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個人和社會(2)(1 / 3)

但是這條微博沒有告訴你1978年世界人口42億,中國人口9.6億,2013年世界人口70億,中國人口13.4億,同期中國GDP增加了90倍。我國人口在世界上的比例變少了,GDP在世界上的比例變高了,怎麼會人均收入世界排名還下滑了呢?答案很簡單,1964年新加坡還沒有獨立,1991年僅僅是因為蘇聯和南斯拉夫解體,世界上就多了20個國家。雖然微博最後一句可能是事實,但是前麵的數據和推導明顯具有誤導性。

在微博上,很多大V並不是采取實事求是的態度理性討論問題,他們更多隻是挑撥民眾情感擴大自己的影響力。與其說他們是公知,不如說他們是利用公知這個身份做商業化推廣。時間長了,對這樣的公知失望的人也很多,但是這不是真正的公共知識分子。而是偽公知而已。如果你們想問我什麼是真正的公共知識分子,我可以推薦兩個人:一個是顧準,一個是王小波。

大家以後看微博,不要看到風就是雨,冷靜想一想,不能總是讓情緒控製,一個人要走向理性就得學會先控製自己的情緒。

另外,大家學會一點寬容的心態,遇事想想魏征說的:“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這個社會就會少很多戾氣,不至於任何事情都劃分立場派隊互掐。

我個人是很害怕這種不寬容的心態,非常不喜歡那種要把不同意見的人打倒說服,搞到發臭,不應該求同存異嗎?

在當前的網絡環境,我對大家的建議是:

上網看到讓人憤怒或著急的事情先別急著表態,請多查證下相關信息的新聞源。

我現在微博轉發就謹慎很多,沒有可靠新聞源的一般不轉發。因為很多都是假的,或者無法證實的,我會先在百度上搜索,看看有無交叉報道,來印證新聞的可靠性。

事實上,自微博繁榮初始我就判斷,在中國,微博隻會助長非理性溝通,因為微博長於觀點交鋒,贏在語言犀利,而非提供紮實的證據和論證。

在140字的空間裏要想獲得關注,挑動情感無疑比理性分析要更見效,所以,從絕大部分人逐名逐利的本性考慮,我認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微博隻會對網絡發言的非理性繁榮繼續提供動力。

如何徹底規避微博的弊端?我個人的應對方法是把微博定義為一個分享渠道,分享自己覺得有價值的思考,這樣總可以為自己沉澱一些好東西,也能幫助到一些人。

也許不久的將來,微博不再是新媒體,那些放棄寫長博客,變成段子手的人,會很遺憾地發現,你在微博上留下的隻是一地雞毛。

最後推薦一本書給你們看看,法國人勒龐寫的《烏合之眾》。

做一個合格的公民

什麼是公民?

能夠自食其力的人算不算公民?喜歡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的人算不算公民?愛思考、愛讀書、不愛隨波逐流的人算不算公民?知識分子算不算公民?這些人都可以是公民,但也都可以不是公民。

一個人是不是公民,定義的事情交給社會學家,但學會獨立思考一定是一個人成為公民的必由之路。

培養公民不是說搞搞選舉製度就能誕生。一個公民社會下的每個人都需要學會做出獨立的選擇和承擔自己選擇的後果。所謂民主製度,就是作為社會,要讓每一個人有選擇的自由;作為個人,要勇於承擔自己選擇的後果。

一個人生命的質量,不在於他享受過多少物質,而是看他為自己做過多少種選擇。中國人為什麼缺乏選擇能力?這和我們的教育方法是有關係的。

我周邊的媽媽們,從小就幫孩子選衣服,選吃的食物,選學校,選家教,選老師,選班級,選培優班,選學習方法,選教輔書,選課外讀物,選成長路線,將來遲早還要幫他選工作,選房子,選老婆老公……

當你為孩子創造一切時,就在剝奪他獨立思考的能力,這種能力必須通過不斷做選擇,不斷試錯來獲得。

中國孩子的悲哀是被家長做主了二十幾年,一畢業又突然被家長推向社會,說一切靠自己做選擇。這哪裏是愛,這簡直是一種背叛和出賣。

用愛的名義綁架別人的選擇權,這樣的人不會是公民。這樣的事情放到社會上,屢見不鮮。比如,我們常常看到新聞報道說,愛貓愛狗人士上高速攔截運貓運狗的貨車,要求放出貓和狗,這樣的人是公民嗎?

我認為這不是。

一個公民首先要尊重別人的合法選擇,不能因為自己占有道德優勢,就可以強迫與自己意見不同的人改變選擇,甚至侵犯他人利益。

勸說別人不吃貓狗沒問題,勸說別人不要做貓狗生意也沒問題,但如果強迫別人不準吃貓狗,這個事情和政府為了城市發展要求市民犧牲小家為大家的性質沒有什麼不同。公民解決問題不是依賴暴力,而是依賴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