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模型過度地簡化了大腦的"快樂回路"。除了分泌多巴胺,大腦還會通過其他的生理過程來讓人感到喜悅、滿足等感覺。雖然這些其他過程的細節還不太清除,但重要的是我們應當了解這些過程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不同的。也就是說,對於同樣的刺激,每個人的反應都會不同。有的人會比較容易感到快樂,而有的人卻很難感到快樂。在生活中自己給自己尋找樂趣,是人生保持健康和獲取成功的重要條件。如果是遺傳的緣故讓你容易對一些事情上癮,這並不表示你是個壞人,你隻是跟別人不一樣而已。這種遺傳因素往往經常出現在分心者的身上,因此分心者常常會有上癮的傾向。無論在哪個領域,許多創造過奇跡的人也有上癮傾向。上癮傾向和創造力之間的確有著某種關聯。我一輩子都熱愛文學。在我青春期的時候,我最推崇的作家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莎士比亞。我在大學裏念過文學係。同時我也一直喜歡寫作,我有很多朋友是作家、編輯、出版人、專欄作者等等的文字工作者。我注意到這些人都是很有創意、很聰明的,他們幽默風趣,但同時也有些憂鬱氣質。他們大多喜歡喝酒,有的經常酗酒。他們都有很偉大的夢想,但是盡管很多夢想已經破滅了,但他們並不放棄,而是依舊非常努力地為之工作、為之奮鬥。他們還有一些共同之處:善於觀察,會注意到別人不曾注意到的各種細節(比如甲會在說話前摸摸胡子、乙會在說話前舔舔嘴唇之類的);喜歡了解事情的真相,談論當前熱門實事的幕後故事,喜歡聊八卦;他們痛恨虛偽,同時也能一眼就看穿虛偽;他們喜歡誠實,他們喜歡彼此真誠地對話。作為一名醫生,我開始從遺傳學的角度來看待這些文字工作者。我覺得他們當中可能有報酬不足症候群患者,可能具有較強語言能力、較強觀察能力的基因、憂鬱的基因。因為是報酬不足症候群患者,他們無法在一般的生活中尋找到樂趣,所以他們隻好用其他的方法。他們把文字編排成文章,他們用這種困難的方式在一團混亂中創造秩序和美感。這樣做就會讓大腦分泌多巴胺和內啡肽。其他與文字相關的事情也會讓他們得到樂趣,比如睿智的對話、閱讀喜歡的書籍等等。
這些樂趣還不夠,許多人把注意力轉向了酒精。詩人奧戈登曾寫過:"糖果很棒,酒精更棒。"但是他不知道,糖和酒精都會刺激腦內多巴胺的分泌。文學家和其他富於創造力的人一樣,都是夢想家。創意和夢想的基因似乎也常常會在報酬不足症候群患者的身上找到,夢想家和報酬不足症候群患者中的很多人都患有注意力缺失證。注意力缺失症患者身上的不安分因素可能就是由夢想基因和報酬不足症候群基因產生的。最好的瘙癢方式就是多做一些富於創造性的活動、遊戲或者運動。冥想、祈禱也會有一定的幫助。如果真的想把手中水杯裏的水一下子潑到別人的臉上,那麼不要壓抑自己內在的感覺,雖然你不會真的把水潑出去,但你卻可以順從著這個感覺,在心裏浮現出一張這個人的臉,跟心裏的他說:"我要把手裏的水潑到你臉上!",然後看看他反應如何。這些都是可行的替代方案。每次感到心裏癢癢的時候,就去做一些富有創造力是事情。你可以從承認自己很無聊開始,跟別人交心地聊一聊,這有可能會成為一次非常有意思的對話。保持人際關係的和諧、保持創意輸出的順暢,是最佳的止癢方式。
當躁動症降臨在分心者
如果你讀過一本或幾本與分心相關的書,那麼你可能已經知道並發症這個概念了。並發症就是指伴隨著分心而存在的其他病症。比如,分心者可能也並發患有抑鬱症。當然,別忘了我曾一直強調的,分心也有好的一麵。在分心的核心特征中,有許多好的優良品質等著我們去發現和挖掘。治療的同時也必須強調這些潛力的威力。分心的並發症有可能會阻礙分心的治療,因此,讓我們在這裏了解一些可能產生的並發症。
並發症中最常見的就是情緒異常。大約四分之一的分心者都麵臨著情緒問題,其中包括抑鬱症、輕鬱症、躁鬱症等等,這些病症也具有家族遺傳性。有時候,我們很難把分心和躁鬱症區分開,大約五分之一的分心者患有躁鬱症。開始接受治療以後,這些並發症都會得到一定的改善,有時候會痊愈。比如,分心者可能會因為不停地受挫、通過不懈的努力但是仍舊沒有達成夢想而患上了抑鬱症。一旦開始接受治療,他們就會變得比較專注,並且能嚐試繼續努力以一一實現自己的夢想。這樣抑鬱症就不治自愈了。但相反的一麵是,治療也可能會讓並發症更加惡化。比如,抑鬱症就可能會因為分心的治療而變得更加嚴重。分心者接受治療之後,他們能夠比較專注,能夠更專注地檢討被自己弄得一塌糊塗的生活,於是他們會更加地沮喪。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就必須一邊治療分心,一邊治療抑鬱。不要沮喪,所有的並發症都可以治愈,隻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罷了。雖然這些症狀不可能一夜之間消失地無影無蹤,但是不出幾個月,你就會發現明顯的進步。當分心的症狀開始減輕時,其他的症狀也會隨之減輕。75%的分心者都會有一種或幾種並發症。需要注意的是,一旦發現了這些並發症,就要抓緊尋求治療。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之前,人們都認為兒童或青少年不會得躁鬱症,大家都認為躁鬱症是成年人獨有的病症。直到1995年,珍妮特·烏茲尼亞克(JanetWozniak)在美國的《兒童及青少年心理治療期刊》(JournaloftheAmericanAcademyofChildAdolescentPsychiatry)上發表了一篇名為《臨床個案具有類似躁狂症的症狀可能是兒童躁鬱症》(Mania-LikeSymptomSuggestiveofChildhood-OnsetBipolarDisorderinaClinicallyReferredSample)的論文之後,學界和人們的看法才得以改變。她觀察到的現象其他的精神科醫生也看到過,但是由於大家都深信隻有成年人才會得躁鬱症,所以很多醫生都把兒童的躁鬱症診斷成了諸如邊緣型人格疾患、品行疾患、對立性反抗疾患、AD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其他疾病,或者幹脆認為是這個孩子性格不好、天生品德不好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