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分析:人的睡眠大致分為“非快速眼動睡眠”和“快速眼動睡眠”兩個階段,在前一個階段中,又可以分為“淺睡眠”和“深睡眠”兩個過程,這兩個過程在睡眠中循環多次。人們隻有在睡眠中經曆了幾個“深睡眠”過程後,才能使疲勞得到充分的消除。但是,在汽車上睡覺、打盹、補覺,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幹擾,汽車的晃動、光線的刺激、聲音的影響、空間的狹窄……都不容易使人進入“深睡眠”狀態,而在“淺睡眠”狀態下休息,隻能使人得到不充分的恢複。我們經常聽到有人抱怨,車裏睡了一覺後,反而覺得腰酸腿疼,疲乏無力。另外,在車上睡覺,還容易導致生病。脖子歪向一邊睡覺,容易使一側的脖子肌肉疲勞,所以很容易落枕。還有,在車上睡覺,車門開關,風扇吹動,一不小心就容易著涼。個別的還能導致麵癱,有些人麵癱短時間內可自然恢複,有些就再也不可逆轉了。白天疲勞的時候小睡一段有助於體能的恢複,但是盡量不要選擇在車上睡。
2.保證睡眠型
今天聽說8小時睡眠足夠,明天聽說7小時睡眠長壽,到底多少小時睡眠好,自己也搞不清楚。不過充足的睡眠既美容又養顏,那就睡它個10小時。有的人醒來很清醒了,那也先不起呢,原因是還沒睡夠10小時。
相關分析:對於睡眠時間的長短,沒有統一的說法。因人而異可以分為長睡眠型(8小時左右)和短睡眠型(6小時左右),其實4~10小時都屬於正常範圍,主要以第二天醒後精神飽滿程度為準。
實際上,各種人群對睡眠的要求是不同的。一般而言10~18歲的人群,每天需要8小時的睡眠時間,18~50歲的人群,每天需要7小時的睡眠時間,50~70歲的人群,每天需要5~6小時。特別對於上了年紀的人,睡眠質量比不上年輕人是自然規律,隻要不影響生活,少睡點也無妨。
3.緊張吃藥型
平常很注意睡眠,偶爾有個失眠什麼的,就緊張兮兮地找藥吃,總覺得偶爾吃一兩次藥沒事,雖然沒造成藥物依賴,但實際很多時候是多餘吃的。
相關分析:90%以上的成年人都有過失眠的情況,但這並不意味著就得了失眠症,也不一定非要上醫院或進行藥物治療。比如說工作負擔過大、疾病原因、環境原因或情緒因素等,也可能是時差沒有倒過來,或受某一事件的影響,除了自己找原因外,還可以上醫院讓醫生幫忙找。很多失眠都可以通過自我調節來解決。如果在一定要吃藥的情況下,也應先去醫院做一個簡單的心理測定,找到失眠的原因,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像焦慮、抑鬱等,如果不解決好這些“心病”,失眠是肯定看不好的,吃多少安眠藥都無濟於事。而且要提倡間斷服用,也就是一次服藥周期不超過7天,否則很容易對藥物產生依賴性。
4.睡前不動型
晚上一有活動,睡覺時就興奮得睡不著。所以,吃完飯就保持安靜,連一些正常的低運動量活動也拒絕參與。本來白天就在單位裏坐了一天,回家後繼續坐著,坐到睡覺前反而睡不著了。
相關分析:臨睡前的過量運動,會令大腦興奮,不利於提高睡眠質量。但適量的體育運動,能夠促進人的大腦分泌出抑製興奮的物質,促進深度睡眠,迅速緩解疲勞,並從而進入一個良性循環。特別是腦力工作者,一天下來可能都沒什麼活動,而晚飯後的輕微活動反而可以有助睡眠。
研究發現,臨睡前做一些如慢跑之類的輕微運動,可以促進體溫升高。當慢跑後身體微微出汗時(一般來講在20~30分鍾為宜),隨即停止。這時,體溫開始下降。當30~40分鍾後睡覺時,人將很容易進入深度睡眠,從而提高睡眠質量。
笑是生命健康的維生素
遊覽我國的許多寺廟,都會見到一尊體態豐滿、露懷凸肚的笑佛——彌勒佛像。端坐的佛像終日笑口常開,給遊人帶來了愉快、愜意的好心情。
當代人的生活太緊張,這使人們都在尋找“放鬆”自己的去處。人的生活如果能用篩子篩選,你會發現,煩惱的事永遠篩不完,憂慮的事也一輩子濾不盡。仔細想想,煩惱、憂愁等等都是自己傷害自己。一個人在煩惱或憂傷時,人體內氣的功能就失調,導致內髒的功能紊亂而得病。過度的憂愁悲傷,會使肺氣消耗,使人出現氣短、喘息等疾病。而長時間的苦思、焦慮,會使人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氣滯而不暢,時間一長,造成傷血、耗氣、損神以及心悸、失眠、心痛、食少等症狀。這樣便會使身體的功能退化、加速人的衰老。
這些負麵的心情有損健康,人應該學會督促或約束自己朝著有益健康的方向努力。具有克製、寬容、豁達、樂觀的胸懷、能轉移不愉快的情緒,最簡便而有效的方法就是多笑、找笑,讓笑充滿生活。
“笑一笑,十年少”,醫學專家也告訴人們:“笑是你生命健康的維生素”。笑的時候人體各部肌肉都處於活動狀態,而停止笑時,這些肌肉又都處於鬆弛狀態。肌肉緊張能引起疼痛,所以許多關節痛、風濕病及其他病痛患者從笑聲中可以獲益。如果我們能經常保持微笑,臉上的笑肌會使人看上去年輕、開朗、友善、親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