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安慰說,壞事已經發生,隻能接受。但要好好總結為什麼被騙。把這些被騙的原因一一記下來,就當花錢買了教訓。
假如上當是因為你的善良,請不要因為受騙就變得冷漠,隻是我們需要更加提升鑒別騙子的能力。
在網上,不同的人對國家、社會和個人的命運有很多的討論。這些討論不但沒有讓我們變得耳聰目明,反而變得憤憤不平。有的同學看到種種新聞,特別是微博上的新聞,覺得這個社會太不公平了,怎麼努力都沒有用。
人類社會從來就沒有實現過絕對的公平,我們頂多在人格精神和生命上享有公平的權利,但在經濟和政治上,人類曆史上從來就沒有平等過。
弱者隻會抱怨上天的不公,但強者抱怨後會用行動去改變現狀。自己越強大,社會對你越公平。
隻是如果有一天你強大起來,希望你能盡量公平地對待弱者。
要成為強者,就必須努力。優秀的人共同的特點是比平凡的人更努力。他們都知道努力不一定有回報,但不努力一定沒回報,有回報也不一定在當下,但是人必須努力才有機會實現夢想。
隻要努力了就一定有所回報,回報大小取決於你設定的目標的合理性、努力程度與努力的方式方法。有句話說得好:必須接受我們不能改變的,改變我們可以改變的。人的心態與思維方式影響人的情緒,人的情緒的確能影響人的行動。
我在教育行業待了十幾年,越來越發現,寒門未必出學子。一個為每日溫飽憂心的孩子,在生活的壓力下,反而不能更好地學習。因為他們的生活質量影響了學習,甚至影響了心態。他們更容易因為不公平現象產生對社會的敵意,更不排除個別同學在金錢刺激下,走上過度追求物質的歧途,這比無法完成學業更可怕。窮困不可怕,負麵心態才可怕。
回到開頭的問題:這個世界這麼黑暗,該怎麼辦?
如果細究曆史,就知道當今的時代並不是最壞的時代,隻是一個還不夠好的時代。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沒有趕上一個好時代,而忘記了人來到世上的使命,是為了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凡是把自己的期待寄托在別人努力上的人,內心都充滿了妄念。
想想有一天,孩子問你生活在那個糟糕的時代,你為改善它做了點什麼?
這就是我們的使命。深信這世界不完美,但依然值得我們為之付出努力。
最後推薦一本書,熊培雲寫的《重新發現社會》,看看他是怎麼理解社會的。
實操訓練
尋找你身邊的正能量
有沒有發現你身邊一些人總是充滿熱情地生活?他們是怎樣思考和進步的?
百度關鍵詞“起步者十二問”,找到豆瓣鏈接,然後去看看各行各業起步者的故事,想一想,誰才是你的學習榜樣?
沒有錢也能做公益嗎?
有個同學跟我說有同學生病,學校號召大家獻愛心,他家庭條件不好,其實不想捐款,但大家都捐款,自己不捐款就沒有愛心,所以還是捐了一筆錢,但生活費就緊張了。他很想知道,如果不捐款,是不是就是一個自私的人?
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我在單位也經常遇到這樣的事情。
愛心不應該是被逼來的。用慈善的名義逼別人行善,本身就是一種惡。隻有善意才能慢慢培養出善意,這種功利性慈善往往會培養出一堆借助慈善投機的人。
每個人有捐助的自由,也有不捐助的自由。沒有人可以因為自己捐了款就有了道德優勢去指責別人不行善,那樣,行善就變成一種功利行為。
公益慈善行為應該量力而行,善心不分多寡,嘉行不分高下。做慈善不隻是捐款捐物,慈善的形式本來多種多樣,平民百姓之間互相幫助、互相接濟,也是慈善。每個人讓自己生活好,這也是慈善,因為我們不需要社會救助,就是節約了社會救助的資源去幫助其他的人。
有的人行善對回報有期待,這樣的慈善也應該肯定。實際上大部分人還做不到做慈善不求回報,這回報也許就是一句“謝謝”的感恩之言。
很多人都應該有這樣的經曆,在公交車上給婦幼老弱讓座,結果被讓座的人坐得理所當然連句謝謝都沒有,這種讓座的尷尬,可能讓你下一次就不願意讓位給婦幼老弱。
我們還應該看到在西方社會,慈善行為是受基督教文化影響的。在我們國家,富豪們的慈善行為更多受傳統儒家文化影響,這裏麵的行為模式有巨大的差異,不能要求中國的企業一下子就能與世界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