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個人和社會(1)(1 / 3)

請學會擁抱這個社會

中國的大學生在畢業之前,對於社會的認識,要麼是存在於自己的想象中,要麼是道聽途說。到了大學畢業後,很多同學對這個社會表示了極大的不適應,想辭職,想去考研。

我讀大學時,也曾覺得社會很黑暗,作為一個把“正直”當做第一人生信條的人,我是最見不得社會上那些虛偽的人。

但是,上班後發現自己的想法不是真實的。人具有兩麵性,我也有兩麵性,在我的身上絕非隻有正直和善良,也有不寬容和不慈悲。

一個人在描述自己的時候,難免會美化,誇大,這方麵我不能免俗。所以通過文字想象一個人的生活,往往是你想象中的樣子,不是完全真實的我。

我每天在博客微信上回複大學生的信,兢兢業業,堅持了6年了,不容易吧,很多人表示要向我學習,將來做一個正能量的人。

你看,網上的秋葉似乎沒有一點世俗煙火氣,不收錢,不圖利,這不可能是完全真實的,真實的我每天都是希望自己做的事情能夠被人認同,然後希望出本書能大賣,賺點稿費。因為我也得吃飯睡覺,賺錢養家。隻不過我能驕傲地說,我是站著掙錢的,這錢不是靠坑蒙拐騙或者依附權力賺來的。

一個人正直還是虛偽,評價的標準是自己還是別人?如果總是用自己的標準去判斷別人,那是不正確的,坦率地說我明白這個道理差不多過了30歲。

為什麼我在前麵學習的方法裏強調要培養多維的思考框架?就是這個社會需要從多個角度觀察。社會上的事情並不是簡單可以用好或者壞來劃分,很多問題沒有絕對的對和錯,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認識。

恰恰是那些不了解社會的人,容易依據看到的現象就對社會上的事情下斷言,沒有深入了解事情的本質就速速做結論,這恰恰是我們缺乏批判性思維的表現。

這幾年,網上時不時會出現“老人摔倒不扶”的熱點話題,很多人認為這反映了社會風氣的淪喪。

不扶並非完全是社會風氣淪喪的表現,還有其他的原因。

在有人圍觀的情況下,我會打電話報警,但我是不敢去主動去扶的,我也害怕被“彭宇”了(假如你不了解彭宇案,可以去百度下)。不幫扶老人不能說明我們變壞了,而是不好的製度設計讓做好事的人沒有好報,所以不扶成了正常人趨利避害的正常心理。如果改變製度設計,願意做好事的人會很多的。

這個社會是變得冷漠了,但我們不能因此就妖魔化一切看起來冷漠的行為。

心理學上,有一個“旁觀者效應”。這個效應是說在緊急情況現場,假如旁觀的人很多,大家都以為別人會對受害者提供幫助,自己就沒有去幫助,結果是救助行為出現的可能與在場旁觀人數成反比,即旁觀人數越多,救助行為出現的可能性就越小。

我想各位假如了解這個效應,就可以讓我們對人性稍微恢複一點信心。有些人是因為害怕而不敢幫扶,有些人隻是誤以為自己不需要去做,因為肯定會有別人去救。

很多人以為自己比別人更道德,以為自己比別人更善良,以為自己比別人更客觀,可惜這些優勢是靠不住的。真相是你大概不比其他人更好,當然也不會更壞。隻不過在不同的環境下,有時候你展示的是讓人喜歡的一麵,有時候展示的是讓人討厭的一麵。

進了大學,一定要找機會深入了解這個社會。學習是一種方式,閱讀是一種方式,交友是一種方式,旅遊是一種方式,打工是一種方式,公益是一種方式,支教也是一種方式。這些都是讓你了解社會的窗口,就好比盲人摸象,隻有多摸才能盡量了解全貌。

千萬不要因為融入社會時,遇到不期而至的挫折和打擊,就變得偏激,甚至用更惡的惡來對付那些對你不好的人。

想了解我們國家和美國對孩子的社會教育有什麼不同嗎?推薦一本書《美國學生社會技能訓練手冊》,假如你們要出國,這本書也用得上。

實操訓練

找一個參加過山區支教的老生做一次采訪

搜索“麥田計劃”,或者了解下你們大學的山區支教活動,找一位參加過活動的同學,和他約一次采訪,問問他:

1.你為什麼要去支教?

2.在支教過程中你收獲了什麼?

3.支教讓你對社會的認識產生了哪些改變?

和與你擁有完全不同經曆的人交流,聽聽他們的想法,也是了解社會的一個好辦法。

還能信任這個社會嗎?

很多同學說這個社會太黑了,一個月生活費,甚至一個學期的學費都被騙子騙走了,心情糟糕到了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