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很多企業做慈善更多地是一種公益營銷,甚至是一種通過從事政治上正確的事情為自己的事業和財富建立安全感的行為,但這樣的慈善依然是值得鼓勵的。因為一個社會善良的言行多了,才會走向積極正麵。
當然,最好的慈善是低調行善。所謂低調行善,就是我幫助你,未必要你回報我,也未必要世人知道你接受過我的幫助,隻需要你將來有能力時,也如我一樣去幫助別人。
在中國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新聞,受資助者沒有主動給資助者打過一次電話、寫過一封信,更沒有一句感謝的話,因此被取消繼續受助的資格。
在大學,一個接受了貧困助學金的同學,一旦抽煙、喝酒、配手機、用電腦,就可能被取消受資助的資格。
一直以來,中國人對受助者普遍抱有這樣的看法:
他接受了我的錢,應該給我寫信言謝,否則就是不感恩;
他接受了我的助學款,就要按我設計的路線讀完大學,否則就是違背了我的助學初衷。
毫不客氣地說,類似這種要求受助者作出種種承諾的行為,實質是資助者自命擁有的道德高點,對受助者進行“道德綁架”和“意誌依附”。
為什麼受助者一定要報恩捐助者?為什麼受助者一旦接受捐助就無法按照自己意誌去生活或學習?為什麼捐助者不想想,很多受助者其實是很不好意思讓別人知道自己在接受別人幫助而不能自立?
受助者接受幫助後,依然有按自己的意誌去生活的自由。接受捐助但不對捐助者做出承諾,並不意味著就是背信棄義、忘恩負義。我們受助者日後如能在別人幫助下,擺脫困境,擁有一份體麵工作,敬業愛崗、辛勤勞動,這何嚐不是回報社會?
行善應該是一個人發自內心的願望,套用一句話:“無論是貧困還是富有,無論是疾病還是健康,我都願意盡我所能去做善事。”大凡宗教,例如佛教就鼓勵人多布施。世間萬物,都是菩薩分身,你不是在布施,而是在踐行對佛的忠誠。
一個人立足於社會,一定要有回報社會的意識。不能說等我有能力了再回報社會,這個觀念本來就是錯誤的,每個成年人都有能力回報社會,問題在於你想不想做而已。
過去有一句話叫“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不是說慈善就是捐款,把自己不需要的物品捐助給需要的人,為需要幫助的人做義工其實都是行善的方式。
西方國家非常強調小孩子要參加社區義工。聯合國認可的民間慈善組織國際獅子會的宗旨就是強調慈善應該是誌願行為。國際獅子會的理念是,作為一個社會公民,應致力於幫助全球需要幫助的人們,親力親為——出錢、出力、出席、出心。不能把慈善簡單等同於捐款行為,要把慈善變成自己對身邊的人、社區的人長期的服務行為。
實操訓練
了解社區義工慈善模式
百度關鍵詞“獅子會”“社區義工”“麥田計劃”“立人圖書館”等關鍵詞,了解國內一些公益活動的運營模式,了解下你們學校所在的城市有類似的公益項目可以參與嗎?
微博上看到讓你不平的事情怎麼辦?
我刷微博時,在上麵經常看到各種讓人憤憤不平的事情,但是大部分人都是被情緒裹脅,沒有辦法做到就事論事,用我的一句話就是:“很多質疑和回應都不是高質量的質疑或回應,都是用謾罵回應謾罵,用立場回應立場,用情緒戰勝情緒,用抱團戰勝抱團。”
在人人都可以參與的網絡環境裏,偏偏缺少了一個重要的訓練,就是建立獨立思考、理性溝通的能力。沒有這樣的能力,你很難成為一個理性的公民。
其實,我30歲前也算是一個憤青和口水黨,現在回頭看當年的很多思想和言論,自己也覺得天真可笑。到了30歲我才慢慢有點理性,這讓我深深體會到學會理性思維的艱難。
我一直提倡要獨立思考,要尊重客觀事實。特別是在網絡,不要被情緒裹脅,判斷一個網絡熱點事件應該忠於事實,不是站隊抱團攻擊謾罵。
比如網上有一條微博轉發很高。你不知道的數據,中國人均收入世界排名:1960年第1978名,1970年第82,1976年第84,1980年第94,1990年第105,2008年第106,2010年第127;但中國GDP世界排名:1978年第15名,1990年第10,1995年第7,2000年第6,2007年第4,2010年第2。把全中國人工資收入加在一起,除上這個國家的GDP,中國是8%全世界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