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指點生存迷津:處世心理(3 / 3)

我想提醒你,對你的來信我都是認真分析的。希望你也能仔細地領會馬老師的話,不能隻顧了自己想,自己說。否則,我們的谘詢通信就沒有意義了。

好,我想現在你能夠理解,唯一能夠幫你擦亮眼前的迷茫的人,隻有你自己。你這次信中的思想就比以前的清楚多了嘛。相信你能越來越看清生活之路。

一個周六晚上,我的心理谘詢專線傳來一個女孩歡快的聲音:“馬老師,我是那個想當兵的女孩,現在我知道該怎樣開始我的生活之路了。謝謝您擦亮了我的眼睛,讓我不再迷茫。”

我知道是她自己擦亮了眼睛,我為她學會自己尋找希望而欣慰。

職業女性,怕別人看自己寫字

書桌上展開著一封讀者的心理谘詢來信,幾分娟秀的字跡中卻有一個痛苦的故事——

馬老師:

您好!我是一個30多歲的職業女性,有一個非常痛苦的心病向您求救。5年前,有一次同事說我的字“怎麼寫的這樣差”。當時聽了心裏很難過,有一種自卑感。從那以後就留下了這個毛病。隻要別人看著我寫字,我就緊張,心慌,手顫,思維僵化。這個毛病給我帶來很大的困難。這5年來,我一直看心理門診,吃了不少抗抑鬱症、強迫症和恐怖症的藥物,醫生隻是開方配藥,一般不和我進行交流。也住院做過森田療法,雖然病情有所減輕,但總是不能根除。我這幾年來一直在痛苦中工作生活,有時對生活都失去了信心,想一死了之。在雜誌上看到您的心理谘詢文章,使我又一次看到了希望。求您救救我吧,如果我病好了,我願用一萬元來報答恩人,請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給我回一封信。謝謝您了!

一個渴望您幫助的人劉曉豔

又是一個自己嚇唬自己的故事,我的回信隻能實話實說——

劉曉豔讀者:

你好!馬老師很理解你的心情,更感謝你對我的信任。首先我想說,你的字原本是不錯的,在我的讀者谘詢來信中,你的字可算上乘,甚至比我的字還有可取之處,起碼比我的字清晰工整。

馬老師以為有幾點你需要搞清楚。

一是你的“心理毛病”屬於什麼問題?是抑鬱症嗎?不是。是強迫症嗎?也不是。你也許把它當成是恐怖症了。其實你的情況和恐怖症也不完全一樣。一來別人看著寫字都或多或少地有過緊張、心慌的感覺,這是人之常情;二來你的緊張心慌主要是怕別人說你的字不好,這是對自己的字沒有信心的正常反應;三是你的緊張心慌的程度原本不是很重,是你自己誇大了那種感覺。那麼怎樣給你的問題“定性”呢?我看隻是有點恐怖心理和強迫觀念,夠不上恐怖症或強迫症。如果再聯係病因考慮,其實就是一個自我否定意識作怪,也就是自卑心理作怪。

二是你是否需要吃藥?5年的光景了靠藥物也沒“根治”你的“心理毛病”,說明藥物是不管用的。常有一些求詢者來信或來電說吃了多年的藥,心病也沒有治好,常常是因為根本沒有患什麼非靠藥物治療的疾病。就你的情況看,盲目用藥隻能通過消極的心理暗示給你帶來不利影響。

三是你的心病怎樣才能治好?辦法是不治自愈——隻有“不治”才能“自愈”。就是說,你的心病完全是自己嚇唬自己鬧成的。隻要你不怎麼在意它,你就會逐漸走出困境。你說接受過森田療法,當你看了下麵介紹的森田療法的基本原理後你會說,啊,我真是自己嚇唬自己!

森田正馬認為:神經症患者原本無任何身心異常,隻是因為他存在疑病素質,將某種原本正常的感覺看成是異常的,他們常把一般人在某些場合可能產生的感覺,如過度用腦時的頭昏,緊張時的心慌等,誤認為是“病”而焦慮恐懼。注意力越是集中在這些“症狀”上,越想排斥和控製這種感覺,越容易造成注意和感覺相互加強的作用,即形成精神交互作用。這是一種惡性循環,是形成症狀並使之繼續的主要原因。與理性不符合的觀念任何正常人都會有的,隻是一閃即逝不留痕跡。而有疑病素質的人,這些觀念一旦出現,便固執地重複,同時又想反複控製,形成拮抗對立。通過精神交互作用,產生強迫觀念。有疑病素質的人是“完美主義者”,他們往往在欲求與現實之間,在“理應如此”和“事以如此”之間形成“思想矛盾”,並力圖解決這些現實無法解決的矛盾,對客觀現實采取強求的態度,促使症狀越來越重。

根據上述理論,森田提出了治療原理和方法:

——“順應自然”的治療原理。

就是一麵老老實實地接受症狀不予抵抗,一麵帶著症狀從事正常的工作和學習,對軀體和心理症狀不加排斥和壓抑,采取“有,就讓它有去”的態度。要順其自然必須做到:①要認識情感活動的規律,接受不安等今人厭惡的情感。②要認清精神活動的規律,接受自身可能出現的各種想法和觀念。③要認清症狀形成和發展的規律,接受症狀。④要認清主客觀之間的關係,接受事物的客觀規律。順應自然,對自己的症狀采取接受態度,一方麵不再強化對狀態的主觀感覺;另一方麵,因為不再排斥這種感覺,而逐漸使自己的注意不再固著在症狀之上,從而打破精神交互作用使症狀得以減輕直至消除。

——“為所當為”的治療原理。

與人相關的事物分為可控製的事物和不可控製的事物。前者是指個人通過自己的主觀意誌可以調控改變的事物;後者是指個人主觀意誌不能決定的事物。森田療法要求以學習順應自然的態度,不去控製不可控製之事,如人的情感;但還是注意為所當為,即控製那些可以控製之事,如人的行動。“為所當為”就是指在順應自然的態度指導下的行動,是對順應自然治療原則的充實。這裏的要點是:①忍受痛苦,為所當為。盡管症狀痛苦也要接受,去做應該做的事情,把注意力及能量投向自己生活中有確定意義並能見成效的事情上,努力做應做之事。這樣,任憑症狀起伏,都有助於打破精神交互作用,逐步建立起從症狀中解脫出來的信心。②麵對現實,陶冶性格。神經症患者的精神衝突,往往停留在自己的主觀世界之中,他們對引起自己恐懼不安的事物想了又想,鬥了又鬥,但在實際生活中,對引起其痛苦的事物卻采取了一種逃避和敷衍的態度。事實上,隻有通過實際行動,才會使思維變得更加實際和深刻。實際行動才是提高對現實生活的適應能力的最直接的催化劑。在實際生活中將精神能量引向外部,就要注意所做的事情,這就減少了指向自己心身內部的精神能量。而與外部世界的實際接觸,又有助於患者認識自身症狀的主觀虛構性。

相信你對森田療法有了較深的領悟。好,現在不治自愈的“藥方”已經有了:一是別再“想”你的病,也就是順應自然;二是趕緊“做”你該做的事,也就是為所當為。

為了增強效果,你一定願意記“成功日記”——哪一天做到了上麵兩點,比如你不再對“怕別人看你寫字”的念頭想了又想,鬥了又鬥,比如不管有沒有別人看,你都堅持了寫字,就把你的那種良好的成功的感受具體細致地隨便自然地記錄下來,經常看看自己的成功日記內容。這會強化良好感覺,逐漸讓你的心病不治自愈。

這回,你的一萬元看來要花定了,馬老師呢也要發財了!因為現在你的心病已經好了一半了。說個笑話。讓我們在笑聲中結束這次溝通和交流。好嗎?

心理谘詢師馬誌國

後來的一個周六晚上,曉豔女士撥通了我的心理谘詢專線,我們就前麵的意思做了進一步的溝通。曉豔女士說症狀已經初步好轉,就是有時候別人在場還是有些怕,有時幹脆就回避不寫字了。問我該怎麼辦。

“任何一次逃避,都會使治療前功盡棄;任何一次逃避,都會使症狀進入惡性循環。”我明確地說,“你來信來電求詢,都表明你有很強的自助自救意識。這是你跨越心理障礙的最有利心理前提。然而,自助自救最關鍵的一步是,麵對恐懼的情境,決不能有半步後退,該做的一定要堅持做下去。前麵曾經說過的‘為所當為’就是這個意思。其實,隻要該寫字的時候,你不管怎樣都堅持寫下去,事後你會感到原來沒有什麼,事先的害怕都是‘自作多情’,你會感到是一種成功,說不定你會說‘感覺好極了’呢!我們說的‘成功日記’就是記錄這種感覺,來自我鼓勵,增強信心。希望下次聽到你的‘成功日記’上的好消息!”

聽到這裏曉豔女士笑了:“馬老師,真的感謝您的幫助。現在我更有信心了。”

過了不久,電話裏終於傳來曉豔女士的好消息:“馬老師,現在我不再怕別人看我寫字了,想想過去真是自己嚇唬自己。馬老師,真不知道怎樣感謝您才好!”

“你的病好了就是對我的最好的酬謝。”我說,“可別再鬧這自己嚇唬自己的笑話了。”我們的通話在笑聲中結束。

幾個月後的一天,曉豔女士再一次來信說:

我比以前好多了,別人看著寫字,手不再發抖,能堅持順其自然地寫下去。這是您對我幫助的巨大成果,我真的很高興。每當看到自己的成功日記中的記錄,我對生活充滿了希望,對消除疾病充滿了信心。我由衷地感謝您對我的幫助。我太需要您的心理疏導和幫助了,請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給我回一封信,好嗎?

心理支持有利於她的繼續自救,於是我複信如下——

馬老師感到你是個很有自救信念和自救行動的人,並且為你自救的成功而欣慰。人最終需要自己救自己。希望你能繼續堅持自救,絕不有一次逃避。

為了幫助你自救,你還可以采取係統脫敏療法。係統脫敏療法是治療恐怖症較普遍應用的主要行為療法,就是引導患者有計劃有目的的一步一步親自去接觸那些發生恐怖情緒的事物和情境,即使患者暫時還會產生恐懼,也要以最大的勇氣和毅力忍受和適應,直至恐怖情緒消除為止。具體操作方法分四個步驟:第一,明確引起恐怖的具體刺激情境;第二,將恐怖的反應症狀由弱到強排成一個等級係列;第三,學會一種或幾種與恐懼反應相對的鬆弛技術,如,深呼吸放鬆法、靜坐放鬆法,意守丹田放鬆法、想象放鬆法,等等;第四,在恐怖刺激出現時,進行肌肉放鬆,使鬆弛反應和恐怖反應這兩種互不相容的反應發生對抗,從而抑製恐怖反應的出現,逐漸消除恐怖感。

針對你的情況,具體操作方法為:首先把引起恐怖的情況分成等級,按程度由弱到強排隊,如:①家人在場②好友的在場③熟人的在場④生人的在場⑤領導的在場⑥異性的在場。實際順序要根據你的具體情況來排列。然後從引起恐怖強度最弱的等級的情況開始,反複地主動在恐怖的情境下寫字,出現害怕的體驗立即進行自我放鬆,直到恐懼反應消除,依次類推,每個等級用1……2周的時間。這樣循序漸進,最終達到消除恐懼反應。

當然,這個方法和前麵的順應自然,為所當為,成功日記,都是不矛盾的,是相互配合的。我想你能領悟這一點,所以,希望你經常看看以前的通信,好好地領悟其中的道理,繼續自救。

最近,曉豔女士又一次通過我的心理谘詢專線傳來好消息:她已經能夠正常寫字,正常工作和生活了。我為她終於自救成功而深感欣慰。

殘疾女創建美容廳,學會了給自己心靈美容

“馬老師,好容易撥通了您的電話。我現在心情特別壞,快熬不下去了。求您救救我……”

周六晚,我的心理谘詢專線傳來一個女孩的呼救音。女孩究竟遇到了什麼麻煩心緒如此低落?初步溝通之後,女孩講述了她自己的故事——

我今年25歲,是個身有殘疾的女孩。學的美容專業,自己開了一個家庭美容廳。我大約兩歲的時候,就碰斷了一條小腿。六七歲時,父母離婚了,我和母親一起長大。媽媽待我很嚴厲,經常地打罵我,弄得我很自卑。後來媽媽再婚了,新爸爸來了,我挨打才少了一些。我的文科比較好。初中時,一篇作文得了獎,媽媽才開始正視了我。後來在高中時,我克服不少困難學會了一條腿騎自行車。高中畢業後,我沒能考取大學,對自己很灰心。

後來,媽媽為我花了大約一萬元,在他們學院開設的成人教育中醫美容專業學了兩年。畢業實習時,學校說不好安排,我隻好找了一家個人美容廳實習。實習時我才裝了假肢。為了不讓人小瞧,我不顧假肢的不適,努力和一個正常人一樣地活動。後來,因為我的腿,幾經磨難也沒人聘用。在我們這個地方,有不少家庭美容廳。不得以,我也湊了幾千元開了個人的家庭美容廳。我一定要幹出個樣子,實現我的價值。一年多的光景,我的家庭美容廳也經營的不錯了。我一邊開業一邊進修,事業有所發展。後來又裝修擴大了美容廳。去年借帳在另外的地方又開了一處。可我不能顧及兩邊的業務,新開的一處隻好關門。我還想發展自己的事業,可是沒有那麼多的資金,況且不可避免的商業行為好像離我的理想越來越遠,我曾經愛好的寫作也放棄了……

“你是個了不起的女孩,你比許多肢體健全的人還要出色,聽了你的故事,馬老師對你都肅然起敬了。”我坦誠地說出我的感受。

“可是,我現在隻是感到很失敗,在失敗的漩渦中不能自拔。今天我情緒陷入了低穀,就撥通了您的電話。我為什麼不能成功?我今後的路在哪裏?難道我沒有希望了嗎?”女孩語調沉重地連發三問。

麵對自己命運的坎坷,卻能艱難地創業,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間。麵對這樣一個不屈不撓地走上自己的人生路的殘疾女孩,誰人能不對她的成功而讚歎!可是,她自己為什麼仍然感到很失敗?為什麼沒有成功的體驗?

從心理學分析,首先是她陷入了自我高期望值的心理誤區。

一味不切實際地以過高的期望值來對待人生,也許是有些人每天都在鬱悶愁怨中消磨寶貴時光,終生不能享受生活的快樂和幸福的心理根源。因此,實事求是地低調人生的自我期望值,也許正是智者所為。

和女孩交流了上麵的看法之後,我問:“你記得早些年有一首吟唱小草的歌嗎?‘沒有花香,沒有樹高,我是一顆無人知道的小草……’”我們幾乎共同吟唱起來。“你一旦擁有了小草的境界,便走出了心理低穀,走向了陽光地帶。”

“馬老師,我懂了您的意思,我的心情好多啦!”女孩露出幾分欣喜。

“你為什麼陷入自我高期望值的心理誤區呢?”我開始和女孩討論第二個問題。女孩對此表示很想知道。

造成女孩痛苦的第二個心理原因是補償作用的過度運用。

補償作用,是指人由於事實上的或是想象中的某些生理或心理缺陷,而試圖用種種方法來彌補這些缺陷,以減輕內心的不適感焦慮感的一種自我心理防衛機製。這是人們常常使用的很管用的心理防衛機製。補償作用使用得當,可以增進安全感,提高自尊心,能夠維護自身形象,維護心理健康,以至推動人成就事業。古今中外,這樣的實例不少。但是,補償作用常常難於適可而止,以致補償過度,從而給自己的心理健康帶來危害,給自己的人生釀造苦酒。女孩在自己的人生曆程中,潛意識中一直在運用“補償作用”這種自我心理防衛機製。這對她是有幫助的,也就是她說的“我一定要幹出個樣子,實現我的價值”。但是,不知不覺中她補償過度了,就走向了事情的反麵,使她對自己期望過高,因而失敗感總也揮之不去。

“您真是看透了我的心。”女孩表示接受我上麵的分析。

“其實,對自己的真愛,首先是悅納現實的自我,而後是如小草那樣有一顆平常心。如此,自己的每一個小小的收獲都會讓自己感動,都會成為激勵自己的一份力量。如此,我們才能不斷地體驗到成功,才能讓自己的心空每一天早晨都是一片朝陽。怎麼樣,年輕的美容師,你看是不是該這樣先給自己的心靈美容?”

女孩舒心地笑了:“馬老師,真謝謝您,讓我學會了給自己的心靈美容,我會讓自己的心中擁有成功的微笑。”

“完美主義”帥小夥兒

電話預約後,一個很帥氣的年輕人走進心理谘詢室。他說他叫成,今年22歲,已經畢業一年了。他說上學的時候就知道馬老師是很知名的心理谘詢師,沒想到工作了,卻遇到了難以超越的障礙。初步會話,我感到這是一個很不錯的小夥子,儀表堂堂,文質彬彬,得體的裝束,得體的舉止,得體的言談。這樣近乎完美的年輕人,遇到了什麼難題?

成開始了他的訴說:我神經衰弱,心情抑鬱,難以集中精神,總是胡思亂想,總是想那些失敗的事情,總是想人家對我的評價,總是想自己哪些地方不好。這樣很痛苦,我就努力控製自己,用意誌想把它趕出去,可是不行,越控製越嚴重,這些念頭在頭腦中揮之不去了。結果弄得我沒法和別人交往了,我覺得與人交往,說話不自然,表情不自然,連笑都笑得不自然了。

我學的是鐵路中專,在學校裏是個優秀生,出類拔萃,分配也是對口工作。我覺得我們學得東西在很有優勢,也想做得優秀做得出類拔萃,常常感到師傅的那些已經過時和陳舊,因此就會發生一些小小的衝突。師傅對我挺好的,並不在意,還是說說笑笑的。可是我卻笑得不自然了。過後就責備自己:你以為行,其實還是不行。心情就憂鬱,我就控製,千萬不能憂鬱。就是這樣類似的小事,讓我找不到那種出類拔萃的感覺了,常常讓我感到很失敗,人際關係失敗,工作也很失敗。我感覺那種工作不適合我,幾個月前,我停薪留職回到家裏,準備考律師。可是,我心裏還是焦慮不安,還是胡思亂想,實在沒辦法,就遠道而來,請求您的幫助了……

又是一位完美主義者!完美主義者總是不能滿意自己,為此而生出很多的苦惱。成為什麼形成這樣的人格特征呢?

成繼續他的訴說:我的父母都是很老實很平庸的人,我從小就想,不能像他們那樣,要做得優秀,做得完美,哪怕付出得再多。在學校裏老師喜歡我,同學們羨慕我。小學的時候,常常得雙百,可還是不滿意自己,哪一次不能得雙百,就不知如何是好。初中的時候,我當體委,一次長跑,我吐血了還是堅持下來。我總是嫌自己的字不好,就自己練習書法。後來別人都說我的字很棒,可是我仍然不滿意。我還不滿意自己的性格,覺得不夠堅強,希望自己特別堅強……

說到這裏,成不好意思地笑了,我也會意地笑了。

人們覺得完美主義似乎是教育的結果,其實往往不然。成的平庸的父母不會給他施加完美主義的教育,成為什麼卻形成了完美主義人格?深入分析正是父母的平庸導致了他完美主義人格。按照心理學的觀點,安全感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之一。成的父母的平庸讓他體驗到安全感的缺乏。這種缺乏需要補償,通過什麼途徑補償呢?追求完美便是讓安全感得到保護的一個途徑。如果我們對具有完美主義人格的人進行深入的分析就會發現,他們常常是出於一種自我保護的需要。就是說,他們做事總是希望毫無瑕疵的完美的結局,隻是想把自己保護起來,免遭別人的輕視和傷害。成一定要做得比父母優秀而完美正是出於這樣的動機。他的努力是管用的,他創造了自己的優秀,周圍人們的讚譽和羨慕強化了他更優秀的自我期望。但是,人的發展不是無限的,盲目的完美主義,盲目的過高自我期望,必然讓自己感到失望。對於這樣一個完美主義者,也許讀中專本身已經讓他感到是一種不完美。他畢業後工作之初的不適的感覺其實就是適應期的茫然和困惑。這本來沒有什麼,誰都會有這麼一段日子,大多會逐步適應的。但在成看來,這與他的完美主義相去太遠了,他感到自己完全徹底的失敗了。對於一個完美主義青年,如此的失敗感怎麼得了?怎麼承受?如何應付如此的痛苦?逃避吧!這便是成停薪留職準備考律師的真實動機。但這是潛意識的活動,當時成自身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我們分析至此,成對此表示領悟。

逃避現實,放棄工作,躲到家裏吃閑飯,對誰來說都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而對一個小夥子,對一個追求完美的年輕人,更是一種心靈重負。正是這種壓力的難以承受,促使成前來求詢了。

成點頭表示同意:“是,是這樣,在家裏真的越來越受不了了,就來找您。”

“你能邁出這一步很重要,因為這是你走上現實的自救之路的第一步。”我充分肯定他的求詢動機和自救意識。

人應該追求完美,成正是追求完美,才有了自己的發展。但是陷入盲目的完美主義,不僅不能真正地讓自己的心靈獲得保護,還會像成這樣難以麵對生活。我們隻能力爭完美,我們不能做到盡善盡美。所以,我們對自己應該堅持兩點:一是順應自然,接納自我。能夠接納現實的自我是一個人獲得自信的基本心理前提;二是為所當為,發展自我。以現實的自我去麵對生活是最重要的,當然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在生活中設計一些具體的短期的生活目標,這會讓人容易看到生活的陽光。

“那麼我不該再呆在家裏了?”成終於自己意識到了這一點。

“對,很對!”我肯定地說,“逃避的越久就越難於自救。”

“那麼,我那些胡思亂想的雜念怎樣克服呢?”

“克服的最好辦法是不克服,是與雜念共存。也就是前麵說的‘順應自然’。”我說,“重要的是‘為所當為’,隻有改變生活才能真正改變人的心態。走出家門去做你該做的事情,陽光就會灑滿你的心空。”

握手告別的時候,但見成又多了幾分帥氣。

“炒老板魷魚”的女孩不瀟灑

又一個周六晚,我剛剛準備好為讀者提供電話心理谘詢服務,我的心理谘詢專線傳來一個女孩的聲音,急急切切,很是衝動。我一時間很是不得要領,經過不斷地會話引導,慢慢地總算聽清了她的故事——

我今年20歲,在一家個體企業打工。由於廠子最近活不多,沒活的時候,我們就回家,什麼時候需要上班了,廠子用電話通知。上個月,休息幾天後,13號廠子來電話說要我去上班。可是我到了班上一看,別人已經上班兩天了。是11號通知的。我一下就急了。我找老板去論理。沒想到他卻怪我為什麼今天才來上班。這下我更急了,質問他為什麼直到今天才通知我上班,為什麼前兩天不通知。老板說讓人11號打過電話一起通知的。我說沒有打電話,在家等兩天都沒有聽說有人打電話給我。他說我不講道理,我說他不講理。我們就吵了起來。一氣之下我什麼也不怕了,我說,你別以為當個頭兒就不知道天高地厚了,我不怕你,在這兒幹不了還可以到別處。他說,不想幹就走。我說,走就走。就這樣,我一甩袖子就炒了他的魷魚……

心理谘詢的經驗告訴我,常有一些朋友是在非常情緒化的心態下來求詢的,以致自己究竟想得到什麼幫助都不是很清楚。於是等女孩平靜之後,我問:“你和馬老師想討論一個什麼問題呢?”

她說:“怎麼要來我的工資?”

“這可是心理谘詢師愛莫能助的事了。看來隨便炒了老板的魷魚不瀟灑呀!”我說,“馬老師猜想,你其實不是想讓馬老師幫你要回工資,而是想訴說自己心中的惱火,讓自己不再生氣,讓自己找回好心情。想想看,是這樣嗎?”

女孩想了想說:“是這樣,我就是生氣,前些天我和他吵過架,他報複我,欺負我,他一個小廠子的老板怎麼就可以隨便欺負人?”

我笑了:“前幾天的吵架姑且不論,單說這次,馬老師沒有看出他究竟在哪裏欺負你了。如果你一定較真的話,首先需要找到確實的證據,證明是他通知了別人沒有通知你。現在你根本沒有證據證實他到底是否給你打了電話,就稀裏糊塗地和人家吵了起來,就把自己的‘飯碗’給扔了,你說這是不是有點不夠聰明,是不是有點自己和自己過不去?”

女孩沒有了剛才的衝動。

“再說,即使確實是他沒有通知你,就一定需要吵架嗎?”我繼續說道,“有時候,即使別人確實有了不是,也不一定要采取激烈衝突的形式解決。比如你的上班問題,或者自己多跑跑多問問,或者讓別人給你稍個信,就可以避免麻煩。麻煩已經出了,在沒有證實的情況下也不該直接衝突,更不該無端地猜想是別人報複欺負自己。也許換個思維角度來思考問題,你就會發現事情的可能性有好多:可能是廠子打了電話家裏沒人接,可能是家裏接了電話卻沒來得及告訴你,可能是需要電話通知的人員很多,無意間把你漏掉了,可能是……這樣一來,你就不會那麼氣惱,就不會炒老板的魷魚。還有,去一個私人企業打工,除非確實他們無理侵犯了你的人權,更不宜動輒吵架。現在你丟掉了飯碗,難道不該反思一下自己的失誤了嗎?”

女孩默不作聲了。

人際關係心理學早就發現,人際之間的許多衝突和矛盾,常常不是彼此是非對錯的問題,而是一個人際交往的心理誤區的問題。就女孩的故事看存在兩個人際心理誤區。一是自我中心。許多人際之間的障礙常常就是這樣起源於自我中心意識。而要克服“自我中心”,就需要學會心理換位。心理換位就是人與人之間在心理上互換位置,在人際交往中對所遇到的問題,能設身處地地從對方所處的位置、角色、情境去思考、理解和處理,深刻體察他人潛在的行為動因,不以自己的心態簡單地看待問題對待他人。二是投射作用。所謂投射作用就是憑主想法推及外界事實,或把自己的過錯歸咎他人的一種心理防衛機製。比如一個對小朋友不禮貌的兒童,常常說是別人先對自己不好。一對夫妻吵架也會抱怨對方的不是。這都是把自己心理上的一些東西投射到了別人身上。投射作用是人們不可避免地時常運用的一種心理自我防衛機製,借以使自己內心的自責焦慮等等獲得解脫或緩解。但是很明顯,投射作用使用失當會妨礙自己的人際交往,產生人際關係方麵的諸多障礙。

分析至此,我說:現在你就比較容易看清自己的故事了。你從自我中心意識出發,沒能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導致情緒衝動。同時你又在潛意識不自覺地運用了投射作用。由於你們曾經鬧過矛盾,你對人家有成見,於是把自己這種心態投射到了對方的身上,認為對方一定對自己有成見。就是在這樣的心理背景上,你和對方發生了不必要的激烈衝突。想想是這樣嗎?

“嗯,您說得有道理。”女孩此時有了深深地領悟和反思,開始時的衝動和激烈已經化為平和和溫柔。“謝謝馬老師,讓我不再生氣,讓我找回了好心情,讓我懂得了不少人生的道理。”

“單是聽聲音,馬老師感覺你比剛才可愛多了。”我既是幽默又是認真地說,“不論男人女人,多一些人生的智慧的確會變得可愛。希望人生的智慧幫你成為一個更加可愛的女孩。員工當然也可以炒老板的魷魚,問題是不能糊裏糊塗地炒魷魚。否則最終會在生活中炒了自己的魷魚。變得智慧的女孩,你說呢?”

我們在輕鬆的笑聲中結束了會話。

SOHO一族,讓你心空的陰雲隨風飄散

我今年剛好30歲,是一個在家裏上班的職業女性。在家裏上班,這不是笑話,就是可以把工作搬到家裏來。事情是這樣的:我就職的那個單位人很多,一個辦公室十幾個人,而且多是女性。平日裏的熱鬧已經讓人難耐,又加上女人在一起會多出許多是非,我總是感覺那麼多人在暗地裏鉤心鬥角,人際關係很是麻煩。我早聽說已經有人在家裏上班了,說感覺很好。我心中的向往是很強烈的。正好單位有一個可以在家裏獨立工作的機會,我便申請被批準,成了一個在家裏上班的人。最初,我感覺清清靜靜,省去了許多煩惱。在房間工作起來,一個人的世界簡直好極了!

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那種美好的感覺不再,一種焦慮不安悄悄爬上心頭,漸漸地蔓延成一塊陰雲,變成了一種心靈的壓力。一個人的世界,空間本來很大,卻讓我感覺心靈受到了擠壓,一種不舒暢的感覺揮之不去。我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不知道哪裏出了問題?

一個周六的晚上,一位女士撥通了我的心理谘詢專線後,把她心中的故事娓娓道來,留給我的是一個待解的困惑。

隨著時代的發展,隨著一些部門和單位新的工作製度的推行,逐漸地越來越多的人不再走出家門去上班,而是坐在家中來辦公了,SOHO族也有隊伍壯大的趨勢。這位女士的心靈困惑在一定意義上也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這樣說,加入SOHO族,你的心空並非隻有陽光燦爛,間或也會飄來陰雲。

“這是為什麼呢?”女士非常關注地問。

“SOHO族心空的陰雲,常常是人際交往需要的滿足受阻所至。”我說。

社會心理學研究認為,人際交往起碼有這樣三點功能:一是信息傳遞功能。通過交往,人際之間交流信息、知識、經驗、思想和感情。二是心理保健功能。人際交往是重要的心理需要,隻有通過人際交往才能在心理上獲得安全、合群和歸屬需要的滿足,是維護心理健康的最基本的條件。三是社會化的功能。人的社會化是指人從小接受社會經驗和道德規範,逐漸養成與社會相符又具有自身特色的行為、習慣、人格,以適應社會,成為社會合格成員的過程,也就是學會做人的過程。這一過程並不隨著人的長大而結束。成人之後的社會化過程,這叫做再社會化。人的整個社會化過程離開人際交往就成了無源之水。

如此說來,人際交往是人所特有的一種精神需要,而且是一種最重要的最基本的精神需要,是人的其它所有精神需要能否獲得滿足的心理前提。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除了睡眠之外,其餘時間的70%要用在各種直接間接的人際交往上。任何人際交往需要的不滿足,都會使人深感痛苦。這正是感到孤獨寂寞的人竭力找人談心、傾訴衷腸的原因。我的心理谘詢中大量個案一再證實著這一點。可以這樣說,離開必須的人際交往,就沒有人的身心健康的正常生活。

不錯,人際交往有不同的方式,一個人坐在家中一樣要和別人有所交往,比如閱讀,寫作,上網,等等。但是,這樣的人際交往並不能很好地滿足人的需要。心理學的研究發現,就時間而言人際交往的9%以書麵寫作方式進行,16%以閱讀方式進行,其餘75%則分別以口頭說話或聽話的方式進行。這種時間比例雖然會因人因情境而異,不是絕對的,卻也告訴我們,人際交往的最基本形式是麵對麵的口頭語言的交流,這是其它交往方式所不能替代的。

社會心理學研究指出,因人際關係基本反應傾向不同,表現為不同的人際反應特質。人際反應特質在如下三種基本欲求方麵,都有強弱的類型差別。一是包容欲求方麵。包容欲求強的人希望與別人增進交往,建立和維持和諧的關係,其人際反應特質表現為溝通、相容、參與、隨同等;包容欲求弱的人與此相反,人際反應特質則為排斥、對立、疏遠、回避、孤立等。二是控製欲求方麵。控製欲求強的人希望通過權力或權威,與他人建立維持良好的關係,其人際反應特質表現為使用權力、權威、威信,以便影響、支配、控製、領導他人;控製欲求弱的人與此相反,人際反應特質則是反抗權威或追隨他人、受人支配等。三是情感欲求方麵。情感欲求強的人希望在情感方麵與他人建立並維持良好的關係,其人際反應特質表現為同情、熱愛、熱情、親密等;情感欲求弱的人與此相反,人際反應特質則為疏遠、冷淡、厭惡等。

正是不同人際反應特質,構成了人們對人際交往需要的強度差別。

“現在我們可以解讀你的困惑了。”至此我分析說:“你的人際反應特質至少在包容欲求方麵和情感欲求方麵是屬於弱型的,就是說你的人際交往需要不是很強。正因此你加入SOHO一族。然而,即使你人際交往需要不強的人,在家中上班仍然強烈地感受到了人際交往需要的滿足明顯受阻,讓心空蒙上陰雲。足見人際交往需要對人的心靈世界多麼重要。”

女士表示理解,隨後問道:“那麼,SOHO一族怎樣讓心空的陰雲飄散呢?”

關於SOHO一族現象,心理谘詢師的忠告是:

其一,就社會說不宜盲目發展SOHO一族。人有多重的人際交往需要。家庭生活中的人際交往和社會生活中的人際交往各有不同的心理學意義,滿足的是不同的心理需要。從某種角度說,人之所以走出家門上班不僅僅是掙錢的需要,更是心靈的需要,是心理健康的需要。家庭的功能不能滿足人的全部的心理需要。單獨的工作和生活空間,使個體與社會的人際心理支持係統疏離。這種社會人際心理支持係統的缺失,對個體消極情緒的改善和心理危機的幹預將十分不利。

其二,就個人說不宜盲目加入SOHO一族。首先要考慮工作的性質。比如從事原本就很封閉的工作的人就不宜進SOHO一族,而作家雖人在家裏也心遊天下,與很多的人都有交往。還要考慮個人的特征。比如人際交往需要較強的人不宜趕時髦悶在家中辦公,而有人就比較耐得住寂寞;再如就人際反應特質說包容欲求或情感欲求弱的人做了SOHO一族,也會加重孤僻冷漠的病態人格。這位女士就是陷入這樣的痛苦,雖然渴望交往,卻因加重了孤僻人格而難於與人交往。再有,如果為了逃避外麵的人際交往而把自己關進家門,對任何人來說都是有害無益的。

其三,走進SOHO一族要注意適當的調節。比如,可以采取在家中辦公和到單位辦公交替的方式;再如,長期在家中辦公的人,要有自己的一個人際圈,要有自己工餘的人際交往活動。因為在一人世界裏,人的心靈沒法長大,長大的心靈也會退化萎縮。所以,誰都不能真的長期生活在一個人的世界中。

交流至此,女士領悟說:“我懂了,我會注意適當調節,讓心中的陰雲隨風飄散的。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