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過度負麵反饋或自我批評消除,抑製隨之消失了,口吃者的表現也進步了。一旦沒有了擔憂,在說話之前沒有了過多的顧慮,表達能力就會立即提高。這也為我們找到在其他領域擺脫或釋放禁錮的個性、改善表現的方法提供了一條寶貴的線索。
心理路線的矯正反饋
卡耐基的成功學課程曾指導過很多商界巨頭,其中有位著名李·艾科卡。艾科卡後來又鼓勵成千上萬的人學習這一課程。除了無數專業推銷員、管理人員、牧師和社會活動家之外,許多專業演講家也由笨嘴拙舌、緊張不堪、羞怯內向、說話磕磕絆絆的演講者變成了充滿自信、說服力極強的頂尖演講家。對於內心受到抑製的人來說,這幾乎已經成為網絡營銷界的一種標準。有些人一直堅持認為自己不會做買賣、在眾目睽睽之下不善言說,他們一直認為自己無法逐漸成熟、嶄露頭角進而最終蛻變為充滿活力、口若懸河的推銷員。他們在學習之前,甚至在舞台上緊張地連麥克風都拿不穩。
在這種情形之下,為何會出現如此多的蛻變和成功案例?它們都是如何實現的?
在這種條件下,當事人的經曆能夠提供一種有用的反饋(我們也許可稱之為平緩的路線矯正反饋)。正因為有了這種反饋,當事人才能在沒有負擔、充滿信心的前提下,有機會檢驗並挑戰讓自己飽受限製的信念,讓他們壓抑的個性一點點地在陽光下發出光來,使他們能夠發現"真我"的所在,並最終證明他們的自我意象有著更強大的能力。在這樣的環境中,當事人更多地是被誘導而不是被強迫著去表現自我。所以,他們每取得一點點微小的進步和成功,通常都能受到大家歡呼和慶賀。隻有承認表現中的積極方麵,路線矯正反饋才會保持均衡。當他們出現錯誤時,絕對沒有一群"豺狼"跳過來喊"我來告訴你怎麼做--你不能這樣做!"恰恰相反,哪怕是那些一上台就結結巴巴、不知道自己的角色、臉臊得像猴子屁股一樣的人,也會得到掌聲和鼓勵。在這種安全放心的環境中,他們寧肯冒風險提高自己,也不會選擇退縮和孤立。通常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他們會很快地發現心中"我不能"的信念隻是自己給自己強加的限製,而不是真正的限製。
不要過度謹慎
你是否用線穿才過針?如果你有過這種經曆,如果你對穿針不熟練,也許會注意到:在線到達針眼、你試圖把線從非常小的開口處穿過去之前,你要先穩如泰山地牢牢拿住線。而當你每次想把針從狹小的開口處穿過時,你的手就會莫名其妙地顫抖,讓針穿不過去。
試著把某種液體倒進細口瓶的瓶口的時候,也會出現類似的結果。你倒液體的手本來可以控製得非常穩,直到努力實現順利傾倒的目的;然而,不知道是怎麼回事,之後你卻抖動和顫動得厲害。
這樣的狀況,醫學上稱之為"目的震顫"。
一個正常人,在實現某個目的時,如果過於努力或"過於謹慎"以避免犯錯,也會出現類似的情況。在特定的病理條件下(如大腦的某些部位受了傷),目的震顫可能變得非常明顯。比如,一個目的震顫病人在沒有做任何事情的企圖時,也許能使自己的手保持平穩。但如果讓他把一把鑰匙插進門鎖,他的手就會來回曲折前進,不停地抖動,距離偏差能達到6~10英寸。在打算簽名之前,他也許能將鋼筆牢牢地握在手裏。但是一到讓他簽名時,他的手就會無法控製地顫抖。如果他覺得難為情,甚至為了在陌生人麵前不犯錯誤而變得更加"謹慎",那麼可能根本寫不出自己的名字來。這些人都可以通過一定的放鬆技巧的訓練來擺脫這種窘境。通過放鬆練習,他們能學會如何從過度的努力和對目標的緊盯中解脫出來,不過於看重不犯錯誤或者避免失敗。過度謹慎(或者說對於不犯錯誤過於急切)是一種過度負麵反饋的形式。在口吃者的例子中,由於口吃者過於對可能出現的錯誤有所預料,而且對不犯錯誤特別介意,因此結果隻能是抑製或惡化了自己的表現。過度謹慎和焦慮是一對親戚,他們都與過於介意可能的失敗、過於在乎做錯事以及過於有意識地強調把事情做對有關。
亨利·沃德·比徹說:"我不喜歡這些冷酷、精準、完美的人,因為他們為了不說錯話而三緘其口,為了不做錯事而從不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