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做個豁達的管理者(1 / 1)

飲譽世界的美國著名通俗曆史作家房龍1925年出版了一本名為《寬容》的書,這本書現在已成了世界經典名著。房東在該書中敘述了人類思想發展的曆史,倡導思想的自由,主張對待不同觀點的人要寬容,並對一切不寬容的行為深惡痛絕。他在書中痛斥和嘲弄不寬容,並大聲疾呼:“打到這個可惡的東西,讓我們全都寬容吧!”房龍認為:“個人的不寬容是個討厭的東西,它導致在社團內部的極大不快,比麻疹、天花和饒舌婦人加在一起的弊處還要大。”

大凡有成就的領導,無不具備寬容的度量。無論親疏好惡,無論智愚賢不肖,我都以大度來容納他們,讓他們都像魚兒那樣忘記了自己身在江湖。人如果忘記自己身在天地之間,即便不想追求聖賢的境界也能達到聖賢的境界。如此,又何須憂慮人們不服從我的領導呢?

欲成就繼往開來的大業,怎麼可以缺乏恢弘豁達、浩然無比的氣象。恢弘豁達、浩然無比的氣象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海洋之大,非一川之水所能彙成;天下的事業,非一人之力所能辦到。海洋之大,非一川之水所能彙成;天下的事業,非一人之力所能辦到。依靠眾人的力量就能生存,個人剛愎自用,獨斷專橫就會失敗。

天地有容納之量,希望成就大業者需要大度量。項羽雖有拔山之力、蓋世之氣,白手起家抗秦朝,馳騁天下,但和劉邦的較量中,終究逃不過失敗的噩運。項羽就敗在無容人之量,就是範增這樣的曠世奇才他也無法容納,而劉邦卻能容納無數個像範增這樣的人才。所以說,大度蓋及天下而後能容納天下,大量蓋及天下而後能使用天下,智慧蓋及天下而後能扭轉天下,勇氣蓋及天下而後能托舉天下。一位領導有如此雅量,自然能與天地同廣大,與日月光輝。

唐朝是我國多民族國家形成的重要曆史時期,而唐太宗李世民就是這一曆史進程開端的偉大奠基者,他以泱泱大國的氣勢征服了周邊的少數民族,保證了邊境地區的安寧。更能體現其博大胸襟的是他能在戰爭結束後,緩解了民族間的矛盾,改善了民族關係,促進了多民族國家形成的曆史進程。他讓許多部落首領在京城長安任職。對被任用的少數民族首領,李世民十分信任,用他自己的話說,“待其達官皆如吾百察”。受重用的少數民族將領幾乎參加了所有的征討戰爭,他們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軍事才能,立下卓越戰功。這種直接任命少數民族首領帶領少數民族軍隊征戰,並能完全信任這些人,在曆史上有如此恢弘氣度者。李世民大概是第一人。李世民用他博大的胸襟把各個民族團結在大唐帝國周圍。於是,京都長安不僅是國內各民族的大都會,也成了世界都會,形成萬國來朝的鼎盛時代。

所以,作為一個領導者要具有一定的氣度。氣度包括一個人的雅量、容量與氣量。修養氣度的方法,在於戒除忌妒、怨恨之心,對人能容忍、寬恕,自能心量涵廣、不計得失。

明萬曆中期以後,朝政內外,烏煙瘴氣,天下有誌之士皆會聚東林黨旗下,彈劾貪官,指陳朝政,確實有相當大的號召力。一時之間,國家棟梁無不以東林相標榜。但是,東林黨人在大局的把握上,不僅犯了“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的毛病,而且過於意氣用事,排擠他人,擺出一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架勢。他們壁壘森嚴,門戶之見甚深,隻要有不合東林之旨的人,他們都將之斥為異黨,競相反對。在東林最盛時,即使是卓然自立,不附任何黨派者,也遭東林攻擊,被斥為小人。這樣就使東林為全天下人側目,人人共憤。而且,在危如累卵的時局下,東林人和其他派別也不肯聯手一致對外,還要寸門戶之見,置國家於不問,以後竟然又相傾軋,發生內亂,窩裏反。最終,東林黨被大太監魏忠賢一手鏟除了。

東林黨的失敗,很大程度上是他們太意氣用事,自以為是,從而孤立了自己。身為領導者,必須能夠不收細節或感情的束縛,凡事包容。要做一個好領導,就要有一個大的胸懷,人與人相處,總要有一方先打開胸襟,對他人要真心實意,不能做兩麵三刀的事。如果彼此都等待對方先有所表示,那麼別指望會有互相理解、彼此合作的那一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