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釋放個性,找到自我擅長的那半畝田(1)(2 / 3)

可是,我們許多人卻經常得出一些愚蠢的結論。當有跡象顯示我們的表達方式偏離了正確的路線、找不到標誌物或者"不正確"的時候,我們就錯誤地下了結論,認為自我表達本身就是不正確的,或者認為成功(到達目標的樹)對於我們來說是不正確的。

過度負麵反饋具有幹擾或者完全中止正確反應的作用,這點我們在心中一定不要忽視。

口吃是抑製的產物

口吃的形成就可以很好地證明過度負麵反饋是怎樣抑製和妨礙我們作出正確反應的。

可能大多數的人從來沒有清醒地意識到這一事實:說話的時候,我們通過雙耳聆聽自己的聲音,"監視"聲音的音調、音量等等信息,從而實現負麵反饋數據的接收。為何全聾的人很難把話說好?因為他們無從得知自己發出的聲音是尖叫、大喊還是一些沒有意義的音節。"聾啞人"往往都是因為失聰而導致了無法說話,先天耳聾的人在沒有專業人員指導的情況下根本學不會說話。因為重感冒或者耳朵炎症導致暫時性失聰時,如果你想唱歌,你會發現自己根本無法跟上伴奏的節拍,或者不能跟別人合唱。

因此,負麵反饋本身並不是說話的障礙或阻礙。恰恰相反,它能使我們能夠更加正確地說話。學外語的時候,老師會建議我們把自己的發音用磁帶錄下來,然後認真地聆聽、比對,以此作為提高發音、吐字等技巧的方法。我們這樣做就可以發現自己說話時有哪些錯誤,而這些錯誤以前我們從未注意過。我們隻有能夠清晰地看到自己做錯了什麼時,才能夠從根本上進行糾正和克服。

然而,想要負麵反饋更有效地幫我們更好地說話,就必須:第一,讓它具有自主性或潛意識性;第二,負麵反饋應當自由地發揮作用,或者當我們說話時自動發生;第三,對於反饋的反應不應該敏感到產生抑製作用。

如果我們下意識地過分苛求自己的發音,或者事先做過如何避免發音錯誤的練習,而不是真正自如地發音並作出反應,那麼就很可能發生口吃的現象。

如果口吃者的過度反饋能夠減緩一些,或者這些反應可以自發地發生而不是事先將它預料好,那麼語言技能就會很快得到提高。

錄像帶為致力於改善交流效果的人提供了一種非常又幫助的反饋手段。背部按摩醫師和牙科醫生有時會錄製視頻,在視頻種他們向病人介紹他們的治療手段和理療過程,並讓谘詢人員扮演不相信治療效果的病人。然後反複重放視頻進行研究。專業的推銷人士也會采取這種方式來進行練習。主持人、演講家、政治家和他們的發言指導人都會采取相同的辦法。通過觀看錄像錄下的高爾夫球揮杆動作並做一些分析和探討,可以給高爾夫球運動員更好的指導。同樣的,足球等體育運動的運動員也會在比賽或訓練之後反複觀看錄影帶來幫助自己提高運動競技水平。隻有看著錄影帶研究,才可以擺脫每個錯誤和缺點的困擾,而且當觀察者聚精會神地進行"路線修正"時,這種方法才會非常奏效。

關於這種反饋以及仔細觀察並分析錄影帶種看到的表現,還有一點許多人和許多訓動員教練都沒有充分認識到,那就是要辨認出、聚焦、牢記運動員的積極表現,而非一直盯著消極表現。這相對而言更加重要,更加有用。

我們一定要注意到,千萬不要一味地強調錄像中體現出來的某個缺點,以至於伺服機製會潛移默化地把它當作目標而加以接受。也許你在想起那個古老的精神假象時,可以回憶起這一點:讓某人閉上眼睛一分鍾,讓他們在腦子裏隻想象一頭身穿拳擊短褲的粉紅色大象,在穿著溜冰鞋跳舞。哪種心像會在腦中占據支配地位呢?我們要求的時,不要為自己製造一頭"粉紅色大象",也不要讓指導者為你製造,而是在想象的時候臨時構思。

過度自我批評可能讓你更糟糕

英國的切利博士在英國科學雜誌《自然》上發表文章說,他相信,口吃是由"過度監視"引發的。為了驗證這一理論,他為25名口吃嚴重的人配備了耳機。借助耳機的效果,當這些人說話時,耳機裏發出的響聲蓋過了他們自己的聲音。在要求這些測試者在這種條件下大聲朗讀一篇準備好的文章時(此時沒有了自我批評),測試者的說話效果得到了顯著的提高。另一群嚴重口吃者的測試者則接受"跟讀"訓練,即讓一個人朗讀廣播或電視中的某篇文章或聲音,測試者盡可能跟上他的節奏,努力"模仿前者說話"。經過短暫的練習之後,口吃者已經能夠輕鬆地跟讀,其中多數人在這種條件下也能夠正常地、正確地說話了。因為這種條件下,沒有人批評測試者語言技能進步緩慢,逼著他們自然地說話,或者迫使他們的發言和"矯正"過程同步。對跟讀技巧進行進一步訓練,可以使口吃者"學會"怎樣在任何時候都能正確說話,從而向他們的內在心理宣布:以前他們所相信的"真理"("我是個口吃者")其實是不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