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釋放個性,找到自我擅長的那半畝田(3)(2 / 3)

自我表現沒有非善即惡的標準

很多爭端的開始,都是因為一些再平常不過的事情,卻采用了"道德"的立場,認為事情隻有黑白兩麵,非善即惡。但是事實上,我們眼前正在發生的一切,從根本上說,都是最客觀最平常的存在。如果你麵對一個小題大做的人,事實上小題大做根本不是普遍意義上的壞事,因為我們每個人的標準是不一樣的,對任何事做出的反應不一樣是很正常的。

人們隻是習慣地以自己的標準來看待一切。小題大做是無關道德的,它隻是每個人對每一件事的不同反應而已。反過來說,如果你遭到了別人"小題大做"的評價,就會覺得自己從道德角度看是錯誤的。如果這樣的評價數次出現,這個可憐的年輕人會對自己下結論,"看來我真的是錯的。"他對自己任何反應都會抱有消極的態度,因為這種所謂道德上的"羞恥心"。

如果一個孩子因為對一些事情產生了不好的想法或者流露出恐懼而受到了懲罰和嘲笑,那麼他會覺得表達自己的想法是錯誤。他會因此形成一種可怕的慣性--認為自己表達情緒是錯誤的。可是,我們知道,就像白天和黑夜交替變換一樣,發怒、恐懼與歡喜、勇敢是客觀存在的,任何感情的表達都應該是自由的。"好"和"不好"的情緒每個人都有,但是一味地壓製所謂"不好"的情緒,反而會把"好"的情緒也壓製了。就像遭遇車禍每個人都會悲痛哭泣一樣,情緒的反饋都是上帝賜予我們的能力。悲痛和哭泣隻要有合理的疏導,也會轉化為堅強和勇氣。試想,如果每個孩子表達情緒都遭受到"道德"的批判,我們的世界是多麼的壓抑。

這種從道德角度判斷每個人的行為是扭曲的。這樣我們想要表達讚美和喜愛都會害怕遭受批判。從而會變得過度緊張、過度敏感,不敢自由地表達自己。認為"個性"和自己的看法是"錯誤"的,"沒個性"、"從眾"才是"正確"的。這樣一來,造成的直接後果是膽怯。任何人在任何環境中產生的膽怯心理都是過多的自我壓製導致的。可是自己的想法是確實存在的,沒有對錯之分,這世界本來也不是非善即惡的。

從另一個方向解除抑製

這個世界上,有無數的人因為受到抑製而不能獲得成功和幸福,如果你也是這樣,那麼就需要有意識地改變這種狀態。想一想你為什麼會抑製自己呢,是因為做事的時候太過認真、太過擔心、太過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