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釋放個性,找到自我擅長的那半畝田(1)(1 / 3)

想要永遠不麵對失敗,那就什麼都別去做。

--艾爾伯特,哈伯德

每個人都有的個性

個性讓一個人看起來有魅力,但同時也是個神秘的東西。個性容易辨認,但很難界定。與其說個性是從外界獲得的,不如說它是一個人內心的體現。

我們所說的"個性"其實是一種外部的證據,它可以證明我們在上帝那裏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自我,是我們真正內心的綻放,或者說,它是我們說所的"對你的真我進行充分的、自由的表達"。每個人身上的這種"真我"都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它像磁石一樣。它讓我們對自己身邊的人產生強大的衝擊和影響。我們有時會覺得自己冥冥之中跟一種命運般存在的東西相關聯,而它也不知不覺地左右著我們。而另一方麵,虛偽的個性則回令人感到憎惡和討厭。

為什麼大家都喜歡嬰兒,覺得嬰兒可愛?這當然不是因為嬰兒會為你做什麼、嬰兒知道什麼,而是因為它們的樣子和本性都是天真無邪的。剛剛出生的孩子具有"正個性",在他們的身上找不到虛假,找不到偽善。他們用自己的語言(當然,大多數時候都是嘰嘰咕咕地聲音或者哭聲)來表達他們心中最真實的情感。他們說著自己想說的"話"。從感情上講,嬰兒是誠實的,他們沒有謊言和隱藏。這恰恰證實了那句心理學格言--"做真實的自己"。他們對於自我表達沒有絲毫的疑惑和不安,他們一點都不內向。

嬰兒可以證明,一切的自我抑製都是從子舞意象中學來的,而並非天生存在於自我形象中。

每個人的內心當中都鎖著一個活潑的個性

每個人都具有那種神秘的、我們稱其為"個性"的東西。

說某個人"個性好"的時候,我們其實是在說他們釋放的是自己內心的富有創造性的潛力,能夠自如地表達他們的"真我"。

"個性不好"和"個性內向"差不多。"個性不好"指的是一個人無法展現自己內心中具有的創新能力。他們把它鎖起來、加上鐐銬,再把鑰匙扔掉。"抑製"這個詞,字麵的含義是停止、阻止、禁止、製止,具有"內向"個性的人在展示真我的過程中給自己施加了限製。正是出於這樣的原因,這種人害怕展示真我,害怕稱為真我,於是他們把真我鎖在了內心的牢籠當中。抑製的表現可謂是五花八門,如害羞、膽小、有敵意、難為情、過於愧疚、失眠、緊張、煩躁、很難與人相處等等。

挫折實際上會出現在我們的各個方麵,也是個性受到抑製的行為表現。真正的、根本的挫折是無法成為"我們自己"的,也無法讓真我得到恰當地展示。但是,這種最基本的挫折很可能會給我們所做的一切帶來負麵的影響。

過度的負麵反饋其實就是抑製

控製科學讓我們對內向的個性有了新的看法,為我們指明了通往解除抑製和自由展現的道路,告訴我們如何將自己被禁錮的靈魂從牢籠中解救出來。

伺服機製裏的負麵反饋其實就等同於批評。負麵反饋的意思就是在告訴你:"你錯了,你離開了正確的道路,你需要一些矯正措施才能讓你再次回歸到正確的軌道上。"

然而負麵反饋的真實目的應該是調整自身的反應、調整前進的道路,而不是讓我們停滯不前。

如果負麵反饋起到了較為恰當的作用,那麼導彈或者魚雷就會對那些"批評"作出適當的反應,結果就是可以糾正錯誤的前進路線,使自己朝著正確的方向進發。如我們前文所講的那樣,路線會呈現出"之"字形的曲線形態。

但是,如果伺服機製對於負麵反饋過度敏感,那麼自然就會導致反應過度。它不會持續朝著目標前進,而是沿著側身的"之"字形前進,或者幹脆讓自己停下來。

我們體內存在的伺服機製也是按照同樣的機理在工作。我們必須先進行合理的負麵反饋,才能有目的地行動,才能找到正確的目標並向著它前進,或者在引導下攻擊目標。

事實上,負麵反饋其實總是在說:"停止你正在做的事情或者你做事的方式吧,做點別的事情。"其目的在於調整反應或者改變前進行為的度,而不是讓一切行為都停止下來。負麵反饋並不是在說:"籲!停下來!"它說的是"你現在做的不正確",而不是說"你怎麼做都不正確"。

不過,一旦負麵反饋過度或者我們的伺服機製對於負麵反饋過度敏感,結果就不是對反應進行合理的調整,而是完全地抑製了反應。

過度的負麵反饋等同於抑製。當我們對負麵反饋或者批評反應過度時,就很可能得出錯誤的結論,認為我們當前的路線是錯誤的或者它偏離了正確的航向,甚至連我們向前邁出的每一步都是不對的。

徒步旅行的人、打獵的人常常把車停在附近有明顯標誌物的地方,比如一顆方圓幾千米範圍內都能明顯看到的特別高大的樹,他們可以通過樹找到自己的車。準備駕車返回時,旅行者開始尋找大樹(就是"靶子")並向著它走過去。途中,有時這棵樹會脫離他的視野,但是行進路線已經通過行進方向和樹所在的位置進行過比對並來回檢驗過了。如果路線在樹的偏右15度方向,那麼旅行者所作的前進行為就應該是錯誤的。所以此時他就要立刻糾正路線,然後再次朝著樹走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