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人際探密:為何異性朋友最是好聽眾(1 / 3)

耐人尋味的心理問題

馬老師,您好!我是您的忠實讀者,讀過雜誌上不少您的心理谘詢文章,收益多多。今天,也有一個困惑的問題想請教您。

我有一位很要好的女友,平時我們無話不說。可是,她一旦有了煩惱和痛苦的事,我們幾個要好的女友的勸解就不管用了,她總要去找她的異性朋友。她有好幾位親密的異性朋友——不過,絕不是那種婚外性關係,隻是很知己的朋友。說來也怪,一經她的異性朋友的撫慰和勸說,她再多的煩惱也會很快煙消雲散。這真是讓人有點迷惑不解。我聽有朋友說過,人們有了苦惱往往更願意找異性朋友傾訴。您說是這樣嗎?如果是,又為什麼?希望您指點迷津。

一言難盡的心理解讀

讀者朋友,你這封來信提出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而且帶有普遍性。人們有了苦惱是往往更願意找異性朋友訴說嗎?應該說確有這種人際現象。說到為什麼,還真是一言難盡。

先要明確一點,這種與人訴說心中苦惱的人際現象,從人際交往心理學上說,其動機上屬於情感性的,而非功用性的。就是說,這時的交往不是為了弄清什麼情況,尋求什麼辦法,解決什麼問題,潛在的動機其實隻是或主要是為了滿足情感表達的需求,滿足心靈慰藉的需求。所以,這時的交往不是要找一個好助手,而是要找一個好聽眾。

那麼,同性與異性相比,在這個時候誰更是好聽眾呢?當然應該是異性了。

為什麼?

一是兩性性心理的“異性相吸”的作用。為什麼要男女相伴走過一生?這除了種族發展的需要外,也是個體發展的需要,其中很大程度是心理發展的需要。異性朋友之間的交往當然不同於夫妻或情人之間的兩性交往,但無庸諱言,既然朋友是異性的,就不可避免的有性的因素的作用。由於是異性,較容易緩解因苦惱造成的內心的緊張和焦慮。這也是人際交往中異性朋友的功能之一。

二是兩性性格的“互補性”的作用。人際交往心理學發現,在人際交往中有一個“互補性”原則,雙方的個性存在相反的差異時,往往相互吸引。一般說來,男人的剛毅和女人的溫柔,正好可以互補。男人的剛毅對苦惱中的女人是一種慰藉,女人的溫柔對苦惱中的男人也是一種慰藉。

三是兩性交往的“異類群體”的作用。人們常常願意在自己同類群體之外的交往對象那裏打開自己的心扉。比如,人們常常跟外單位的外地的甚至陌生的人,更容易坦露自己的內心世界。這是情感性交往的特點所製約的。情感性的交往的主要特征是對別人敞開心扉,把別人請進自己的心中,因而是件冒風險的事,弄不好會事與願違。而異類群體中的人相對來說是安全係數較高的,風險較小。兩性各自分屬不同性別群體,因而也就比和同性坦露心跡較為安全。

如此說來,似乎夫妻之間已經可以滿足如上的條件了,為什麼非要再去向異性朋友傾訴心中的苦惱?

我們再把異性朋友和夫妻做個比較,看看有什麼區別。

一是異性朋友比夫妻有更大的相似性。雖說人們常用“心心相印”、“誌同道合”等等來形容夫妻關係,可是,現實的婚姻的中由於諸多原因不少夫妻存在較多的差別性,比如,由於家庭、教育、閱曆、職業等客觀原因會導致夫妻在興趣愛好、個性特征、文化素養、價值觀念等主觀世界的諸多差別或某一方麵的差別。盡管有差別,除了極端情況外,並不妨礙婚姻關係的維係。而朋友則不同。朋友關係就是以相似性為條件的。具有相似性就結為朋友關係,相似性沒有了,朋友關係就自動終結。異性朋友也是這樣,因此,就在許多方麵或某一方麵有較多的理解,便於溝通。

二是異性朋友比夫妻有較大的新異性。求新求異是人的天性。夫妻之間,共同生活的歲月在增進責任感的同時,也容易磨滅彼此之間的新鮮感,在交往關係上削弱了新異性。同時,夫妻之間有一種“自家人”的意識,由此容易帶來彼此的感覺遲鈍,麻木不仁。而朋友之間,無論交往怎樣密切,通常都不可能有更多的日常接觸。因而彼此之間較多新鮮感,交往關係有較多的新異性。同時,不論多麼親密的朋友彼此也有一種“外人”的意識。這都使朋友之間能保持心靈感應的敏銳度和彼此的熱情。所以,常常是異性朋友比夫妻之間對對方訴說的苦惱有更多的關注。

三是異性朋友可以滿足兩性感情的彌散性需求。婚姻要求夫妻感情的專一性,可是,幾乎是天性決定了人的兩性感情還有彌散性的一麵。這應該說是有其生物學根源的。人,既有自然屬性,又有社會屬性,而且以後者為本質屬性。所以,人的活動必須受社會規範的製約。婚外情通常是社會輿論所不寬容的。異性朋友之間可以體驗到介於友情和愛情之間的一種感情,有人稱之為“第四種感情”。這種感情體驗,正好可以滿足人對兩性感情彌散性的需求。

這樣看來,異性朋友最是好聽眾的人際現象,就是一件正常而自然的事了。其實,誰都有這樣的人際交往傾向,差別隻是表現程度強弱和是否遇到機遇的問題。你的女友可能就是在這方麵表現的明顯而強烈一些,應該說是可以理解的。當然,這並不妨礙你們做好朋友。多給她一點理解吧,她會對你心存感激的。

一個女人和兩兄弟演出的一幕悲劇

這天晚上,建軍家裏燈火通明,異常熱鬧。他為歡迎堂弟調本市工作正在舉行家宴。

席間,建軍的妻子莉莉因丈夫是位不愛說話的人,就主動把堂弟建強介紹給在座的朋友。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他倆。隻見建軍長得又矮又胖,貌不驚人;而建強身材高大,濃眉大眼,很有男性魅力。大家一陣嘻笑中,有人小聲一句玩笑:“你瞧,莉莉與建強才是天生的一對!”不料沒當心建軍在旁聽得入耳,話聲剛落,隻聽“檔”一聲,建軍摔掉酒杯,一甩袖子憤然離席。

客人走後,莉莉說丈夫是小家子氣,對他流露出鄙視和氣惱。這使建軍擔憂心理劇增,甚至懼怕別人靠近妻子。然而,越怕鬼越是聽到鬼叫。建強因一時沒有住房又托嫂子莉莉在隔壁租了間房居住。建強對此雖心有猜忌,但又怕惹莉莉再度氣惱,隻好把這種心思壓在心底。

這天傍晚,莉莉在家剛插上VCD電源,就見插座上冒出一股青煙,電線燃燒起來。莉莉驚慌失措:“快來救火!”住在隔壁的建強當時正在洗澡,聽到嫂子的呼救聲,忙跑過來,隻穿了條褲叉就衝進了嫂嫂的臥室。事故排除後,建強轉身正準備回家,卻被推門進來的建軍當胸打了一拳。“大哥,你這是怎麼啦?”建強莫名其妙。建軍氣勢洶洶的地上下打量著建強和隻穿著內衣的莉莉,狠狠地說:“問你們自己吧!”建強一時氣得張口結舌。莉莉惱怒之下掄圓了胳膊打了建軍一個嘴巴:“你是什麼男人?不放心我,還不放心你弟弟?”

事後,建軍總是放心不下,堅持讓建強從隔壁搬走。建強為了不再惹堂兄無端猜疑,答應很快搬走。可莉莉被丈夫的言行激怒,就是不同意建強搬走。她認為,堂弟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這樣做太不近人情。她還對建強說:“你不能搬走,你一搬走不正是‘此地無銀三百兩’?”莉莉的阻撓加大了建軍的猜疑和嫉恨。於是,他索性放下工作不幹,借口身體不佳,在家裏“監視”莉莉。這使莉莉更為惱火,徹底改變了對他的看法。過去,他認為丈夫雖貌不出眾,長的醜些,對她卻情有獨鍾。因此,對他的“小心眼”雖有覺察並不計較,反認為這是他鍾情的表現。現在,她感覺丈夫太自私、多疑、狹隘、偏激、占有欲特強。

為了消除建軍的猜疑,建強不顧嫂子的勸阻還是很快搬走了。

建強一搬走,建軍也就上班了。莉莉以為丈夫的猜疑已經消除,其實他仍然在暗中“盯梢”。建強搬走不久莉莉前去看望建強,想做些解釋。不料,被建軍“捉”住。他衝進去抓住建強不由分說地打起來,口口聲聲說建強勾引了嫂子。建強這一次傷心地哭了,他近似哀求地對建軍說:“大哥,請你相信我,不要再打我了!要說打架,你可真不是我的對手。”這下如同火上澆油,建軍認為這是建強標榜自己,貶低大哥,是在嫂子麵前出他的洋相,是示意妻子離開丈夫。於是,他咆哮道:“我知道我不是你的對手,可我敢用性命和你拚。”說著不斷地打著建強。莉莉看建強抱著頭一動也不動,她本能地護住“弱者”。這又被建軍說成是懷有異心,是向著建強。當建強奪門欲逃時被建軍用棍子狠命一擊,致使下肢骨折癱倒在地。此時紅了眼的建軍拉莉莉要跑。莉莉望著癱在地上的堂弟潸然淚下,對建軍吼道:“我不能和你回家,我要送建強上醫院!”建軍更火了,“你還真舍不得離開他?”“你把他打成這樣,我怎麼能和你一樣狠心地一走了之。看來,你不僅人長得醜,心眼更毒,你既然不放心我,那麼我就和你離婚!”心氣之下,嘴上無把門的,莉莉也不知道自己是怎麼說出這些話來。

建軍走出幾步不甘心地回頭一看,隻見莉莉攙扶著建強,緩緩地進了救護車。他的心碎了。這以後,莉莉一直在醫院護理建強沒有回家。建軍更絕望了,認為妻子真的從自己的身邊飛走了。第七天晚上,他服毒自殺了……

又一幕人間悲劇!

這幕悲劇告訴我們什麼?

有人說,這是嫉妒心作怪。有道理嗎?有。故事中的建軍的走上絕路,嫉妒心理的確難逃罪責。但是,這不是主要的,如果僅僅把罪責推給嫉妒心理就有失偏頗了。故事的悲劇結局的主要心理根源,絕不僅僅是男女之間的嫉妒心,而是“自我中心意識”,及由此導致的人際交往中沒有及時有效的“心理換位”。

心理換位就是人與人之間在心理上互換位置,在人際交往中對所遇到的問題,能設身處地地從對方所處的位置、角色、情境去思考、理解和處理,深刻體察他人潛在的行為動因,不以自己的心態簡單地看待問題對待他人的一種心理活動過程。“將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通俗地說明了這種心理活動的特點。

實際上,心理換位就是要克服“自我中心”。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首先提出“自我中心”這一概念。意思是指一個人隻從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眼光和感情去看待周圍世界,處理所遇到的問題。皮亞傑認為,人在兒童時期表現出強烈的自我中心傾向,以為處在不同視角的別人所看到的東西與自己看到的一樣,自己的行法總是對的。應該說,與兒童最初的毫無自我意識甚至不知道自己身體的存在相比,他們形成“自我中心”意識是一個進步。因為他們到底能把自己作為主體從客體中區別出來了。但是“自我中心”傾向並不簡單地隨個體的成長自行消失,即使在成人身上,也還程度不同地存在著。而這後來的“自我中心”傾向對個體心理的健康發展,就不再是促進了,而是一種人格的幼稚化。換言之,在成人身上的“自我中心”傾向使人不能清醒地認識客觀事物,妨礙著人們的理智,妨礙著人們的感情交流,妨礙著人們相互真正意義的理解。而要克服“自我中心”,就需要學會心理換位。

故事中的人們都存在著較重的自我中心意識,因而在相互交往中應有的心理換位受阻。正因為自我中心意識而沒能進行心理換位,才有眾人的輕率地取笑;才有建軍對妻子心意和堂弟處境的不理解;才有建強在堂兄已經心懷疑慮的情況下,沒有及時地和堂兄溝通;才有莉莉的幾乎偏執地對丈夫的一味的責怪,而沒有采取任何有效的恰當的對策。莉莉的自我中心意識表現的最為嚴重。她在自我中心意識的作用下,幾乎放棄了每一個可以扭轉局勢的機會。在每一個關鍵處,莉莉都是隻站在自己的角色位置上,完全以自己的心態來看待問題對待他人。她如果進行一下心理換位,跳出自我中心意識替丈夫想一想,在客人的玩笑使丈夫感到受辱的時候,就會給丈夫以理解而不是鄙視;在丈夫對堂弟住在隔壁不滿的時候,就會及時地和丈夫商量幫堂弟換個住處,而不是堅持讓堂弟住在隔壁;在因電火造成誤會的一幕發生之後,就會伸手掏出自己的心給丈夫,而不是伸手打在丈夫的臉上;在堂弟搬走之後,就會要麼暫時不去看望,要麼和丈夫同去看望,而不是獨自前往;在堂弟被丈夫打傷之後,就會想辦法要丈夫一起留下來照顧堂弟,而不是說出離婚的糊塗話;在堂弟住院的日子裏,就會及時地回家與丈夫溝通,共同挽回危局,而不是一直不見丈夫……

許多人際之間的障礙,常常就是這樣起源於自我中心意識,起源於缺乏有效的心理換位。跳出自我中心意識的圈子,進行有效的心理換位吧,這樣才有真正的相互理解,才能切身體驗到“理解萬歲”絕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

青春女孩,眼睛總看異性的敏感部位

周六晚,我的心理谘詢專線又到了將要結束為讀者服務的時間,電話鈴聲再一次響起,一個怯怯的女聲傳來“您是馬老師嗎?我有一個難言的痛苦,壓抑在心中好長時間了,我不敢和任何人講,真的羞於啟齒……”

“在心理谘詢師眼裏,求詢者隻是遇到了心理難題。心理問題不是道德問題,你不用有任何壓力和顧慮。”我疏導著說。

在我的疏導下她不再羞於啟齒,斷斷續續地講出下麵的故事:

還在是初三的時候,那時我16歲,有一次看籃球比賽,偶然之間我看了一眼男生的下身部位。立刻就感覺自己心跳的厲害,臉上熱辣辣地,我想當時臉一定很紅很紅。那種無地自容的感覺讓我一時不知如何是好,一陣強烈的犯罪感包圍了我,我感到自己不再是一個好女孩了。可是,後來有好幾次我又不由自主地看了男生的襠部這個敏感部位。這下我更害怕了,我感覺真的要墮落了。我暗自痛下決心:一定要克製自己。結果更麻煩的事來了,我感到不能控製自己的眼睛了,越是想控製,越是不能控製,眼睛好像不聽使喚地想去看異性的敏感部位。我感覺大家都知道了我心中的秘密,都在議論我,嘲笑我。這個心病弄得我不敢和別人接觸,更不敢和異性接觸,總是盡量地回避和別人交往的場合。可是,又不能不和別人交往。於是,在和別人交往的時候,目光總是躲躲閃閃,飄乎不定,不知往哪裏放好。弄得我眼睛很累,人也很累,很難受,很痛苦。好多年來,這個毛病一直痛苦地折磨著我,總是纏繞心頭揮之不去。今年我已經25歲了,早該談戀愛的年齡了,可是,我不敢,我怕,我……

電話裏,隱泣聲替代了她的說話聲,她說不下去了。是啊,她正在青春妙齡,一個姑娘,這麼長的時間心中壓抑著這麼痛苦的故事,以致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都不敢交男友,不敢談戀愛,這是多麼痛苦難耐的心靈重負!對此,表示了我的理解和關切,但我首先更關注的是下麵一個問題:姑娘周圍的人們是否發現她的目光確實總是看別人的敏感部位?就此,我們進行了較多的溝通,她起初堅持說別人知道這一點,但是說不出切實的根據,後來她說確實有人說過她的目光怪怪的。據此,她認為別人發現了她眼光的秘密的。她說就是因此才不敢和別人交往。

至此,我的心中有了幾分輕鬆:姑娘原來是自作多情,自己嚇唬自己。

心理學的研究發現,人際交往中目光注視有一種定點掃描現象。我們在注視他人的時候,視點是不斷地上下左右移動的,移動中視點與他人身體某一器官接觸時,就意味著對這一器官感興趣。人們在對視的時候,首先要看對方的眼睛,而後再去看自己感興趣的落腳點,也就是視點。這樣由左右兩眼和視點構成了一個三角形,這個三角區域就叫做視三角。視三角有四種情形:上視三角,即雙眼與額頭一點構成的視三角;中視三角,即雙眼和嘴部構成的視三角;近視三角,即雙眼和胸部構成的視三角;遠視三角,即雙眼和襠部構成的視三角。人際交往中我們的目光就是在這樣不同的三角區域中往返地掃描,這便是定點掃描。上述的視三角除上視三角外,其餘都是從左眼開始,向下移到嘴部、胸部或襠部的視點,然後再上移到右眼,而後返回到左眼,如此往複。視點的掃描變化一般是不容易在眼睛裏看出來的,因為眼球在眼眶裏的移動幅度是很小的。不難理解,上述視三角中以胸部為視點的近視三角和以襠部為視點的遠視三角,都具有性的含義。當然,異性的許多部位都可能有性的含義,比如異性的手、腿、腳,等等,這些部位也可能成為視點。因而,近視三角和遠視三角可能會因為視點的變化而有多種變式。在異性交往中,目光常常就是在這些視三角區域中定點掃描。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