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較傾向於後一種觀點。聯係在急速的社會文化變革中人的適應和發展,我們發現,當代社會中的確存在造成適應和發展困難的因素在增加,而支持和輔助個體適應和發展的因素相對落後的現象。學者們研究了當代社會中造成適應和發展困難的因素,確認以下一些方麵的因素會對適應和發展產生壓力:①價值衝突壓力;②社會變動壓力;③文化移入壓力;④生活事變壓力;⑤目標-努力不符壓力;⑥角色區分壓力;⑦角色衝突壓力。
在眾多的適應壓力麵前,個人的適應任務極其艱巨,同時又無法從現實生活條件中獲得有效的支持。關於這個問題,我們以當代人適應和發展的兩個特點為例做一些考察。
當代人適應過程的特點之一,是適應的相對平衡期縮短,動態調整期變長。頻繁的價值轉換,影響個體的價值觀體係,迫使個體重新評價以前的價值追求,調整價值取向。其他方麵的情況也大致與此相似。總之,在現代社會中,生活條件似乎永遠在向個體的能力、經驗和現有的適應模式發出挑戰,使個體持續終生地承受著壓力。
由於適應狀態持續時間變短,調整時間變長,個體經受的應激壓力便增加了。經常處於應激狀態則是誘發心理障礙的一個基本原因。
現代人適應和發展的另一個特點,是個人有更大的自由度去選擇自己的人生。在現代社會裏,一方麵由於經濟、文化生活條件的不斷變化,社會不再能提供給年輕一代一條現成、可靠的生活道路,而代之以一係列的選擇機會甚至是強迫性選擇;另一方麵,教育、習俗和價值取向,均崇尚、鼓勵獨立自主和自由選擇。兩者合在一起就製造出現在的年輕一代必須選擇和渴望選擇的這樣一種局麵,他們選擇的自由大大增加了。
選擇自由度增加固然給個體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機遇,但也給人帶來焦慮痛苦,是一種剝奪人的安全感的自由,一種使人想要逃避的自由。
從以上分析可知,在現代人的適應和發展過程中,存在大量造成適應和發展障礙的社會誘因。因此,從整體上看,當代人心理困難的加劇是一個必然結果。
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變革。尤其是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成了世界上社會變遷最劇烈的國家之一。伴隨著史無前例的變革,人們麵臨著的是前所未見的適應困難。
(三)心理谘詢與適應和發展
既然在現代社會中人的適應和發展麵臨更嚴峻的挑戰,心理谘詢與治療的出現就絕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它是作為社會巨大係統中一個發揮著獨特功能的子係統贏得社會承認的。心理谘詢與治療的職能就在於幫助個體克服適應和發展中的各種心理困惑和障礙,成為健全的、有效率的建設者和享有幸福的正常人。
對心理谘詢的服務對象而言,心理谘詢的對象是存在心理問題的正常人,心理治療的對象則是有心理疾病的人。但在一般心理問題、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之間並沒有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而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曾在美國哈佛大學攻讀心理學的嶽曉東博士提出了心理谘詢中的“灰色區”概念:
一是處於淺灰色區的群體,即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各種心理壓力,引起矛盾衝突而產生適應及情緒障礙者。它可發生於任何一個年齡階段和不同的群體。
二是深灰色區的群體,包括各種神經官能症者、人格障礙和性心理障礙者。
三是精神病康複期的群體。
第二 心理谘詢和心理治療
一、心理谘詢
“心理谘詢”由英文counseling翻譯而來。我國香港地區學者們把它譯為“心理谘詢”。counseling一詞在英文中的原意為“谘詢”,其用途是多種多樣的,像“投資谘詢”、“購物谘詢”等,從事此類工作的人員主要是向他人提供必要的信息、建議,或進行必要的勸說。在漢語的解釋中,“谘”是商討,“詢”是詢問,谘詢就是找人商討和詢問。心理谘詢是來訪者就心理、精神方麵存在的問題,找谘詢專業人員進行訴說、商討和詢問,以求問題解決的過程。在谘詢者的啟發與幫助下,在良好的人際關係氛圍中,使來訪者的潛能得到發掘,從而找到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辨明心理問題的性質,尋求擺脫心理困擾的條件和對策,達到恢複心理平衡、增強心理素質、提高適應能力和增進身心健康的目的。
關於心理谘詢這一概念含義的界定,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尚無被大家公認的統一定義,但從有關心理谘詢的著作中可以看到學者們對心理谘詢這一活動在認識上所達成的某些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