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我忙裏偷閑。拿出幾周時間準備我與對方的首度會晤(這將是一次秘密會談)以來,我一直在埋頭做好準備。凡是與此人有關的資料和信息,我都要想方設法弄到手研究一番。我讀了一本他寫的書,看了有關他的圖書和文章,從電視網絡和電視節目中找到他的采訪錄像觀看,細讀了他的傳記,最後在頭腦中形成了他有聲有色、有血有肉的"複製品",目的是為了能和他進行交談。我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與此人言行舉止不相上下的人進行角色扮演(就像政治家與政敵展開辯論前要準備的那樣),於是隻好在思維想象中"克隆"一個。
說老實話,我照你在《心理控製術》一書中指導的步驟去做,希望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在構建完這個想象中的人以後,我會花數小時去你所稱的"精神影院"練習,實實在在地把開會、我們可能的對話等場景展現出來。我假想自己任編劇、導演、主要演員和旁觀者。一開始我發現很難做到這些,但堅持下來之後,慢慢地也就不太難了。我很快發現想象中的克隆品"真的"在主動提出論點、問題和主張。我現在還能回憶起自己坐在舒適的椅子上,雙眼緊閉,沉浸於這種虛構的會議中,還突然停頓一下、大發雷霆,"砰"的一聲用拳頭砸在椅子扶手上!
隨著這種練習演變為一部有可喜結果的"精神電影",我開始過渡到後一階段。就是反複重演同一部"電影"。在觀看多遍之後,我甚至發展到把它逐字逐句記下來,就像法庭上的書記員,坐在那裏準確地逐字記錄我們的交談一樣。結果讓人欣喜:真的開會那天,會議不僅按照我的"劇本"有序地進行和進展,不僅我說的話與頭腦中多次演過的"精神電影"內容如出一轍,甚至連他的言談舉止,也像是從同一部"劇本"中搬過去的一樣!在信的後半部分中,他講述了一個很成功的結果,那就是這次談判果真讓他談成了一筆大生意,得到了一個大訂單。
利用"心像"找到一份好工作
某位已故的著名心理學家向前來請他指點求職秘訣的青年男女們推薦他稱之為"彩排練習"的方法。如果你馬上要參加一次重要的麵試,比如申請某個重要職位,不妨看看這條建議--提前製訂好麵試計劃。把麵試官可能會向你提的所有問題在腦海裏預測一遍,再仔細想想你會給出什麼樣的答案,然後再在腦子裏對麵試進行"彩排"。哪怕你彩排時預測的問題在麵試時一個也沒有被問到,這種排練做法仍然會帶來神奇的效果,因為它能讓你的自信心得以加強。即便現實生活中根本沒有舞台劇那樣需要反複排練的事,排練的做法還是能在即興發揮方麵給你很大幫助,它幫你自主地應對你發現自己置身其中的各種場麵,因為你經過練習,可以很輕鬆自然地作出反應。
這一點其實絲毫不值得大驚小怪,其原因就是我剛才為專業推銷員講述的"在腦中彩排"的做法--求職麵試的過程其實就是你在推銷自己的過程。你既是產品,也是產品的推銷員。你要把你自己推銷給你求職的公司。像前麵那個談判者一樣,你也許同樣需要在百忙之中抽出一些時間(幾個星期,甚至可能是幾個月),為找到一份新工作或獲得更好的職位進行策劃和籌備。假如擠出了這一部分時間,你無論如何也要充分利用好它。也就是說,你需要利用想象力構建"完美"的求職麵試場景並進行反複排練,直到感到萬無一失,以便當你真的坐在麵試官對麵時能夠表現得輕鬆、自信、平靜。
一位在頭腦中練習的演奏會的鋼琴演奏家
世界著名音樂會鋼琴演奏家亞瑟·施納貝爾僅僅學了7年的鋼琴。他討厭練琴,很少真正在鋼琴鍵盤上進行長時間練習。當有人質疑他練琴時間與其他音樂會鋼琴演奏家相比太少時,他回答他們說:"我都是在頭腦中練習的"。
荷蘭某權威鋼琴教師也建議說,所有鋼琴家"都要在頭腦裏練琴"。他說,一首新樂曲應當首先在腦子裏演奏過一遍,才能在練習時事半功倍。樂曲應當先在腦海裏記憶和演奏,然後再坐到鋼琴前現場練習。
可以說,"在腦中練習"已經成為現代鋼琴指導的重要基礎組成部分。帕特·卡爾森是著名的作曲家、鋼琴演奏家和講師,由於推廣"怎樣於一夜之間彈好鋼琴"的視頻教程而廣受讚譽。她在教程中教人們怎樣"感知"音樂,而不僅僅是掌握活頁樂譜的視唱和進行枯燥無味的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