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化之五:人際直接交往減少,情感聯係淡化。在現代社會中,個人與他人及社會的聯係和溝通大量倚重各種通訊工具、信息載體和大眾傳播媒介。借助這些先進手段,人的行為半徑可延伸至很遠的社會空間。但另一方麵,人生活的物理空間卻縮小了,人與人的直接交流也減少了。由於交往的方式越來越間接化,交往的內容也就越來越非個人化。以直接交往為條件的情感交流變得越來越不可能。結果形成一種奇怪的現象:人們發現滿世界都是同類,卻又互不相知,每個人周圍都是許多“熟悉的陌生人”。
變化之六:價值觀的變化。在近幾十年中,世界各大文化中都發生了巨大的價值危機和價值嬗變。中國社會近十多年裏的價值轉變更時時使人“覺今是而昨非”。在一個價值尺度變動不已,價值取向從單一走向多元的社會裏,個人內部和人際間的價值衝突實在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我們知道,個體的價值觀作為個性因素之一,對其認知、體驗和行動有重大影響。價值衝突和混亂必然造成心理困難。怎樣看待以上現代社會生活的這些變革對人的心理生活的影響呢?這就要聯係現代人的人生課題——適應和發展來考察。
二、適應和發展——現代人麵臨的挑戰
(一)適應和發展的含義
在心理學中,“適應”通常是指有機體對環境條件的順應。再深入一些推究,可以發現這個概念包含著兩個稍有差別的意思:其一,適應是指個體和環境在相互作用中發生改變的過程。既然是相互作用,發生改變的應該是雙方。但人們在說到適應時,心目中想的主要是個體的改變,是個體改變自身去順應環境條件。其二,是指個人與環境關係的一種狀態,即個人與環境之間的一種和諧協調、相宜相適的狀態。適應是一個動態平衡過程。適應期間總是孕育著變化的種子,這種變化要麼是環境條件的改變,要麼是個人自身的改變。一旦這些變化因子“長大”到一定的限度,適應的天平便會發生傾斜。接著便是一個調整期,逐漸達到新的適應。
我們所說的個人生活環境實際包含物理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兩部分。由於人本質上是一個社會性的存在物,因而對於人類個體來說,主要的適應課題乃是對社會文化環境的適應。
綜合上述討論,我們不妨這樣對適應下一個定義,即適應是個人通過不斷做出身心調整,在現實生活環境中維持一種良好、有效的生存狀態的過程。
適應和發展無法分開,恰如一枚硬幣的兩麵。在心理學中,發展指的是個體的身心機能及其品質在時間上的變化(積極變化)過程。它是個體同環境相互作用的兩者的函數。
發展和適應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麵。在一個相對適應的水平上,由於個體生理的成熟,或由於環境和教育條件發生了改變,原來的適應平衡便被打破。新的條件和新的要求需要高一級水平的心理機能和個性品質才能適應。由低一級的適應水平向高一級的適應水平推進的過程,便是發展。
人類個體的發展既有其客觀規律,又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或可變性。就前一點而言,首先,絕大多數個體隻要生長在一個基本正常的環境中,就不可避免會有所發展。身體一天天長大,能力越來越強,知識越來越豐富。其次,每個人都要經曆大致相同的發展階段,從嗷嗷求哺到求婚生子……就後一點而言,發展又不是一個純粹自然自發的過程。因為發展總是在一個人為的環境中進行的,而環境又有極大的可變性。一個人所麵臨的經濟條件、教育條件的好壞,人生際遇的改變,會對其發展過程產生重大影響,使得發展有時順利,有時出現障礙和差錯。再則,每個人在發展過程中積極的追求發展的努力程度,也影響他(她)的發展水平。實際上,許多心理學家相信,雖然每個個體都有一個心理發展的上限(這個上限由個體的發展潛質所決定),但大多數人並未達到這個上限。
由於適應和發展都與環境條件有依存聯係,環境條件既可支持個人的適應和發展,也可能阻礙適應和發展。因此,有理由要求我們的社會文化條件變得更適合人性,更有利於人的生存發展。遺憾的是,事實好像並非如此。
(二)現代人的適應和發展
適應和發展本來是一切曆史階段所有人的兩大任務。這裏特別提出現代人的適應和發展,是因為在現代社會裏它們變得更嚴峻、更突出、更難以順利完成。曾有不少思想家和學者從工業文明與人性的調適角度探討過現代人適應和發展困難的原因。一些人認為,工業文明和人類本性之間存在基本的衝突,正是這種衝突導致了神經症和各種心理障礙。另有一批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不同意上述論點,他們認為沒有充足的論據表明人的動物本性必然不能適應現代生活條件,而是認為當代人的心理適應困難的原因在於物質文化的加速發展造成了整個文化的結構性失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