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還有什麼觀點(1)(1 / 3)

半年前我和編輯聊到這本書的時候就在想:要不要寫其他觀點?這麼說不是我有偷懶的想法,而是我當時就知道在即將動筆的這本書裏,很多理論和觀點已經不完全是弗洛伊德《夢的解析》原著中的論點了,多多少少都有些“更正”及“補充”。那麼既然已經是這樣了,還有必要更進一步寫其他論點出來嗎?這個問題可以說是一直縈繞著我使我很久都沒能做出決定。

大約在一個月前,有個朋友因此而提醒了我一句:“就算是為了滿足一下讀者的好奇心,也要多多少少給別人提供另一條可選擇的路。你自己不是說過嗎?‘假如這個世界隻有一種視角、一種觀點,那麼這將是多麼無趣的一個世界啊!’”

感謝這位朋友在關鍵時刻提醒了我,所以,也就有了這章。

在正文開始之前,先容我做一點說明。

本章中之所以選擇這三位大師:卡爾·古斯塔夫·榮格;阿爾弗雷德·阿德勒;雅克·拉康,是因為前兩人雖然都是曾同屬於弗洛伊德所創建的精神分析門下,但是卻和弗洛伊德的大部分理論勢不兩立。而拉康則屬於“堅決捍衛弗洛伊德理論”的大師,但這捍衛也並非徹底忠實,而是在不反駁的基礎上,對弗洛伊德部分理論做了更為詳盡的說明和探討(不單是在解夢問題上,對整個精神分析及兒童心理也一樣)。不過由於篇幅所限,本章中就不再用大量文字對這三位牛人的生平做過多介紹了(會提及一點),隻是通過他們自己的理論及學術觀點,來闡述他們對於“解夢”這個問題的看法,從而給讀者“另一個角度看看”的方向性指引。

這是本章的原則。

至於學術方麵的爭論以及“誰對誰錯”的問題,我完全沒有興趣去辨析或者帶著讀者們去辨析——因為那沒意義。實際上,這種至今都未能全解的東西很難說誰對誰錯。其實關鍵就在於:你喜歡哪種,就是哪種“正確”。我更希望讀者能通過辨析來確定自己所認為正確的觀點。請依舊帶著那顆猶如剛剛來到這個世界的、充滿好奇與探索的心。

一 榮格怎麼說

“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就是榮格說的,實際上這也代表著榮格的學術觀點。

首先要說明的是,榮格並不完全排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實際上他很讚同“精神分析”這一形式,但是對於精神分析中需要注重的,以及在精神分析的時候必須麵對的定位與定義,榮格則不認同弗洛伊德的“性驅力”(泛性論)理論。榮格認為我們的精神源自於心靈,而這個心靈的成分不是全人類統一化的,是與個人所處環境、種族、社會、文化、信仰、宗教、曆史等息息相關的。也就是說,榮格對於精神分析更為開放一些——其實這也就是榮格在我國比較受歡迎的原因。

說得遠一點兒。歐美人的社會、人文、經濟等體係源於貿易(這也是歐美人比較注重個人信譽的原因,因為貿易社會的基礎是信譽),所以對於“精確”這一概念極為推崇,同時對於似是而非的例如“些許”“少許”之類的用詞極為不理解(若沒接觸過中國文化,而直接看中國烹飪書籍會很頭疼,因為他們不能理解那個“放少許鹽”到底是多少),而榮格那種看上去“似是而非的理論”,其實在最初也是備受爭議的,遠不像現在這麼風光;至於中國的社會人文、經濟等體係源於傳承(因為農耕在我國極為重要,而農耕的創新相對比較少,大多靠先輩的經驗傳承才能獲得豐收),對於“精準”這個概念就不那麼重視(播種期間每個坑兒就撒兩粒種子?你撒十粒也成;灌溉精確到加侖或者毫升?不,看著差不多水到腳踝就可以)。所以我國對於榮格的推崇甚至早於並且高於許多西方國家(還有一點就是榮格的書比較容易看懂——而且他的觀點頗具浪漫主義色彩)。

榮格之所以會有較為開放的觀點,應該是與他的家庭環境有關——榮格出身於神職人員家庭——他的家族內有著高達兩位數的從事神職方麵工作的親戚,並且他父親本人就是一位虔誠的牧師。所以說宗教氣氛對於榮格今後的理論有著極大的影響——神秘主義傾向——具有開放性。而且在榮格的理論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較為新鮮的並且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論點。例如說榮格不認同超我的獨立性,他認為那是進入到本我之中的一種客體心靈——這也就是討論到榮格理論時,使用最高的一個詞:集體潛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