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教學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教學,了解性變態的有關理論,要求掌握性變態的含義、種類、成因及機理,了解同性戀、摩擦癖、窺陰癖、露陰癖、異裝癖、易性癖、戀物癖的表現及其成因與治療。
[內容提要]
性心理變態,或性欲倒錯、性癖好異常,是心理健康名詞,用來指對某些物體或情況會產生性渴望,而那些物體或情況並不屬於社會規範下的性渴望/性活動模式。而這種性渴望可能會妨礙個體進行帶有感情互動之性活動的能力。雖然同性戀曾被認為是性欲倒錯,但是,直到最近大部分的人仍不這樣認為。類似的,經雙方同意的受虐癖、露陰癖、窺陰癖以及非精神疾病的戀物癖也在相當大的程度上稱為被人接受的性行為。這些認知的變化可能使人們很難理解,為什麼有一些人會對很多人認為的沒有作用的事物產生性衝動。
第一 性變態概述
一 、性變態的含義及種類
性變態是指性心理或性行為的表現異常,即尋求性欲滿足的對象和性行為方式與常人不同,違反社會習俗而獲得性欲滿足,它並非精神病,而是一種心理疾病。性變態的人往往偏好於某種特殊的性欲念。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將這種異常性行為(即性變態)分為量的異常和質的異常。量的異常包括性功能亢進,如男子色情狂、女子色情狂等;質的異常包括手段異常,如露陰癖、窺陰癖、性施虐狂、性受虐狂、雞奸等,以及性對象異常,如同性戀、戀童癖、獸奸等。性變態會給夫妻生活帶來嚴重後果,造成精神創傷和心理上的痛苦。性施虐狂往往隻顧自己發泄而不管對方,為所欲為,使受虐者常處於一種抑鬱、恐懼、惶惑、痛苦的境地。
我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將性變態分為三類:一是性指向障礙,如同性戀、戀物癖;二是性偏好障礙,如異裝癖、露陰癖、窺陰癖、摩擦癖、施虐狂和受虐狂等;三是性身份障礙,如易性癖。
一般認為,性變態有下述三個特點:一是行為不符合社會認可的正常標準,這種標準是一定社會文化的產物,如同性戀在我國被認為是性變態,而在美國則否,在古希臘時期甚至還受到過讚美;二是該行為對他人造成傷害,如戀童癖會殃及幼童,窺陰癖能揭人隱私;三是該行為違反道德準則,會導致患者的心理衝突和痛苦,如易性癖患者具有很深的苦惱。
(一)性變態與正常性行為
性變態與正常性行為之間呈一連續係統,有時兩者並存。絕對性變態者厭惡正常性行為,其變態性衝動呈強迫性,難以克製。性變態者並非是性欲亢進的淫亂者,多數患者性欲低下,甚至不能參與正常性生活。性變態者也不是道德敗壞的流氓,多數患者社會生活適應良好,工作盡責,個性內向、文雅、害羞,具備正常人的道德倫理觀念,觸犯社會規範後多有悔咎之心。性變態與人格障礙有聯係又有區別,性變態行為可作為人格障礙的一部分表現,如殘暴好鬥的人在性行為方麵可能是施虐狂,但性變態者多沒有突出的人格障礙,沒有反社會行為。有些患者甚至智力超群,對藝術、音樂、戲劇、電影有濃厚興趣,並能取得出色成就。但是,性變態常會引起法律問題。一般認為,患者並非精神病性障礙,不能完全免除其責任能力,因為他們有辨認能力和控製能力,所以在他們損害他人身心健康、幹擾社會秩序、有傷風化時,要追究其法律責任和進行行政紀律處分。
(二)性變態與人格障礙
性變態與人格障礙既有聯係又有區別,性變態行為可能是人格障礙的一部分表現。例如,殘暴好鬥的人在性行為方麵可能是施虐狂。但是,性變態的人不一定都具有人格障礙的一般特征,有些性變態者在社會生活的其他方麵適應良好。
二、性變態的成因及機理
性變態的病因尚不明確,它們包括生物遺傳方麵、心理學方麵、環境和社會方麵等因素的影響。性變態患者對於正常的性活動通常沒有要求,甚至心懷恐懼,變態性行為常具有強迫性和反複性,其自我控製和自我保護能力往往也較差,但並非時時發作。他們隻是在歪曲的性衝動支配下,在特定的情景和處境下突然付諸行動,當時怎麼也控製不了自己,並在事前無周密準備,案發後又能供認不諱,常常感到痛心疾首,無限悔恨。有些人還強烈要求醫治,希望擺脫這種令人痛苦的狀況。但是,也有些人則不認為自己是病態。
目前,在診斷性變態問題上尚缺乏明確、客觀的指標。這種指標往往帶有明顯的社會文化烙印,並隨著曆史的變遷而變化。下麵具體分析性變態各種可能的原因。
(一)生物遺傳學因素
多年生物遺傳方麵研究的結果表明,大腦和神經係統中並未能證實有任何特別的化學物質與性變態有關。而激素方麵的研究結果始終是矛盾的,無法作出任何結論。專家們正在致力於尋找遺傳基因方麵的問題。
(二)心理學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