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什麼是集體潛意識?
集體潛意識是榮格理論中最為核心的部分(因此,榮格的解夢結論與弗洛伊德的解夢結論會完全不同)。榮格認為,集體潛意識就是人類在以往的曆史演化進程中的集體經驗的積累。用榮格自己的話來說,它是“一種不可計數的千百年來人類祖先經驗的成就,一種每一時期僅僅增加極小也極少變化和差異的史前社會生活經驗的回聲”。並且他認為這就如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記憶、自己的潛意識一樣,整個人類社會也存在一種集體記憶、集體意識,直至集體潛意識。這不僅從全人類曆史的各個片斷中能夠找到,並且我們進化為人類之前的靈長類動物或更遙遠祖先的那些“記憶”,也能在集體潛意識中對此有所發現。也就是說,集體潛意識是全人類共同具有的經驗(或記憶),所以集體潛意識的內容對於人類來說在本質上都是相同的。榮格認為應當把集體潛意識從任何一種有關個人的東西(精神層麵)中分離出來,因為這完全不同於個人潛意識(我知道這段很繞,但是想了半天也沒辦法說得更直白一些)。
不過需要強調的是,榮格之所以後來又單獨提出“客體心靈”這個詞,並且反複地加以說明,就是為了避免這個詞與人類的各種群體之間不同的集體潛意識有所混淆——因為他認為每個族群(社會、文化、宗教族群,而非國界限製內的)的集體潛意識都是有所區別的(但是在這之上還有個“大的”、全人類的集體潛意識存在)。例如信奉天主教的國家有著自己的集體潛意識;而信奉釋迦牟尼的國家又有著另一種集體潛意識。同時這些略有不同的集體潛意識也影響著各個族群中對於某些集體原型的認知度及理解(釋迦牟尼或者上帝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假如在西方國家你問別人:你認為至高無上的是什麼人?回答大多會是:上帝;要是你在中國問這個問題,估計會是皇帝(也許是孔子或者什麼宗教創始人,但是比率絕對不會有皇帝高)。而歐美國家對於皇帝這個概念很淡薄,頂多也就是國王。至於皇帝,在他們看來則多多少少帶著一些“高壓統治”“暴政”“獨裁”的性質——這是歐美人所不能接受的。但是對於中國人來說則完全不是一個概念。說到這兒,我認為讀者們應該看明白究竟什麼是集體潛意識了。這種集體潛意識中的認知是根據其所處社會、文化、宗教環境來統一的。不過在後來榮格學派的補充中,集體潛意識又被劃分為幾層(這是後話了,本節內不會再對此做過多詳談,而是依舊圍繞榮格本人的一些學術觀點為基礎展開線索)。關於集體潛意識,榮格曾用了一個很好的比方來說明這個概念——小島人格理論:露出水麵的那些小島是能感知到的意識;潮來潮去而時隱時現的沙灘,就是個人無意識;而島的最底層的作為基地的海床,就是集體潛意識。榮格的理論中,還有另外兩個論點也是被經常提及的,一個是“原型理論”;另一個是“第二個自我”——即阿尼姆斯(女性心靈中的男性)和阿尼瑪(男性心靈中的女性)。咱們先來說原型理論。
榮格所說的原型,是指集體潛意識中形象的總彙,也被叫作“原始印象”。所謂的原型,就是借由特定的方法去體驗事情的、天生的傾向。這個“原型”本身是不具有形式的,但它的表現就有如我們所見、所為的“組織原理”。比方說當一個嬰兒饑餓的時候,他之所以哭鬧是因為饑餓,但並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東西是什麼,也就是說這個嬰兒的渴望目標是極為不明確的一個幻象。在這之後,假如牛奶令這個嬰兒得到了滿足,那麼下次當再度麵臨饑餓的時候,嬰兒就自然而然地會想到牛奶——具有了目的性——渴望一些特定的東西。這時候也就是從“原型”轉換為“情結”。此論點是明顯不同於弗洛伊德“性理論”的。榮格還認為正是母親的形象造就了男性在嬰兒時期對於異性的情結(印象),並借此把異性原型部分實體化(有如嬰兒對牛奶。原來隻是餓了,而不知道吃什麼;現在知道牛奶了,餓了就盼著牛奶——這是一種單純的情結,也是源於原始本能而非複雜動機性的,請注意區分);父親形象造就了女性在嬰兒時期對於男性的情結(印象),同樣也借此而把異性原型部分實體化,並非什麼“俄狄浦斯”的問題(注意,是部分實體化而非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