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心理谘詢與治療概述(1)(1 / 3)

引言

[教學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教學,了解和掌握現代社會生活與心理谘詢、心理谘詢的含義和性質 、心理谘詢的種類與形式、心理谘詢的原則、心理谘詢者的素質和能力等內容,使學生對心理谘詢與治療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內容提要]

一提到心理谘詢,不少人會立刻把它與“精神病”、“心理變態”等聯係起來,並表現出一些不安或害怕。這是對心理谘詢很不正確的理解。其實,心理谘詢是一種特殊的專業化的“助人的職業”,它要幫助那些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遇到困難與挫折而產生心理困擾的正常人,有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的人隻占人群的一小部分。

心理谘詢是一種特殊“助人的職業”,它所運用的理論、方法與其他的助人職業有著很大的不同。心理谘詢強調通過傾聽、接納、引導、支持和短期幹預等手段或方法幫助求詢者解決所麵臨的心理衝突及困擾,預防心理疾病的發生,促進人的全麵發展; 同時,心理谘詢強調幫助個體、團體、家庭,解決他們所麵臨的社會適應問題和發展問題,使人們的生活更加有意義,工作更有效率。作為從事心理谘詢的專業工作者,所應具備的專業素質和能力也與其他從事助人職業的工作者有所不同,他們必須接受特殊的專業化教育和訓練,必須學習、掌握滿足本專業要求的行為規範和道德規範。谘詢心理學就是研究心理谘詢與治療的理論觀點、谘詢過程及谘詢方法的學問。

第一 現代社會生活與心理谘詢

一、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和特點

20世紀是一個社會和文化發生了廣泛變遷的世紀。回顧這一百年的變遷,我們印象最突出的是物質文化的飛速發展,以及由物質文化的發展、積累和傳播所帶來的核技術、新材料技術、新的交通通訊手段和技術、生物工程技術和信息技術的令人瞠目結舌的發展,使今天的人生活在一個很不同於100年前的物質環境中。物質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革,而製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又相對滯後,這使人們在調適自己心理時麵臨較大反差和壓力。我們所關心的當代人的精神生活的變化就是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發生的。

急劇的社會文化變遷如何影響著當代人的精神生活呢?讓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麵做深入一點的考察。

變化之一:專業分工愈來愈細,造成人的心理機能的片麵使用和發展。大工業生產導致非常精細的專業分工,這種分工隻要求生產者具有非常單一的能力,並在該項能力方麵有特別的發展。對這種生產來說,生產者最好隻具有某一功能,如專門焊接一批固定焊點的“機械手”,而他的思想、情感、創造性等都變成了多餘的累贅。從心理生活的豐富性、心理機能發展的全麵性來比較,一位狩獵社會的獵人甚至要比一位在流水線上作業的現代工人要幸運得多。一位獵人要有靈敏的視、聽、嗅、想象和思維能力,要有強健的體魄,要有獨立拚搏、不屈不撓的意誌,要有合作、助人的品質,他的環境也提供了充分的壓力和刺激讓他發展這些機能和品質。而在流水線上的工人,社會要求他的隻有兩樣東西:一是對金錢的需要,二是嫻熟的擰螺絲的技能。看看今天的“打工仔”和“打工妹”們的工作情形,便可知道此言不虛。

變化之二:人口密度增加,人際衝突增加。由於人口的絕對數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由於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人口迅速向作為工商業中心的都市集中,造成人口相對密度的急劇增加,使得人際摩擦和衝突的幾率大大增加了。大量社會學調查表明,人口密度與暴力、犯罪等嚴重人際衝突增加相關。而更大量發生的還是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人際矛盾,即有限的工作職位、有限的晉升晉級機會,以及有限的居住、交通、教育、醫療容量,正在各方麵製造出一個個競爭“瓶頸”。競爭催生衝突,它們使人常常處於應激壓力之下。

變化之三:家庭結構和功能發生變化。傳統家庭擔負著多重功能,如生產、生殖、保護、教育和消費等。以這多重功能為紐帶,家庭結構比較牢固的得以維係。但在現代社會裏,家庭作為生產和消費的基本單位的功能日益萎縮,其他一些功能也日益社會化(如教育功能轉移到學校,安全保護功能轉移到保險、社會福利、公安部門),家庭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開始下降。家庭結構向小型化的核心家庭發展。家庭破裂、重組的比例增加,穩定性下降。家庭支持、維護成員的心理健康作用在下降,而引起衝突和壓力,造成心理困難作用在上升。

變化之四:教育日益片麵化,忽視個性的和諧發展。在現代社會中,教育發生畸形變化。一方麵是社會對教育的投入越來越大,個體受教育的時間越來越長;另一方麵是教育日益變成了職業教育、謀生教育。教育內容片麵集中於知識、技能的傳授上。大至國家、社會,小到家庭、個人,對教育進行評價的尺度越來越單一地集中在對生產力的開發方麵。個性全麵和諧地發展愈來愈變成一句空話。在今天的學校和社會(還有家庭)裏,體育、美育要麼受冷落,要麼就單單對那些有天賦的孩子進行重點教育,以便讓孩子日後以體育或藝術謀生。教育畸形的結果:一是使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產生大量的心理困難;二是讓學生以不健全的個性品質走向社會,造成長遠的適應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