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決策?廣義地說,決策是一個過程,包括做出最終決定後必須進行的一切活動,如搜集資料、確定目標。擬定方案、評估選擇方案、追蹤反饋等。它既是一種實踐活動,又是在對客觀規律及相應條件有所認識、掌握的前提下,在主觀意誌參與下進行的一種認識活動。狹義地說,決策是在幾種方案中做出抉擇,即通常所說的“拍板”。
英國劍橋大學管理專家肯尼特-瓊有句名言:“決策就是從沒有目標找到目標,即確定目標是決策本身的目標。”
做任何事都一樣,都必須有一個清晰、明確的目標。如果沒有這樣一個目標,我們就會像無頭蒼蠅一樣,瞎碰亂撞。
人生如果沒有目標,隻能虛度終生,毫無意義。
決策如果沒有目標,甚至連“小貓逮著死耗子”的可能都沒有。
決策目標是指決策要達到的目標。決策目標明確與否,直接關係到決策效果的好壞。決策目標明確了,選擇就會有依據,行動就會有針對性。決策目標明確,選擇就會發生偏移,甚至會出現南轅北轍的慘痛後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就曾發生過因目的不明而一時不知如何決策的例子。
二戰期間,美國作為盟軍的大後方軍火生產基地,擔負著沉重而艱巨的軍火生產運輸任務。美國為了把軍火盡量多、盡可能快地運往西歐前線,就租用了大量的商船上運載軍火。為了使這些商船免受德軍飛機的封鎖和攻擊,美海軍指揮部決定在商船上安裝高射炮。但是,過來一段時間發現,這些高射炮的戰績很令人失望,竟然沒有擊落一架敵機。於是,海軍指揮部有人提出沒有必要在商船上安裝高射炮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盟軍海軍運籌小組研究後發現,把在商船上安裝高射炮這一決策的目的定為擊毀敵機是不妥當的。這一決策的正確目標,應是盡量減少被擊沉的商船數,從而保證軍火供給。雖然安裝在商船上的高射炮沒有擊落一架敵機,但實踐證明,它在減少商船損失,保證軍火供給上卻是卓有成就。
因此,美國海軍指揮部的領導最終否決了“不在商船上繼續安裝高射炮”的錯誤意見,而是實施了在商船上繼續安裝高射炮的正確決策,從而保證了盟軍的軍火運輸。試想,如果盟軍海軍運籌小組不進行深入研究,而在錯誤的決策目標指引下采用“不再商船上繼續安裝高射炮”的錯誤決策,那麼,盟軍的軍火供給線肯定會遭到德軍的嚴重破壞,從而影響前線的戰鬥。
無論是談判,還是決策,都應掌握尺度,否則一不小心,就會陷入“錯誤妥協”的陷阱。
由於考慮到最終難免需要做些妥協,領導在決策時必須先從是非標準出發,千萬不能一開始就湊合,更不能以人來論是非。
領導者所要考慮的僅僅是正確的決策,而不必考慮“能被別人接受”的決策是什麼。任何人都有喜歡折中的傾向。如果我們不知道什麼是滿足規範和邊界條件的正確決策,我們就不能區分正確的折中方法和錯誤的折中方法,而最終就會走到錯誤折中的方向去。
1994年史洛安兼任公司的董事長和總裁,他對顧問說:“我將不會告訴你研究什麼,寫什麼,也不知道應該得到什麼結果,這些都是你的任務。我的唯一要求就是,希望你把你認為是正確的東西記下來,而不要顧慮我們的反應,不要顧慮我們是否喜歡它。尤其重要的,你不要想利用折中的辦法來使你的建議容易被接受。在我們公司中,用不著你的幫助,每個管理者都知道使用折中的辦法。但是,除非你告訴我們,什麼才是‘正確的’,否則我們不會有‘正確的’折中。”
豬玀灣的慘敗給美國總統肯尼迪上了生動的一課。這就是他在兩年之後在古巴導彈危機中所以得到勝利的原因之一。正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他堅持決策所應滿足的邊界條件,堅持正確的折中辦法(在這次危機中,肯尼迪放棄了由美國進行地麵觀察的要求,而堅持要蘇聯拆除導彈並運回蘇聯)。
有兩種不同的折中辦法。第一種折中,即俗語所講的“半片麵包總比沒有麵包好”。另一種折中,可用所羅門審判兩個婦人爭奪一個嬰兒的故事來說明:“與其把嬰兒劈成兩份,不如保存嬰兒性命,把嬰兒送給對方好。”在第一種折中辦法中,決策仍然可以滿足邊界條件。因為麵包雖然分成兩半,但半片麵包仍然是麵包。半個嬰兒卻完全不能滿足邊界條件。因為半個嬰兒已經不是生命,也不能成長為孩子,而隻是兩片屍體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