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大腦和神經係統並不能辨別出想象的經曆和"真實"經曆之間的差別,而隻能對你"認為"或"想象"為真實的事物作出適度的、必要的反應。這種既可作為現實中的玩笑又可以供催眠師在電視節目裏表演的現象,其實和支配多數人行為的過程一模一樣,或者說是後者的舉例證明。因此,我們可以控製這一基本過程,並且巧妙地利用好它們。
消極想象的催眠作用能導致嚴重的後果
我曾研究過整形手術對性格的影響這一課題,在寫《新麵孔,新未來》這本書時,我從聖路易斯的一份報紙中摘了篇文章放到書中。文章的標題是:這篇文章報道了華盛頓大學一位名叫西奧多·霍夫曼的24歲大學生自殺的消息。有意思的是,文章裏提到,那些認識這名自殺者的人都覺得他是個很有人緣的人。以下是這位年輕人自殺前留下的遺言《致這個世界》:
從小時候起,我周圍其他的孩子就欺負我、虐待我,因為我的身體不如他們強壯,而且我長得也很醜。我是個內心敏感而害羞的男孩,總因為相貌醜陋和鼻子太長而遭到戲弄。他們越是諷刺、調侃我,就越想是在戲弄我。從此,我開始害怕與人交往。我知道,他們許多人之所以恨我,是出於我的某些過錯(不過這些錯不能怪我)--我情感脆弱的天性和與眾不同的相貌。我有滿腹的苦水,卻找不到一個朋友傾吐。我的自信心蕩然無存。盡管我的名字中隻有一個"F"字母,但有位老師卻總把它拚成兩個"F",然而由於我太怯懦,以至於無法鼓起勇氣去告訴她、糾正她,所以隻能是任憑她在我上學期間始終把我的名字錯拚成兩個"F"。我想,任何人遇到我這種狀況,應該都會得到上帝的寬恕吧。我非常害怕這個世界,但我絲毫不害怕死亡。
當時,該大學有位教授把這個案例稱之為有史以來關於"自卑心理"的最嚴重案例。我覺得這簡直是胡說八道。請相信我,這位年輕人的絕望心理(這種絕望的心態先是摧毀了他的自我意象,隨後又引導他走向死亡)反映了正在影響著無數人的同樣的絕望心理,這些人的人生意義和價值完全被他們周圍的人和他們自己大大低估了。其實,盡管青少年自殺事件的報道在各種媒體中出現的不太頻繁,但是近年來卻有愈演愈烈之勢,就像恐怖的瘟疫正在蔓延。厭食症是消極想象的催眠力量的一個令人心痛的又一例證。
在《與內心的傀儡作鬥爭--外表正常者的瘋狂》一書中,作者戴維·維納和吉爾伯特·海夫特博士寫到,他們於1998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48小時》節目擔任嘉賓時,曾講到自己遇到過一個15歲少女。這位名叫艾倫的少女體重隻有82磅,臉色由於消瘦而顯得蠟黃,看上去病懨懨的,但她卻堅定地認為自己目前太胖。結果她躲避吃各種肉食甚至拒絕吃飯,每次吃下一點東西就去排便。在這個孩子的病床上坐者,采訪她的電視台記者請她站到一麵穿衣鏡前,問她能否看到自己的臉色是多麼憔悴、身體是多麼虛弱。"我認為自己看上去有點胖。"艾倫依舊固執地對記者說。記者於是試著用事實說服她:"但你現在體重隻有82磅呢。你認為體重這麼輕也算是胖嗎?"艾倫聰明地答道"不"。但隨後又立即說,她的確有些胖,如果再吃東西就會更胖。就這樣,隻要沒有人密切監督,下決心不吃飯的艾倫會拔掉通過靜脈注射營養物質的針頭。
對於家長、老師、生活顧問和健康教練來說,這是一個可以引以為戒的故事,它用生動的事例提醒我們,要時刻警惕那些自我意象正在強烈消退甚至很可能隨之出現自戕行為的年輕人。與此同時,這個故事也生動地證明了想象力那無與倫比的力量。一個人可以利用消極的想象無限放大自身的某個缺點的重要性,或者外界對這一缺陷的反應。甚至他也會走向自殺之路!同樣,一個人也可以用自身的積極想象去"修飾"對自身力量和機遇的理解,從而成就一番最引人矚目的大事業。
催眠的力量
早在20世紀50年代,西奧多·色諾芬·巴勃爾博士就對催眠現象進行了深入地研究。在華盛頓特區美國人大學心理學係工作期間和在與哈佛的社會關係實驗室合作期間,他都沒有放棄自己的研究。他曾經在《科學文摘》雜誌中發表文章這樣寫道:我們發現,隻有當催眠主體認為催眠師的話千真萬確時,才能做出令人吃驚的事情來……當催眠師引導主體到達某種境界,使後者相信催眠師的話是完全正確的言論時,主體便會由於想法和信念的變化而表現出異常的行為。催眠在普通人眼裏似乎總是一種神奇的東西,因為人們始終難以理解信念怎麼能夠造成如此反常的舉動。似乎總有某種更強大的東西、某種深不可測的力量或威力在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