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智商一流、持有大學文憑的才子決心"下海"做生意。有朋友建議他炒股票,他豪情衝天,但去辦股東卡時,他猶豫道:"炒股有風險啊,等等看。"又有朋友建議他到夜校兼職講課,他很有興趣,但快到上課了,他又猶豫了:"講一堂課才20塊錢,沒有什麼意思。"他很有天分,卻一直在猶豫中度過。兩三年了,一直沒有"下"過海,碌碌無為。一天,這位"猶豫先生"到鄉間探親,路過一片蘋果園,望見的都是長勢喜人的蘋果樹。他禁不住感歎道:"上帝賜予了這個主人一塊多麼肥沃的土地啊!"種樹人一聽,對他說:"那你就來看看上帝怎樣在這裏耕耘吧。"
世界上有很多人光說不做,總在猶豫;有不少人隻做不說,總在耕耘。成功與收獲總是光顧有了成功的方法並且付諸行動的人。過分謹慎和粗心大意一樣糟糕。如果你希望別人對你有信心,你就必須用令人信賴的方式表現自己。過度慎重而不敢嚐試任何新的事物,對你的成就所造成的傷害,就像不經任何考慮就執行突發的想法一樣嚴重。沒遊過泳的人站在水邊,沒跳過傘的人站在機艙門口,都是越想越害怕,人處於不利境地時也是這樣。治療恐懼的辦法就是行動,毫不猶豫地去做。再聰明的人,也要有積極的行動。
自我意識真的是自己的嗎?
我們不難發現,對任何事情的負麵看法是與自我意識有直接關係的。在跟任何人交往的過程中,或者做任何事的過程中,我們都會接受到一些負麵的信息,也就是我們對當前這個人、這件事的負麵反應。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次低頭、一次眨眼等等上百種的表情都是由當前我們經曆的事情引發的。所有表情都反應了我們內心的想法。就像一場演講,聽眾和演講者是麵對麵的,他們任意一方的每一個小動作都透露了他們的內心活動,這是一種潛在的互動過程。事實上,即使沒有麵對麵,也不存在有去無回的互動。就像我們上課聽老師講題的時候,如果你毫無反應,老師會說你沒有聽懂。換句話說,這次互動沒有形成相互的反應,是沒有"火花"的。想要成為一個成功的公眾人物,無論是演員還是演講家,都能從觀眾或聽眾身上感知這種溝通,從對方的反應獲得信息,從而製定自己下一步的計劃。這是創造性機製運作的方式之一。比如你在講話的時候,從對方的反應中獲得信息,"這個人語速有點快。"那麼你會自然而然地調整自己說話的方式。所以我們說,這種從別人身上獲得的信息要想合理的利用,就必須動用我們的創新機製。也就是說,這個過程應該是無意識的,而不是我們主觀控製的結果。
不要用別人的看法抑製自己
很多人都在意別人怎麼看待自己,這樣就會變得過於謹慎,甚至像在取悅別人。如果你對別人或真或假的負麵評價反應過大,那麼就會過度地抑製自己,不能盡情地施展才華,表現得自己都不滿意,形成一個惡性循環。這時你可能會說,沒人對我做出不好的評價。但是即使是這樣,你自己依然有意識地監視自己的行為,試圖為自己每一個動作、表情做出評判,這樣也會早就內向、害羞的性格。你非常想給別人留下一個好印象,但是麵對別人的時候,卻畏首畏尾生怕自己哪一步做的不得體,從而壓製自己的想法,不能讓自動成功機製順利運轉。最終智能給別人留下十分糟糕的印象。當你想給別人留下一個好印象的時候,就不要刻意地關注自己每一個表情、神態、舉止。不要有意識地努力讓他們覺得你好,換句話說,不要隻是努力向你想象中的那個"好印象"靠攏,也不要努力換位思考,想象別人怎麼看待你。隻需展示出最真實的自我。我的朋友特蕾西就是這樣一個人,她說她第一次進入走進大學時感到難為情,這個來自鄉下的姑娘時刻以為自己著裝不得體,覺得自己說話有口音,聲音可能有點大,甚至走路的姿勢都顯得很蠢。尤其是迎麵走來一群說說笑笑的大學同學時,她深深地感到痛苦,於是避免與人碰麵,盡量不打招呼。因為她覺得每個人都在嘲笑她、評論她、挑剔她。她自己都為自己的行為感到可恥,為什麼會這樣膽怯呢?在高中時她學習過芭蕾舞,她知道自己走路的姿勢不僅不笨拙,甚至可能很優雅,但是為什麼在高中的時候沒有現在的感覺呢?後來特蕾西對我說,她在高中時,從來沒想這麼多。根本不在意路人怎麼看自己,也懶得琢磨自己每個動作是不是得體。那時候她並不介意別人怎麼看,隻是盡可能地放鬆自己,不會考慮這些問題。直到有一天,特蕾西收到了一封信,那是來自一位男同學的信。信上說,他從未見過如此優雅但是孤獨的女孩,他被這個神秘的女郎被深深地吸引了,他敢保證所有見過特蕾西的男孩都忍不住在心裏默默地讚美和欣賞她。特蕾西非常驚訝和開心,由此她知道了自己並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樣,甚至比別的女孩更有魅力。後來她慢慢變得開朗和活潑。我猜她的同學們一定認為她更加優雅了。特蕾西告訴我,她後來每天都提醒自己,就像在家鄉一樣,每天麵對的是自己的父母和熟悉的同學,開心地去和每一個人分享快樂吧。這時候就不會再想別人會怎麼看我,在公共場合再也不會變的難為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