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想象力是走向成功的開端(1)(3 / 3)

然而,不可否定的事實是,當某個主體相信自己聽不見聲音時,他的行為表現地就像他真的是個聾子一樣:相信自己感覺不到痛苦時,他在不經麻醉的條件下也能順利地接受外科手術。但實際上,神奇的力量或威力是不存在的。值得注意的是,這篇文章發表於1958年。現如今,催眠術已經成為一種為大眾所普遍接受的、在醫學上廣泛采用的治療手段。對於許多身體肥胖想要瘦身的人來說,用於減肥的催眠和自我催眠可以使他們沒有必要接受立竿見影的外科吸脂手術。這和我對有些病人采用"精神手術"療法而不真做手術來治愈他們的例子有異曲同工之處。在這些例子中,催眠就成為了手術刀。在牙科方麵,催眠用於幫助患有恐懼症的病人(實際上,他們不能控製住自己的焦慮情緒)治療牙齒疾病。在許多情況下(大量事實也證明),催眠是一種非常成功的替代手段,可以在麻醉效果不夠明顯時取而代之,完成麻醉的過程。

在孩提時代的回憶、過去的經曆和同伴的感覺與想象、自我意象以及伺服機製這幾者的關係的問題上,我的結論是:人其實在每時每刻都會受到自我意象的催眠。許多人一輩子幾乎都在某種無法辨認的催眠暗示的支配下進行"夢遊"。在昆廷·雷諾的著作《直覺:你的秘密力量》一書中,作者引用一位催眠師的話:"前來拜訪的顧客,都希望我能幫他們進入一種恍惚迷離的狀態,在那裏安排他們的生活。其實,有時恰恰相反的是,他們當中的許多人已經生活在半夢半醒之中,他們需要以現實作為藥方來治療自己。"如果你小時候有過在一間黑暗的電梯或密閉空間裏裏擔驚受怕地呆過幾個小時的經曆,那麼也許及時過了四十多年,你仍然會在乘電梯時感到害怕、無法鼓起勇氣走進電梯,而置那些統計出來的安全數字、真實情況以及無數電梯乘客的證實和觀察於不顧,甚至連爬上十幾級樓梯這種簡單的任務,也會讓你畏畏縮縮、心有顧慮。因為此刻你仍然處在四十年前那種自我催眠後的恍惚狀態之中!盡管會存在這樣的狀況,但我們隻要稍稍思索便會發現為什麼對我們而言,按照信以為真或"想象為真"的畫麵去感受和行動有時也是一件好事。所有這一切並不代表是你的神經係統本身"不好",你隻需要學會如何更好地去運用這一"係統"就可以了。

人的行為舉止由事實決定

人的大腦和神經係統可以自動地對環境中的問題和挑戰作出適度反應。比如,如果某人在野外的小路上很倒黴地遇到一隻灰熊,他不需要停下來思考自己要不要趕緊跑來拯救自己,不需要搞清自己要不要去害怕。害怕的反應既是自動出現的,也是理應出現的。首先,遇到這種場麵,他會想要逃之夭夭。隨後,這種恐懼感會激發身體機製為他的肌肉"加足馬力",以便使他能夠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狂奔下去。他的心跳會隨之自動地加快,腎上腺素作為一種強大的肌肉動力刺激物質大量地湧進他的血管。身體中一切"不必逃跑"的功能都會相應地停止下來。胃和食道停止工作,一切可用的血液都會流進肌肉,呼吸加快,心跳加快,從而提供給肌肉的氧分子也會成倍增加以供給肌肉收縮。

當然,這些事例對於很多人來說都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多數人在讀高中時就學到過這些。不過有一點是我們可能不會迅速意識到的--大腦和神經係統,會告訴我們現實環境是什麼樣子。人們通常認為,人在突然遭遇到熊的時候,其各種逃生反應的發生更多來自於"感受"而非想法。然而,能夠激起所謂"情緒反應"的,正是一種從外界接收而來、經過大腦思維鑒定的"想法信息"。因此,我們可以說,真正造成行為結果的中間介質是想法和信念,而不是情緒。情緒產生於想法和信念之後。簡言之,半路上突然遇到熊的人會根據自己所認為、相信或想象中已經存在的環境來作出反應。環境給他帶來的信號,由來自各種感官的"神經衝動"組成。這些神經衝動在大腦中接受翻譯、解釋和分析,並以想法或"心理意象"的方式通知我們。最新研究表明,使我們作出反應的正是這些"心理意象"。請注意,在上文中,我把"認為"、"相信"和"想象"這三個詞當成同義詞來使用。在對整個身體係統的影響這一點上,它們所起的作用確實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