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我們所熟悉的(5)(2 / 2)

但是,由於這種行為已經幹擾到了夢的功能——願望達成(注意區分,這個願望達成是為了某種潛意識層麵的宣泄,並非指夢顯意中的那些場景及情節)。所以即便這種“能操縱夢”的情況發生,但是當我們完全清醒過來之後卻並不會感到開心或者很舒坦——因為夢未能把潛意識中的那部分“需要宣泄的壓力”釋放出來(沒能達到其目的),所以這也就是這類夢並不常見的原因——我們並不需要這種夢——夢的功能是宣泄潛意識壓力,而非在夢中為所欲為。不過,即便如此,因為童年期間在學習區分現實與幻想的時期太長了,畢竟還是留下了很多記憶,所以那種“當年學習區分的狀態”偶爾還是會從記憶深處突破出來而產生“知道在做夢的夢”。

假如我們深究起來,似乎這也是一種壓力釋放吧?對於這點我沒有足夠的把握確認,我也不敢肯定“完全就是這樣的”,所以請讀者原諒我在這個問題上沒辦法說得更多、更深入。而且還有,夢成因的複雜情況超出了我們的想象——這的確是很頭疼的一個事兒,但是不可否認,也正因如此,關於夢的各種問題才更加有趣。而且不僅僅是解析夢,連同心理學和精神分析學都會因此而產生各種各樣的觀點與看法——至於這些觀點其實就是看待同一件事情的不同角度而已。就拿我的上一本書來說,有人認為很好,有人認為很糟,還有人覺得無所謂好壞,看完就看完了,一本書而已。這眾多的角度和極具個性化的理解(含表達),其實和目前心理學及精神分析學,還有對待“解夢”的種種流派一樣——大家都在各自站隊。也許有人會說:“這是我在堅持原則!”好吧我承認:是原則。但是我對此的觀點就是我剛剛說的那樣,因為畢竟這沒有一個標準答案,相當開放。所以本節中對於“知道自己在做夢的夢”,我用了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及分析來對此解答,但是並不代表“就是這樣”。而我感興趣的是:假如還有其他可能性,那會是什麼呢?

本節就到這裏吧,在下一章中,我們來看看除了弗洛伊德的觀點以外,還有什麼樣的觀點存在——關於解夢及其支持理論,當然,也會多多少少說些對精神分析的看法。畢竟《夢的解析》這本書當年就是由精神分析這一學派建樹過程中所產生的——無論你是否喜歡它,它在一個多世紀前就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