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驅散情空迷霧:情感心理(2 / 3)

於是,就蘭來說,也許不辭而別是最好的選擇了。

於是,對誠來說,就不免留下了一份傷痛,這是讓人同情的。但更重要的,是不是該早日化解傷痛,而留給自己一份生活的智慧?

同事出差,演繹一段“旅途之戀。”

那時,我剛調進一家公司去做業務員,天成已是這個部門的經理了,因為業績不錯,領導對他總是讚賞有加。他又生得一副讓女人心動的樣子。不久,我就有些為他心動,白天對他的一切故意地表現嗤之以鼻,夜裏總是抑製不住地想起他,他開會時侃侃而談的表情,他一針見血的觀點,他做任何一件別人認為是小事時的專注……正當此時,老總突然叫我協助他開拓外地市場,任重道遠而且是和他一起工作,當時我腦袋就轟的一聲,可胳膊怎拗得過大腿,隻好領命。

坐火車時,為了上下鋪的事我和他吵了起來,他堅決認為我就該睡下鋪,如果讓他睡定會毀了他一世英名,語氣之嚴厲是從來沒有過的,還仍給我一本書,叫我睡不著看書好了,我和他就這樣賭氣到天明,結果誰都沒有睡好。

到了那個城市,一下火車他居然直奔各大商場了解同類產品的市場狀況。我自然可以回賓館睡覺,因為我是女孩子嘛。天成很晚才回來,那時我已經飽睡了一天,在餐廳一起吃飯,看著他疲憊回不堪卻佯裝精神飽滿的表情,我居然有些心疼眼前這個男人,想起一句話:男人,你的名字叫死撐。卻不忍跟他說,如果是平時,我早把話撂過去了。之後的幾天,我們各自分頭行動,但是,想到晚上可以和天成一起共進晚餐,聽他分析整個電子市場的行情,聽他講天南海北的亦真亦假的傳奇,聽他用細膩的情感去體會博大的事物,一天的工作再忙我也不覺得很累。

我感覺到自己看他的眼神越來越迷蒙,我們在一起時我的話越來越少,有時說話會突然忘記要說什麼,隻看著他發呆。我知道自己已經沒救了,有人說過一個不相信愛情的女人一旦愛上是很可怕的。而我,那一段時間就成了一個可怕的女人。我主動約天成逛街,泡吧,請到我的房間喝酒聊天,像電影裏某些女人一樣瘋狂,甚至還要他承認隻愛我一個。那真是一段我單方麵完成的愛情,天成對我很寬容,也很無奈,跟我講他的家庭,他純真得水草一樣的太太和可愛的女兒,然而他越是對家庭忠貞我越是愛他。白天,雖然我們還是出去跟客戶洽談,可是晚上卻已經沒有開始的融洽了,天成的拒絕幾乎讓我對所有東西失去熱情。一個月後,我們的產品正式進入這裏的市場,為了開新聞發布會,我們公司的老總帶著一班同仁前來助陣,而天成竟把太太和女兒都請來了,我知道這是他有意衝著我來的。

我和天成自然是大功臣,慶功宴上,同事們舉杯向我們祝賀,而我隻是死盯著天成一家三口,還是天成的太太看出我的異樣,問我是否不舒服,還叫天成把我送回去。回到房間心中一陣刺痛:我怎麼忍心傷害這樣一個女子?恍惚間又好像所有的人都在暗地裏指責我……

麵對同事的旅途之戀,我們該如何作心理解讀?

旅途戀情,也許古已有之,但確實是在今天這個流動的現代社會才更顯五彩斑斕:有的是情生此地,有的是心儀已久;有的是一廂情願,有的是雙向互動;有的是女人率先心動,有的是男人主動出擊;有的是留一段純情在心頭便留住了永遠的美麗,有的是撒一夜激情在便外麵撒下了一生的愧疚;有的是旅途歸來的有家的男女走出了原來的家門,有的是沒有家的男女旅途歸來走進了一個家門……雖是色有五彩,卻是情出一處:情在旅途。旅途確是更容易演繹出戀情,戀情往往成了旅途的伴生物。於是有人說,旅途上的人最容易愛或被愛。

這是為什麼?

一是生活環境的新異。家鄉故裏,單位家庭,是人的情感之根,人們留戀、習慣這熟悉的一切,但是,這熟悉的一切常常會讓人萌生惰性,失去活性,因為,人天性地還有一種對新異性的偏愛。異地他鄉,換了天地,換了山水,也換了人的心境,換了人的情思。不準談愛情甚至拒絕感情,似乎成了現代辦公室中一條無形的規矩。那裏更多的是工作程序的枯燥和電腦表情的冷漠。走上旅途,豈不是讓人的感情如出籠的鶴鳥?

一是人際環境的狹小。人際關係是人的生活不可或缺的心靈養分,人最不能忍受的是孤獨和寂寞。但是在陌生的生活環境中,顯然人際環境變得狹小了,交流和依賴的人隻有你麵對的那個唯一。人天生具有強烈的相互依存性。在全然陌生的生活環境中,在十分狹小的人際環境中,誰都不難想象你身邊的那個唯一對你該意味著什麼?

一是心理環境的寬鬆。生活環境的新異性,在讓人際環境的變得狹小的同時,卻讓人的心理環境變得寬鬆了。在辦公室工作環境中,人很多時候要壓抑自己,包裹自己,讓心靈躲在一個不是很大甚至很小的空間。人在旅途,沒有了辦公室中的那份壓抑,許多的包裝在這他鄉異地的兩人之間自然而然地退去了。況且,走上旅途的兩個男女往往有較大的相容性。於是,此時此刻,人心靈的解脫,自由,赤裸,甚至放縱和狂野,不是也就可以理解了嗎?

正是這諸多層次環境的變化,平時蟄伏在人的心靈深處的許多許多東西都容易被激活,人會有意無意地調整自己的心理和行為模式,以適應改變了的環境,以滿足自己的多重需要。比如,誰都不會放過這個在異性麵前表現自己最好時機,於是,男人比平時更男人,女人比平時更女人;又比如,婚姻要求感情的專一性,可是幾乎是天性決定了人的兩性感情還有彌散性的一麵。於是,誰都希望借人在旅途來滿足兩性感情彌散性的需求。

如此說來,對旅途之戀我們全不必高舉撻伐之鞭了。但是,旅途之戀既是旅途的伴生物,就難於長久。正如隻能在短暫的特殊環境下生存的生物往往沒有持久的生命力一樣。由旅途之戀而走進一個家門的本來就很少,又何況走進了一個家門能撐起這個家多久還是未知數。所以,旅途中的男女還是留神為妙。你說呢?

“移情”女孩,不再沉迷於“電話戀情。”

為什麼濃濃的甜蜜偏偏要伴隨著深深地苦澀?宜欣姑娘心裏曾經一遍又一遍地問天問地。

因為,她愛上了一個不該愛的人,她心中萌生了一棵不能結果的愛情之花。

這是一段不同尋常的電話戀情。

宜欣是個純情的姑娘,今年23歲,在一家私人企業做文秘工作。因為家庭的特殊情況,父母不再身邊。很久了,他懷著對父母的思念和奶奶一起生活。宜欣長大了,她向往那種懂得疼愛嗬護自己心靈的那種成熟的男人。但是,她還不曾品嚐過戀情的滋味,隻是在內心編織過躺在一個成熟的男人的懷中的甜甜的夢。

宜欣姑娘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為什麼,自己的初戀竟是一段電話戀情。

幾個月前,宜欣在工作中出了點人際關係方麵的麻煩。一個初涉世事的姑娘感到難以應付了,心理陷入了困境。父母不再身邊,奶奶已經年邁,自己又有些內向,不願意在同事之間說這樣的事。誰是聽自己說說心裏話的人呢?晚上,宜欣愁苦地躺在床上,隨手翻看著一本雜誌。忽然,一個電話號碼引起了宜欣的關注,這是一個心理谘詢熱線。宜欣眼前一亮:何不跟一個陌生人說說自己的苦惱一吐為快?

宜欣按捺住有些慌亂的心,按下了這個電話號碼。

電話裏傳來一個男中音。啊,心理谘詢師是位男士,他的聲音竟然是那麼有磁性。宜欣一下子被深深地吸引了。宜欣也忘記了時間,直到電話已經放下,心裏卻還想著電話:他怎麼那麼懂得別人的心思?那麼會給人心中撒播陽光?自己幾天幾天的苦惱怎麼經他分析之後,竟然很快煙消雲散了?新奇,羨慕,佩服,敬仰,宜欣也弄不清到底是什麼,反正是好感覺,都一齊跑進了自己的心裏。這次心理谘詢通話,給宜欣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跡:他的談話是那樣地魅力,是那樣地讓人崇拜。

在宜欣的記憶中,父親是自己崇拜的唯一的男人。但是,和父親在一起開心的情景已經是那麼遙遠而模糊。自從長大之後,宜欣還從來沒有和哪一個人男人進行過這樣的心靈溝通。現在,有一個男人懂得自己的心思,竟是這樣地讓人開心和幸福!

在後來的日子裏,宜欣隻要有了心理問題,就撥通他的谘詢電話。漸漸地,這個電話號碼已經是那麼熟悉而親切。漸漸地,宜欣自己也發現有時候其實沒有什麼心理問題就撥通了他的電話,隻是想聽聽他的聲音,聽到他的聲音心裏就湧過一股甜甜的暖流……

這是愛!忽然的一天,那種魂牽夢縈地思念在宜欣的腦海化成一個明晰感覺,她意識到自己愛上了他。宜欣嚇了一跳:這怎麼可能!

但是,戀情的潮水已經如開閘的江水,哪裏還問什麼可能不可能?

於是,宜欣開始了探密。幾經探索,隻在一篇文章上知道他40多歲。別的什麼也不知道了。但是,宜欣還是不斷地經常地和他通話,並且直接地表白了對他的感情。宜欣對他說,不管怎樣我就喜歡你,我就愛你……

他發現了宜欣的感情後,他對宜欣說:我很理解你的感情,但是你必須看清這種感情的實質——這不是平常的那種現實的愛情。再說,你根本不了解我,我們相差那麼大年齡,又相距這麼遠,是根本不可能的……就這樣,他做了不少解釋,分析宜欣的感情的由來,對宜欣的感情幾次大潑冷水。最後,他介紹給宜欣另外的一位心理谘詢師,而中止了與宜欣的谘詢關係。

一段電話戀情,給了宜欣甜蜜,也給了宜欣苦澀。但是,宜欣是幸運的,她走過這段電話戀情,將免於更深地痛苦。

因為這種感情實質不是現實的愛情。

那麼,宜欣姑娘的這種感情是怎麼一回事呢?

在心理學上,這叫做移情。

移情,有不同的含義,其中一種就是指把對某人的感情投射到另一個人身上。移情在現實生活的其他情境中也會發生,隻是在心理谘詢情境中較容易發生。這是因為,心理谘詢關係本身就包含著一種情感的互動過程。心理谘詢師需要在某種程度上對相互關係投入感情,求詢者也不可避免地對相互關係投入感情。如果心理谘詢師無動於衷,求詢者就會覺得心理谘詢師冷漠無情和漠不關心。這樣是難於進行有效的心理谘詢的。由於這種情感的互動過程,有時候就會引發求詢者的移情。求詢者就會將自己過去對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如對父母或別的重要人物的情感或態度,投射到心理谘詢師身上。於是,心理谘詢師就成了求詢者的父母或別的重要人物的替身。移情還同求詢者的依戀心理有關係。有心理學家指出:從依戀理論來看,移情可以理解為求詢者對心理谘詢師和谘詢關係的一種錯覺,這種錯覺是由於求詢者啟用了長期以來自己與他人關係的模式,用以對待現時的谘詢關係和新的依戀人物——心理谘詢師。就是說,移情表現了求詢者對心理谘詢師的精神依戀。

移情有正負之分。在正移情的情況下,求詢者對心理谘詢師產生愛慕之情,並希望從他身上得到愛戀等感情上的滿足;在負移情的情況下,求詢者感到心理谘詢師像自己不喜歡的父母或某個人,產生消極的情緒體驗。

移情在各種求詢者的身上都很容易發生。需要說明的是,不管心理谘詢師和求詢者的性別怎樣,移情都有可能發生。就是說,隻要是求詢者把生活中對某個人的感情遷移到了心理谘詢師身上,就是移情,而不一定是男女之的愛情。

宜欣姑娘對心理谘詢師的感情,就是一種正移情。她獨身一人和奶奶相依為命,她的內心懷著深深的精神依戀,一麵有對父親的感情依戀,一麵有對成熟異性的感情向往。她的移情的心理過程大致如下:或者是,先把心理谘詢師當成了父親的替身,隨之這種對父親的依戀之情又幻化成了對成熟異性的感情;或者是,一開始就把對父親的感情與對成熟異性的感情合二為一了,把心理谘詢師當成了父親和戀人的雙重替身。宜欣是一位純情的女孩,是一位很重情感的女孩。對心理谘詢師的移情是無可非議的,但這種移情是缺乏現實性的,是虛幻的,是飄渺無望的,是沒有實際生活意義的。

身為心理谘詢師應如何麵對求詢者的移情?

故事中心理谘詢師的職業道德及業務技能是令人欽佩的。

麵對求詢者的移情,心理谘詢師可以進行反移情。反移情是心理谘詢師針對移情做出的真實本色的反應。谘詢者的反移情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這就需要把握好處理問題的分寸和方式。故事中的心理谘詢師與求詢者保持了適宜的情感距離,在尊重求詢者的前提下,向求詢者剖析了移情的實質,並負責任地采取介紹給其他心理谘詢師的方式來結束谘詢關係。這樣的處理是十分恰當的。

心理谘詢師的工作性質要求他不僅具有足夠的專業技能,更應該是一個好心腸的人。沒有愛心的人,是難以想像他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心理谘詢師的。但是,他的愛心是獻給每一位求詢者的,根本不能與具有排他性的愛情相提並論。宜欣對心理谘詢師的這種情感依戀,不僅沒有現實性,而且還會影響了她在現實生活中去尋覓屬於自己的那份愛情。因為有這樣的情感依戀,就很難發現生活中某個小夥子的可愛。所以,這樣的移情必須中止。由此說,宜欣應該感謝這位心理谘詢師,他沒有讓宜欣在移情中繼續沉迷下去,這將有助於宜欣告別這段“電話戀情”,早日走進屬於她的真實的愛情世界。

奇特的“父女之情”出路何在

周六的晚上,一個中年男子撥通了我的心理谘詢專線,和我講述了他生活中的一段難言的隱情——

我今年40多了。10年前和妻子離婚後,雖然有過女性的追求,我卻一直沒有再婚。原因很多,主要的唯一的是因為女兒留給了我,我怕再婚會給女兒帶來傷害。女兒今年已經14歲了,正在讀初中。我是一家廠子的技術人員,工作還行。兩年前,廠子讓我帶一個女孩做徒弟。由此開始了我們的師徒交往。這個女孩很聽話,很聰明,工作也很認真出色,是個心清如水的女孩。在兩年多的工作相處中,我們師徒彼此關心,相處得很好,感情也很好。逐漸地,大約從今年春天,我感覺我們的關係超出了師徒關係,彼此多了一份牽掛,多了一份依戀,多了一份親近,我感覺如同父女關係那樣親近。

我們有空經常在一起談心,互相傾訴心中的酸甜苦辣。一次,女孩說:“和您在一起總感覺就像和父親在一起,不,比和父親在一起還好,什麼心裏話都可以說。”我對女孩說:“你說是為什麼,我也特別愛和你在一起,如果見不到你,心裏就很想你。”她動情地說:“這是因為我是您生活的一部分。”我們這種有如父女般的情意,讓我感到了一種從沒有過的溫馨和幸福。

兩個月前的一天,我請女孩第一次來家裏,我們一起包餃子。我告訴他不要和別人講在我家裏吃飯的事情,免得別人說閑話。不知怎麼回事,女孩還是如實說出去了。結果鬧得傳聞很多,大家議論紛紛。

後來女孩不再和我在一起上班了。再後來女孩提出中斷這種關係。這讓我感到很痛苦。我每天都想看到她,我們還是經常地通話見麵。每次她給我打來傳呼,我都非常高興。我們就這樣若即若離地保持著聯係。可是我還是感到了憂慮。我對女孩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以後看不到你了怎麼辦?女孩說,我會經常來看您。

捫心自問,我敢說我們之間沒有任何別的意思,我們相處沒有過性的接觸,我也沒有過性欲衝動,沒有任何別的圖謀,我感覺我們就是父女感情。可是,現在女孩似乎總是在故意回避我。我不明白女孩為什麼這樣,與其今天拒絕,不如當初不那樣待我,當初她為什麼說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心裏很別扭,想放棄和女孩的感情,但是又不忍心。我不知道這是怎麼了,我該怎麼辦?

他們為什麼會演繹出這樣奇特的感情故事呢?

就男方來說,是把女孩當成了心理上的母親。誰都有渴望撫慰的需要。誰是滿足自己撫慰需要的最合適的人呢?當然是母親。母親是一個無條件地嗬護我們滋養我們撫慰我們的人。但是,母親不能伴我們終生。所以,在我們的心理上,就把和我們潛意識中和母親形象相仿的起到了母親作用的人當成母親。這個人可能是任何一個人,而且經常變化。比如,女兒可以成為父親心理上的母親,哥哥也可能成為妹妹心理上的母親。作為一個離異的男人,拉扯一個孩子,又當爹又當娘,十幾年來生活的風風雨雨都是一個人來承受,在感情生活上肯定有很多需要不能得到滿足,肯定有很多東西需要向人傾訴。男人孤獨的心靈最需要女人的撫慰。女人最好扮演男人心理上的母親,給男人的心靈以撫慰。於是,在與心清如水的女孩的交往之中,很容易一步步走近,直到走向精神依戀,把女孩當成心理上的母親。至於女孩,可能出於同情,可能出於關心,可能出於敬重,也可能是一種戀父情結,更可能是一種移情。移情,就是指把對某人的感情投射到另一個人身上。女孩的心中可能本來或多或少就有戀父情結,現在這種對父親的情感或態度,又轉移投射到了師傅身上,形成了對師傅的一種精神依戀。

至於後來的女孩的回避接觸,很可能和男人的困惑一樣,是讀不懂自己的感情了。於是隻能在自責中逃避。男人的確也陷於沒有讀懂自己感情困惑之中。他把他們的感情看成是父女感情,也許是說他們的感情沒有性愛的成分,而有很大的父女之愛的成分。這是一種心理的真實,是可以理解的。對這樣一段父女之情,我們無需進行道德評價,當事人也不必自我責備。

我們已經讀懂了這段感情故事,那麼這樣的感情的走向將是怎樣的呢?

這樣的“父女感情”是沒有出路的。因為不可否認,在這樣的感情之中不能完全徹底地排除性的作用。就是說,在潛意識裏這樣的感情是以潛在的性欲望為原始的動力的,就是說它不同於以血緣關係為原始動力的親情,它是以兩性關係為基礎的友情。這樣的感情如果深入發展是很容易演變為愛情的。也就是說,男人和女孩的感情即使不是出於情愛或性愛,也很容易發展為兩性之間的情愛或性愛。如果感情到了這一步怎麼辦?既不能永久地保持“父女感情”,又不能發展為常態的男女愛情,這不是沒有出路的感情嗎?況且,就男人說,如果為了尋求男女愛情,十幾年來何必堅守孤獨沒有再婚?何必在如同女兒的一個女孩那裏尋求幾乎沒有一點現實性的愛情?如果為了尋求父女感情,不是有自己的親生女兒就要長大嗎?何必在一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女孩那裏尋求並不真實的“父女感情”?那將是怎樣的尷尬?

總之,把這段畸情定位為“父女感情”,是沒有出路的,是給自己製造尷尬的感情故事。那麼,怎樣告別如此的尷尬呢?麵臨感情的困惑,看清自己的心,往往就比較容易把握自己的行為。我知道男人一定有了自己的選擇。

“隻有放棄。”在我們進行了上麵的交流之後,男人麵對自己的感情故事果然又找回了理性,“真是人最難認識的就是自己。謝謝您幫我看清了自己。”

看了爸爸的照片,我還是純潔的女孩嗎

英子是個20歲的女孩,已經打工兩年了。她剛坐到我的麵前,話未出口淚先流。看她失聲痛哭,我的心很沉重。我知道勸阻是沒用的,遞給她毛巾後,我靜靜地等候。

“你一定是遇到了什麼難處,願意講給馬老師聽嗎?”在英子稍稍平靜後,我這樣開始了我們的谘詢會話。

“都是因為我爸爸……爸爸不愛我……我要成精神病了……我很肮髒……我不是純潔的女孩……昨天我自己打自己……”英子雜亂的訴說讓人不得要領。我發現我們的谘詢會話不很順利,是英子心中一定有一個很重的心結,這個心結很可能就是她心病的根源。經過很多很多的溝通,英子終於打開了關閉的心扉——

還是我六七歲的時候,一天,我偶然在爸爸的一個箱子裏發現了好些張肮髒的照片,就是那種男人和女人赤身裸體隻穿一點點衣服擁抱親吻的照片。那時候我雖然還一點不懂男女之間的事情,但是我見到那些照片真的嚇得心驚肉跳。唉呀!我閉上眼不敢看,慌亂地趕緊收拾起來,那是多麼肮髒的照片!爸爸怎麼有這樣肮髒的東西,爸爸不是好人,爸爸太肮髒了!大人怎麼這麼不純潔?我擔心,非常擔心自己看到了這樣的照片,也不再純潔!從那以後,在我幼小的心靈埋下了一塊重重的陰影,一直壓在我的心中……

我們和鄰居兩家非常好。鄰居家裏有一個男孩和我一樣大,我們從小就是好朋友,經常在一起玩各種各樣的遊戲。六年級的時候,一天我們在他們家裏又玩起了模仿成人相愛的遊戲,我們一起互相親吻擁抱。忽然有人聲傳來,我慌忙跑進了自己的家門,一不小心摔倒了,我就感覺肚子疼。因此看了幾家醫院,治了好長時間,醫生也沒說出什麼病,後來慢慢就好了。可是我的心病卻重了,我總是想,我不再是一個純潔的女孩了,我真的很肮髒了。

我逐漸看清了英子的心病緣由,但是我知道隻是對性的不純潔感單方麵原因不至於讓她陷入這麼痛苦的深淵。給她造成痛苦的還有另一麵的原因。英子下麵的故事證實了我的推測。

英子幾分羞澀幾分自責:後來我慢慢長大了,朦朦朧朧地知道了一些男女之間的事,對男孩子也有了好感,願意和男孩子在一起。初中的時候,就有過和一個男孩子的感情故事,我不知道是不是真正的愛,是那個男孩子先追求我,她給我送禮物,我也回贈他。現在我喜歡另一個男孩,但是我不敢和他說。我這麼肮髒還會有人要嗎?

最近我有幾個月沒有來月經了。我去了醫院檢查,一個男醫生給我做B超,出來的時候,似乎一旁的人們在小聲議論:剛這麼大一個姑娘就讓人家給看了。我知道其實是我心裏這麼想的……您說我是不是已經不純潔了?

很長時間以來,我心中總是堵著一塊東西,緊張、抑鬱、敏感、多疑,晚上睡不好覺,太痛苦了,我覺得自己要完了。

不,恰恰相反,英子有救了,而且她已經開始了自救。

英子的心病果然源於早期生活經曆的精神創傷。她父親的那些照片對她幼小的心靈構成強烈的不良刺激,讓她對性有了強烈的不潔感。後來的性遊戲使她對自己也有了一種不潔感。童年的經曆後來似乎忘記了,其實是藏進了潛意識之中。到了青春期,她的性意識的覺醒了,有了和男孩子交往的需要,有了性的衝動和欲望。同時藏在潛意識中的不潔感也被激活。於是使她陷入了一個難以調和的強烈衝突之中:一麵是對性欲望,是渴望體驗與男孩交往的感情需要;一麵是對性的壓抑,是不潔感、罪惡感等等消極體驗。這強烈的心理衝突就是她的心結。正是這個心結導致了她的心病。心理障礙常常就是這樣形成的。要化解心結,首先要打開心結。所以說,英子無所顧忌地傾訴了壓在心頭十幾年的心事,就已經治好了一大半心病。因此,在心理治療中有人把這叫做傾吐療法。

接下來的關鍵是認知調節,或叫認知療法。也就是幫她消除幼稚化的性認知,建立正常的成人的性認知結構。因此,我們就如何看待性以及青春期的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如何看待初戀感情,我們進行了較多的交流。而後,在她的請求下我又把我寫的關於青春期心理的一本書送給她。

拿著我的書,愁容正在英子的臉上退去:“十幾年來,第一次有人這麼耐心地聽我訴說心中的故事,第一次有人能幫我解開心中的結,真好,馬老師,我現在心裏好受多了,輕鬆多了,您的話讓我有了很多很多的醒悟。”

心理谘詢往往不是一次就可以徹底解決問題的。在約定了下次的谘詢會話時間之後,英子笑容燦爛地和我道別。這時我才發現,原來英子是一個挺漂亮的女孩。我想,隨著她心空陰雲的隨風飄散,她一定會更顯青春風采。

送走英子之後,我陷入沉思。在我的心理谘詢個案中,不少人的性心理障礙的淵源都來自父母的無意間的影響。單就成人本身的生活來說,許多“性事”不能說大逆不道,但是,從為人父母的角度看,又必須仔細檢點。否則,對孩子常常害莫大焉,以致孩子有了心病,還不知所以然。

當英子第二次走進心理谘詢室的時候,不是她自我介紹,我幾乎認不出她了。她一麵遞給我那本書,一麵開心地談著她的自我認知調節的過程和體會。我仿佛看見了她心中已經找不到陰雲的影子,一片朝陽灑滿了她的心空。

她為什麼總是沉迷於十多年前的戀情

一個周六晚,我的心理谘詢專線鈴聲響過,話筒裏傳來一個女孩甜潤溫柔的聲音:“是馬老師嗎?您好!有件事我老也想不通……”

急切和顧慮常常讓求詢的朋友不知如何講述自己的故事。經過必要的溝通之後,我知道了她有一個文雅恬靜的名字——靜宜,隨後知道了靜宜心中的故事。

我在一家電台做熱線主持人,今年已經28歲,還是單身一族。別看我28歲,別人說我好像也就18歲,最多不過20歲。我自己也感覺不像個28歲的人,還像一個小女孩。我的難題是這樣的。還是我16歲的時候——那時讀初二,我喜歡過一個男孩。那個男孩和我同桌,我漸漸地對他產生了好感,覺得他很可愛。我無意嫁給他,隻是心裏喜歡他。我就把這種感情寫在了日記裏。一天,我情不自禁拿出日記給他看。他說,你是好學生,我是壞學生,我不值得你喜歡。後來我的日記被同學看到了,弄得我們不再自然地說說笑笑。後來他就提出分桌,讓我去找老師說。終於我們不再同桌了,那一天是1988年的7月7日,我記憶猶新。分桌的那天,我改寫了別人的一句詩留給他作紀念。

高中的時候我們不再一個學校了,我通過別的同學了解到他的一些情況。我們有時在街上也可以見麵,但沒有說過話。後來沒有再見過麵,隻知道他的一些消息。到了高二以後,我就不知道他的一點音信了。為了忘記他,我離開了家鄉到外麵打工。在外麵我給他寫過沒有留下回信地址的一封信,不知他收到沒有。此後我們就再也沒有一點聯係了。我想,現在他該娶妻生子,成家立業了……

我本來就沒有想過嫁給他,可是已經過去整整12年了,我卻總是想起他,他的影子總是在我眼前浮現。每天靜下心來的時候想到的是他,躺在床上難以入睡的時候想到的是他,每天早上起來第一個想到的還是他。我感覺離過去的日子越遙遠,他在我心中的影像越清晰,越真切,越縈繞心頭揮之不去。我根本就不是想嫁給他,可是為什麼我總是想起他,為什麼時間越久越清晰而強烈?我唯一的女友說我心理有病。您說我這到底是怎麼啦?我很困惑,也很害怕……

靜宜的這種感情體驗的確比較異常。

我們先來看她中學時與那男孩的感情故事。

心理學發現,人的性心理發展一般都經過幾個階段,中學階段大約正處在對異性的狂熱期,也有人叫做積極接近異性的時期。這個時期的少男少女都懷著一種積極接近異性的渴望。這時候的異性交往有兩個特點:一是交往對象的廣泛性。與異性的交往不是一對一的,常常是對很多異性夥伴都有好感;二是交往對象的多變性。異性交往對象不是很穩固的,今天喜歡那個,明天又會喜歡這個。這是進入浪漫的戀愛期前的一個過渡,但它往往不是真正的戀愛,感情還有很大的盲目性和可變性。有人把這個時期稱為模仿性的戀愛期。不能排除中學時的戀情有通往婚姻的可能,但是大多是不會結果的花。正是由於性心理發展特點的製約,通常中學時代的兩性感情大多隨著時過境遷變成了過去的故事,由此人們走向了現實的戀愛婚姻。即便過去的故事沒有徹底消散,也不過成了心底的一段記憶。

現在,靜宜卻是一麵說不想和男孩談婚論嫁,卻一麵生活在過去的與男孩的故事裏,曆經漫長的12年不僅不見淡化反而日趨強烈,讓他沉迷陶醉。這與通常的情況的確不同,是一種非常態心理。

靜宜對上麵的看法表示領會和讚同:“正因此才困惑,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雖然我已經心中有數,還是要進一步的診斷。於是,我提出了關心的第一個問題:“為什麼你還是單身一族?為什麼你說不想和他談婚論嫁?”

靜宜說出自己的獨身宣言:我是一個獨身主義者,此生隻想一個人生活。這是我12歲的時候就作出的決定。因為我的父母就是在那時離婚的,給我太深太深的觸動,我就想一輩子不嫁人,不結婚。媽媽離婚後一直一個人生活。後來我慢慢長大了,看媽媽一個人生活挺好的,感覺自己一個人生活也挺好的。我的性格有些自我封閉,喜歡一個人,不能想像別人和我在一起。我和一個女同學成為好朋友也是經過一年的時間才慢慢接受了她的。我就這樣喜歡獨處,不善於和別人交往,就自己一個人讀書,畫畫。而且我還特別愛幹淨,太愛幹淨了。我感覺這一切都讓我不能接受一個人走進我的生活,我感覺自己一個人生活挺好的,我不知道以後究竟會怎樣,我想我選擇獨身是很適合我的。

我又提出了第二個問題:“這麼多年沒有一個男孩追求過你嗎?或者沒有好心人給你介紹過男朋友嗎?”

靜宜說;我的生活麵比較狹窄,這麼多年我就是上班回家。在班上都是女孩子,回到家裏就自己一個人讀書,哪裏也不去玩,隻是去過書店。沒有和男孩子打交道的機會。後來我做了電台的熱線主持人,有過一個男孩約我,我也回絕了。我告訴他我不想戀愛結婚,是個獨身主義者。別人也想為我介紹男友,一聽我的心思,也就不再給我提親。為此媽媽非常著急,極力地勸說讓我早日找個男朋友。我就是為逃避媽媽而遠離家鄉到這座城市來的。

我的第三個問題是:你有過對異性怎樣的性的體驗?比如性衝動,性欲望,性幻想,等等,你可以坦然談談嗎?

靜宜表示有過正常的性體驗,特別明確說有過關於異性裸體的性夢。其實,了解此類信息不過是為了進一步證實,關於她內心有正常的性體驗這一點,她中學時候對那個男孩的感覺已經有了明確證實。

至此,我們可以對靜宜的故事做如下心理解析:

父母的離異給靜宜童年的心靈造成強烈的創傷,使她對婚姻形成偏激而幼稚的極端否定的認知,使她萌生了獨身的想法。母親離異後一個人的生活比較離異前可能會多一些安寧,這又強化了她獨身的意念。這都是陷入思維的過分概括化誤區的表現,即僅僅根據非常片麵的非常有限的信息就作出概括。靜宜由父母的婚姻這樣一個特例而進行了過分概括化的推論。在這樣的家庭生活背景下,靜宜形成了封閉孤僻的性格,進而使她形成了一個強烈的自我認知:我適合獨身。按照自我心理暗示的規律,這樣一種自我認知,恰如一個“標簽”貼在了身上。非常不幸的是這是一個極為消極的標簽,產生的是消極的心理效應,形成一種惡性循環:由於“適合獨身”的暗示,似乎“找到”了“適合獨身”的感覺,這種感覺又進一步形成心理暗示,這種心理暗示進一步強化了那種感覺。於是,“適合獨身”這個標簽便越來越頑固地粘在身上。心理學上把這叫做“標簽效應”。

但是,靜宜也是一個身心發育正常的女孩,原始的性的能量也在她的心靈深處日漸強烈地湧動。她與男孩的故事,她的性夢,她的性體驗,都可以證實這一點。就是說,她是一個正常的女孩,一個正常的女人,有正常的女性具有的正常的性體驗和性欲望。然而與一般人不同,她的正常而自然的性生理和性心裏的體驗,被她強烈的獨身意念所壓抑,不能得到正常的表現和宣泄。然而,性能量並不因此而消失,它隻是被壓抑到潛意識裏,讓人似乎感覺不到它的存在。其實,性的力量是那麼強大,它不肯乖乖地隱藏在那裏,它還要不斷地湧動,強烈地湧動,它要尋找一個表現自己的機會,它要尋找一個宣泄的出口。正如壓在巨石下的種子也要從石逢中萌芽生長一樣。性的欲望不能從常態中得到宣泄,就要以非常態的形式表現出來。

一麵是潛意識層自然的性能量的湧動,一麵是意識層的獨身意念對性的壓抑,於是,性的欲望之樹就在石逢中頑強地鑽出來——以沉迷在12年前與男孩感情故事之中這種非常態的形式表現出來,以滿足性心理的需要。這便是困擾靜宜的難題的心理解析。

“原來是這樣,您說到我的心裏了……”靜宜到底是個悟性很強的女孩,她深有領悟地說,“我過去真是沒有看清自己的心呀!”

“這並不奇怪,人常常讀不懂自己。”我說,“令人欣慰的是你終於看清了自己的心。現在你自然關心應該怎麼辦了。”

隨後,我提供了如下建議:一是性格的自我重塑。性格是可變的,認識到封閉孤僻性格的不利,就應積極地改造。一旦打開了自己,就可以容納別人走進自己的生活。二是調整對婚姻的認知。一葉有時未必能知秋。學會多視角看事物,看看事情別的方麵,就知道以偏概全不可取,就知道一個婚姻的悲劇不等於人們選擇婚姻都是在選擇苦海。人們本能地是趨利避害的,總體上說人們所以選擇婚姻也是因為婚姻賜給人們幸福。三是換一個積極的標簽。趕緊把“我適合獨身”這個標簽扔到九霄雲外,換一個積極的標簽:“我渴望愛情,我適合婚姻”。發揮積極自我心理暗示的作用,引導自己走向愛情和婚姻。四是坦然接受自己的性感覺。不用再對它進行人為的壓抑。如此,就會明晰地感到自己那種對愛情婚姻的渴望,淡化適合獨身的意念,通過積極的標簽效應,強化對愛情的渴望。當心中的性能量以常態的方式表現出來的時候,記憶中遙遠無望的虛無縹緲的故事也就隨風飄散了,你就會看到自己的生活也是一片豔陽天。

“真的好感謝您,馬老師,謝謝您幫我真正看清了自己的心。”欣喜之情讓靜宜的聲音更多了幾分魅力,“等我結婚的時候,一定給您報喜!”

我知道靜宜現在的確有了比較深地領悟,但是,她的心理障礙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化解也需要一個過程。於是,我建議她在以後的自我調節過程中可以適時撥通我的心理谘詢專線。因為心理支持是一個很好的加油站。

又兩次通話之後,電波終於傳來喜訊:靜宜已經走進了婚姻的殿堂。她說,現在才知道,自己原來更適合婚姻,婚姻也賜給了自己一份真實的幸福。

畸情一幕,主角竟然是父女

每天收到的大量的求詢信,我總是到夜深時刻才有空拆閱。忽然,一封求詢信驅散了我的倦意,我的神經又一次繃緊,近乎愕然地注視著女孩的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