激他日漸麻木神經。
追求物質享受之心大概是人所共有的,一旦條件具備,人們往往會不知不覺地想使自己的生活更舒適一些。由於貞觀初年君臣上下的勵精圖治,貞觀中期經濟有了大的起色,然而隨著國庫的充盈,李世民也漸漸地有了享受安逸之心,國中時風也漸有奢侈之象。有鑒於亡隋之鑒,一些忠良的臣子們由此而生出憂慮。
一個英明的領導就像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一樣,他們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主動尋求,可貴的是統禦折所尋求的對象是自己的下屬。天下能做到這一點的能有幾個?而能做到這一點的,又有幾個不是留名青史的明主呢?
正因為懂得非集思廣益難以治理一個大國,唐太宗李世民急切地求諫,而求諫就牽動了求人,求諫求人是互為關聯的,因為有人才有“諫”。
由於李世民平日以表威嚴,常使朝見的百官舉止失措。當他了解此事後,每次召見朝事者,都盡量做出和顏悅色的樣子,以希望聽到大臣諫言,了解政教得失。
貞觀初年,李世民曾對王公大臣說:“人想要看清自己,必須靠明鏡鑒別。君主想要知道自己過失,必須依靠忠臣指正。如果君主自以為賢明,臣子又不加指正,要想國家不亡,怎麼可能呢?若君主喪其國,大臣也難保其家。隋煬帝暴虐凶殘,大臣都閉口無言。使他聽不到別人指正自己的過失,最終導致亡國。虞世基等大臣不久也遭誅殺:前事不遠,你們一定要加以借鑒,看到不利百姓之舉,一定要直言規勸。”
李世民還對身邊的大臣說:“正直之君如用邪惡之臣,國家就無法太平,正直之臣若事邪惡之君,國家也無法太平。隻有君臣同時忠誠正直,如同魚水,那天下才能平安。朕雖然並不聰明,但有幸得到各位公聊匡扶指正,希望憑借你們正直的諫議幫助把朕把天下治理太平。”
諫議大夫王珪聽皇上這樣說,便進言道:“聽說木從墨線則直,君從進諫則聖。所以古代聖明的君王一定至少有七位諫官。向君主進諫,不予采納就以死進諫。陛下出於聖明的考慮,采納愚鄙之人的意見。禹臣身處這個開明的時代,願意傾盡自己的全部力量為國效忠。”
李世民對王珪的話表示讚賞。於是詔令:“從今以後宰相進宮籌劃國事,都要帶諫官以參預籌劃。諫官們如有好的諫議,朕一定虛心采納。”
李世民不但希望別人對他進諫,而且還要求大臣官僚們也能接受下屬的勸諫。貞觀五年,他對房玄齡說:“自古以來,帝王大多縱情息怒。高興時濫賞無功,憤怒時則亂殺無辜。所以天下遭受損失和造成混亂,莫不由此而生。朕現在日夜為此事擔憂,常常希望你們直言進諫。你們也要虛心聽取別人的勸諫,不要因為別人的話不合自己的心意,就庇護自己的短處,不去接受別人正確的意見。如果不接受別人的勸諫,又怎能勸諫別人呢?”
在求諫的同時,李世民還注意把“慎獨”同求諫結合起來,將其為封建帝王的修身之道。
作為一名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的封建君王,每句話都可以當作“聖旨”來看待,這樣說,也就等於這樣去做。從這些生動的事例我們不難看出,貴為天子的李世民思想境界的高遠和通達,心境的透亮和宏闊,在封建社會中恐怕隻有少數明君才具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