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是可以儲存的
很多人都忙著製訂計劃,在各種計劃中,你是否想過為自己的心情也製訂一份計劃呢?對此,有心理學家提議,心情容易低落的人定個“心情計劃”,對調整心態是很重要的。以下的方法將幫助你擁有一份好心情。
製訂一本快樂日誌:早就有心理學家發現,平時情緒良好的人,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更容易化解。由此看出,好心情也是可以儲蓄的。一本快樂日誌,可以幫助你儲蓄點點滴滴的快樂。做法很簡單,你隻需在每天晚上回憶一下今天都發生了什麼開心的事情,即使你當晚的情緒不好,也不要隨便放掉當時帶給你快樂體驗的事情。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增強你感受快樂的能力,積少成多,擁有好心情就不難了。
1.舉辦快樂儀式
選擇一個輕鬆的環境,和好朋友或者親人在一起,鄭重地許下來年將快快樂樂生活的願望。不要小瞧這個承諾,社會心理學家認為,當著眾人的麵宣布一件事,將更有可能促成此事。因為為了向別人證明你是遵守承諾的,你就會朝著承諾的方向去努力。很多時候,你的行為方式會決定你的心情。正如詹姆斯?蘭格情緒理論所認為的:“我們因為哭,所以愁;因為動手打,所以生氣;因為發抖,所以怕;並不是我們愁了才哭,生氣了才打,怕了才發抖。”
2.多一點時間和家人在一起
國外最新研究發現,一個人的情緒是否積極,與家庭幸福最相關。美國的家庭治療師德福連博士也認為,家庭幸福與否將是一個人“快樂度”的最佳測量標準。而經常對家人表示關愛、感激、多溝通、經常聚會、相互鼓勵,不但是營造幸福家庭的方法,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也最容易體驗到幸福和快樂。
3.經常與朋友聊聊天
心理學上有“心理嘔吐”的說法,和朋友聊天便是“心理嘔吐”的一個很好途徑。你可以把生活中的不如意、遇到的小麻煩講給朋友。其實在這個過程中,你已經在及時地梳理自己的情緒了。就算不傾訴煩心的事,聊天本身也是很好的調節方式。拿出幾個周末,去和朋友聚會聊天,你將更容易收獲一份好心情。
4.多和大自然親密接觸
有人調查發現,隨著人群密度的不斷增加,人們焦慮、煩躁等情緒的出現頻率也越來越高。除此之外,噪音、色彩等外部環境也可以對我們的情緒造成影響。喧囂的城市對我們的情緒影響很大,因此,一定要多給自己創造幾次和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機會,你的心情會在安靜優美的環境中得到撫慰。如果你沒有機會親自走進大自然,那也要多聽聽有關蟲鳴鳥叫、海浪波濤的音樂,讓自己在想象中完成心靈之旅。
聽音樂可緩解情緒低落
音樂通過其音調能影響人的情緒,早在古希臘時代就為人所注意。他們認為E調安定、D調熱烈、C調和藹、B調哀怨、A調高揚、G調浮躁、F調淫蕩。古希臘的哲學家和科學家亞裏士多德就推崇C調,認為C調最宜於陶冶情操。然而,把音樂對動物行為活動和人的身心健康的影響進行科學研究還隻是18世紀以來的事情。
關於音樂對人的情緒的影響,有人曾選用290種名曲,先後測試過2萬人,都引起聽者的情緒變化。情緒變化大小與被試人的欣賞能力的高低成正比。但是,音樂隻能影響抽象的情緒,如憤怒、畏懼、妒嫉等。
20世紀初,德國著名的生理學家和心理學家赫姆霍茨,以及後來的一些科學家曾對聲音對聽覺器官和聽神經的作用進行過深入而詳盡的研究。他們發現一根聽神經纖維隻接收和傳導相應的一種頻率的音響。音樂的生理作用首先是通過音響對人的聽覺器官和聽神經的作用開始的,進而才影響到全身的肌肉、血脈及其他器官的活動。有人研究認為聲音可以使肌肉增加力量。快速的和愉快的音樂可以消除肌肉的疲勞。還有人發現,在音調完全和諧或音樂的強度猛然更換時以及一曲樂調將終結時,脈搏和呼吸速度變快。又有人研究認為憂傷的音樂使脈率變緩,歡快的音樂則使脈率變快。
由於音樂能影響人的生理活動,特別是情緒活動。因此,人們就能夠用音樂來改善和調劑人體的生理和心理功能,進而達到治療疾病、增進健康的目的。“音樂治療”這一術語是在20世紀40年代才正式出現的。50年代在美國首次有“音樂治療家”的文憑。現代的音樂治療是把音樂作為一種活動療法,即通過具體的音樂活動來求得治療的效果。這不僅把音樂看做是一種藝術,而且作為一種科學來對待。音樂治療是針對病理的治療而不是病態的治療。它注重的是人的整體而不是某一部分。通過對人的整體乃至生活環境的調整,使其取得協調一致,從而消除心理的與身體的病態。音樂對於人來說不僅是一種單純的聲音,而且是一種有一定意義的聲音的組合,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一種工具。因此在音樂治療過程中,不僅需要音樂治療者的努力,而且也要病人發揮其主觀能動性,通過雙方的合作才能取得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