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弗洛伊德的解夢真諦(1)(3 / 3)

通過夢中的一些情節,弗洛伊德擺脫了對自己的自責,並為自己找到了開脫的理由,與此同時也實現了他的一些願望。因此,弗洛伊德說:“夢的內容是在於願望的達成,其動機在於某種願望。”也就是說,人們在夢中所要表達的是人們一種心想事成的特別的心理狀態:夢的內容就是對自身願望的滿足,而夢的動機就是人的願望。這在釋夢的曆史上無疑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

4.對“艾瑪注射”的質疑

我們在討論“艾瑪注射”的質疑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弗洛伊德與榮格之間的關係。

榮格既是弗洛伊德的學生,同時也是他最親密的朋友。弗洛伊德年長榮格二十歲,從1907年至1921年間,榮格和弗洛伊德是非常誌同道合的朋友,甚至於弗洛伊德把榮格當作自己的兒子一般。弗洛伊德對這位年輕的學者給予了巨大的關懷,無論是生活上的還是學術上的。在他們十五年的友誼中,弗洛伊德和榮格一致認同潛意識的活動在許多方麵都起到基礎性和起源性的作用,這種作用尤其是在治療精神病和在夢的產生中有著特殊的功用。

在榮格與弗洛伊德交往的最初幾年,榮格作為一名精神病專家和研究心理學的學者已經贏得了巨大的國際聲譽。與先輩精神專家不同的是,榮格非常注意精神病人自己的講述。使他感興趣的是不同病人精神症狀的相似性。他認為即使有著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傳統習慣的病人,在他們的精神世界裏也都有著人類共同的思維基礎,這種思維基礎便是祖輩的體驗和行為。榮格把這種思維基礎稱為“集體潛意識”,這個概念顯然與傳統的純粹精神分析學者所信奉的潛意識的私人性劃清了界限。榮格認為,人類所獨有的大腦思維結構是與生俱來的,而弗洛伊德則認為大腦中思維結構是在人的成長過程中逐漸獲得的。另外,榮格認為:夢是一種“透明”的自然現象,它可以自發地獨立於任何個人的意願而延續;夢是我們潛意識中自發產生的東西,它不受我們意願的支配;夢有著絕對的公正性,它反映著人類的質樸、自然的本性,它與我們的本性有著相互的協調性;夢的實質是一套靈魂平衡係統,它有著補償的功能,可以使人已經被壓縮到極限的心理意識重新得到平衡。而弗洛伊德認為:夢是被壓抑的欲望的偽裝和滿足;夢的用途就是潛意識采取欺騙的伎倆,把人類的本質和欲望呈現在夢中;夢來自於性欲,在人腦中的“檢查官”通過替代、濃縮和象征使在潛意識中的性願望變成非性成分再現出來。在弗洛伊德的理論中,他把性放在了極其重要的位置上,甚至於榮格說,弗洛伊德拒絕了上帝,而把性放在了原來上帝的位置上。同時也因為弗洛伊德一直在用他個人力量賦予著他的理論生命力,這樣使弗洛伊德的理論在初期就陷入了經驗主義的泥潭中。但在那個時代,卻很少有人能對他的理論提出異議,畢竟在那個領域中,弗洛伊德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於是榮格在最初的時候,即使有著不同的理論見解也聰明地有所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