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家長在對孩子教育的過程中感到了迷茫,他們現在成了孩子的“錢包”;指責孩子自私,隻有自我,沒有他人;隨著物質生活的豐富,孩子的自控能力越來越差;學習成績令人擔憂;與孩子的溝通存在很大的問題。而另一方麵,孩子在巨大的競爭壓力下,已經喪失了很多本應該擁有的快樂,還被冠以“問題少年”的稱號,覺得十分委屈。以至於矛盾雙方很難找到一個平衡點。
60後字麵意思是指在1960~1969年出生的人群,他們從一個被否定了的時代走來。嚴格地說,60後對那個時代較少有切膚之痛,但在他們思想成型過程中,則經曆了對那個時代的批判與反思,也許正是這種批判與反思的氛圍,誘發了他們那個年齡段本就具有的叛逆性格。他們叛逆父輩,因為他們的父輩是那個時代的主力軍;他們叛逆主流文化,他們叛逆時代信仰,因為他們的父輩所遭受的洗禮讓信仰頓顯虛無;他們叛逆社會道德,因為經過那個年代瘋狂摧殘後的社會道德顯得那麼的虛偽。然而,60後的社會責任感極強:他們“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他們“團結起來,振興中華”。應該說,60後雖然叛逆,但他們骨子裏還是屬於傳統的一代,因為他們仍然在用文化、信仰和道德的模具塑造自己,而且,隨著他們叛逆性格的逐漸消失,他們曾經排斥過的文化、信仰和道德也得到了他們有選擇地接納和繼承。雖然60後曾經那麼叛逆、那麼善於思考和探索,但由於他們所做的仍然隻是繼承和吸收,較少具有創造性,因而人們所擔心的文化斷層、信仰斷層和道德斷層,並沒有在60後身上出現。就這樣,昔日的問題青年,平穩地成為了社會中堅。
從以上對60後和90後所處的不同的時代環境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這兩代之間無論是在時代背景還是在社會心理上都有著巨大的差別,在他們之間出現了巨大的溝通鴻溝,因為他們信仰不同、價值觀不同、對社會和自身的理解也存在很大差距,物質生活豐富起來了,但相應的人的精神信仰和文化訴求並沒有得到滿足,而使得90後的孩子們陷入了一種純物質和科技的世界,卻無法找到心靈的歸屬。因而他們不僅不能和自己的父母進行深度的交流和溝通,也找不到能夠使自己擺脫孤獨感的途徑。這種物質發展在前而相應非物質文化發展相對滯後的現象在社會學上被稱為文化墮距。
在社會變遷過程中,文化集叢中的一部分落後於其他部分而呈現呆滯的現象,亦稱文化滯後或文化落後。美國社會學家W.F.奧格本在1923年出版的《社會變遷》一書中首先使用這個概念,用來指稱物質文化和非物質的適應性文化在變遷速度上所發生的時差。一般地說,物質技術方麵的變化發生在前,非物質的適應性文化變化於後。如科學技術上的發明創造和發現,使物質生產發生了變化,而指導和管理生產的政策、組織、製度等並沒有及時作相應的調整,這時後者就成為文化變遷過程中的滯後部分,從而發生墮距現象。然而文化墮距並非專指適應性文化落後於物質文化變化的情形,在物質文化變化之前先發生非物質文化變化的情形是時常發生的。這也是文化墮距的一種表現。
留學生的陣痛,艱難的文化適應之旅——文化震撼
劉奇大學時主修阿拉伯語,大四那年,作為交換留學生,去了沙特阿拉伯。春節回家時,親朋好友都圍著這個海歸了解異國見聞。劉奇的一段描述著實讓大家驚奇不已。
“在沙特阿拉伯的首都利雅得,每星期五對犯罪者施鞭笞之刑。施刑地點在大清真寺前的廣場。星期五這天,很多居民在清真寺做完禮拜後,就在廣場圍觀鞭笞刑罰。行刑時,由士兵把犯人從監獄中拖出,兩名彪形大漢充當‘鞭手’,他們手持用細竹條結成的鞭子,對犯人交替地抽打八十大鞭;直到一個‘公正人’多次呼救才停止,而那被鞭笞的犯人早已奄奄一息了。沙特阿拉伯的刑法是非常嚴酷的,殺人犯要斬首,搶劫犯則砍去右手和左腳;偷盜犯罪三次以上者要砍去一隻手;對通奸者,將奸夫和奸婦並列在廣場上,由眾人任意投擊亂石,以致經常發生通奸者活活被亂石砸死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