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天性和信仰(1)(1 / 2)

想做一次背包客

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有能力外出旅遊了。他們拖家帶口組團,背著單反,握著手機,走遍了世界上每一個知名景點和購物點。

這樣的旅遊大家越來越厭卷。現在流行的是背包客的口號:隻要你有一顆行走的心,世界就在你腳下。

有些同學跟我說,大學沒有出去旅遊,就是枉讀了大學。我隻能告訴她,在我讀大學時,這個想法我想都沒有想過。我的大學枉讀了嗎?

但,我依然鼓勵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去外麵的世界走一走。

旅行能讓人看到很多不同的文化,感受不同的風俗,甚至了解完全不同的價值觀。其實,一旦你理解世界事物的多元性,思維就開始具有包容性,就不會簡單地尋求標準答案。這就是旅行能告訴我的道理。

到一個完全不熟悉的地方,自己做出選擇,做出承擔,這樣的經曆對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是很有幫助的。

很多人喜歡去不同的地方旅遊。對大部分同學來說,這種旅遊最現實的壓力其實是金錢。

我的朋友@蕭秋水學旅遊專業,她偏好商業旅遊,就是在去一個地方時順便考察觀察這個社會的商業形態。

2012年底,她去了一趟新加坡,回來繼續做功課。新加坡雖然小,但是她還有很多地方遺漏掉沒有去過,於是馬上又安排2013年3月份再去新加坡。

這是一種很好的旅遊形式,長期保持對一個地方的定期行走,近距離感受不同的城市,不同的文化,這種觀察會給你帶來更多知識。

很多同學是在外地讀書,每年有兩次回家的機會。回家路上往返的時候,你看見了什麼?

我每個月都去上海,每次去上海都會乘坐地鐵。在地鐵站,我注意到有的門店開張了,有的關閉了,有的一直在經營,這意味著什麼?在地鐵站我看見海報經常換,廣告載體也經常在更新,這又意味著什麼?我經常因為趕時間吃肯德基快餐食品,我會注意到肯德基的品種、價格,還有包裝一直在微調,這又意味著什麼?

如果不是特別趕時間,我喜歡擠公交,或者慢慢走到要去的地方。

在很多城市,博物館、美術館都是免費的,到這些地方參觀也是一種旅遊。

坐在家裏,翻一本別人的遊記,也是一種旅遊。

換個角度看世界,這個世界每天都是一場探險。

實操訓練

了解一點都市求生自救知識

在中國,基本上沒有都市求生自救知識培訓。我們熟悉的環境一旦遭遇危險,很多人都束手無策。請百度如下關鍵詞了解相關知識:

住宅安全、自衛術、街道安全、旅行安全、恐怖主義威脅、自然災難和社會災難(比如雨、雪、火、洪水、閃電、電線、地震、騷亂和動蕩等)、醫學急救知識……多了解一些這方麵的知識,也許將來會在某種情況下救你一命。

如果你覺得找起來挺累,微信回複“都市求生自救知識”,看看秋葉老師整理的資料。

如何才能了解自己?

有一些大學生朋友容易糾結,反反複複和自己的內心交戰,他們是因為自己的弱點氣餒,又因為不能馬上改正而失望。

其實,一個人要善於內省才能發現自我,才能傾聽到內心的聲音。

認識自己是接納人性的一個通道。人年輕的時候喜歡一個詞:純潔。但真實的人性往往是複雜的,你不像自己想的那麼善良,也不會像你自己想的那麼不堪。每個靈魂都是“明暗相間”的。

年輕時墮落過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墮落也是成長。我已經37歲了,依然有許多困惑。比如,我們為什麼要擁有道德?我的閱曆告訴自己,人其實很容易沒有底線,人的欲望往往比自己知道的要多。

我現在越來越理解人性。人性多麵,環境不同,角度不同,折射出人性每一麵也不同。無論好壞,都要學會完整的接納。不要感情用事去評判一個人,人是變化的。

觀察自己或別人和周圍人的關係,往往會讓我們我自己了解成長困惑的一些真相。

比如,有的孩子把自己成長的不足歸結為父母對自己從小到大的控製,進而產生對父母的怨恨。這隻是其一,不要因此怨恨你的父母。

我看到弱者企圖通過控製別人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其實他們的內心很容易被傷害。強者隻會以寬容的心態忘記過去傷害自己的人。糾結彼此的傷害隻會讓傷害不斷複製擴散。

最後,學會獨處。

人生的許多小問題其實都是因為沒有找到自己的定位造成的。沒有找到自己定位的人,無論在什麼時代,無論在順境逆境,都很難有所成就。要找到定位,得不斷傾聽自己內心的呼喚。在熱鬧的環境中,人是很難聽到自己的內心。

還有一個親身體會,就是人一旦開始了解自己,就對自己的過去不滿,然後特別想證明自己已經做了改變,甚至會用很極端的方式表現出自己已經和過去不一樣了。後來才發現,等我最後真的改變了這些缺點,已經是很多年以後的事情了,有些缺點,其實我就從來沒有改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