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解析靈魂迷惑:病態心理(2 / 3)

我丈夫在本地做行政領導工作,孩子們都上班了,工作也不錯。他們都說在家裏養病吧。就這樣我不去上班了,在家裏養病。直到現在我幾乎總是跑醫院了,本地,外地,還去過北京。藥也吃了不少。可是病還是沒有治好。特別是那次一個專家門診的大夫說了一句“好可惜呀!這個年齡得了這個病……”為了這句話,我非常苦惱,腦子裏總是想著他這句話,越想越覺得自己的病沒有希望了……

說到這兒,女士痛苦地問:“難道這病就沒有辦法了?”

時常有一些求詢的朋友告訴我,他們去看了醫生,醫生不作任何交流就開藥,結果越吃藥越難受,還有些相關人員對求詢者隨便說這樣那樣不符合心理谘詢工作要求的話。求詢者跟我訴苦說,從心理門診或精神科回來心病不但沒趣,還會添點心病。這說明我們的心理谘詢心理醫療從業人員的業務素質還參差不齊。這位女士的故事又一次看出這樣的問題。這不能不說是她的心病沒有很好地解決的原因之一。

現在究竟怎樣看這位女士的心病?可以肯定地說,她不是強迫症,也不是焦慮症,她根本就不是什麼神經症,充其量就是有些抑鬱狀態或焦慮狀態,就是說她根本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毛病。如果說有病,真是名副其實的“心”病了——是自己心裏想出來的病。女士50左右歲的年齡,正處於更年期。女性更年期的表現比較明顯,會出現一些身心方麵的異常反應。這位女士主訴的心裏煩亂,心慌急躁,心情抑鬱,頭暈失眠等便是這方麵的反應。這原本不是什麼特別的毛病。這些本來都是正常的,有些人較為平靜地就度過了這一特殊的年齡段,有人則由此會陷入深深地心理低穀,總認為自己得了難以治愈的毛病。這與個人的生活經曆和人格特征有關。這位女士的母親生病,自己走錯路,特別是夫妻性生活的出血,都是精神因素,是誘因,使自己注意到了更年期的身心變化,並有了較深的體驗。而她的疑病觀念,使她把把自己推向扮演病人的角色。一旦把自己當成病人,往往好像心病真的纏身了。而她由此不再上班,跑醫院,吃藥,這樣的行為模式又強化了自己的病人角色。惡性循環使“心病”好像越來越重了。

即使是神經症症狀,也是自己給自己整出來的毛病。按森田的看法,神經症症狀純屬主觀問題,而非客觀產物。它是由患者的疑病素質所引發的精神活動過程中的精神交互作用所致。換句話說,疑病素質是神經衰弱、強迫觀念、焦慮發作、各種恐怖症等神經症發病的基礎。具有疑病素質的人常把一般人在某些場合可能產生的感覺,如過度用腦時的頭昏,緊張時的心慌等,誤認為是“病”而緊張恐懼。注意力越集中在這些“症狀”上,感覺越敏銳,“症狀”也就越嚴重,形成惡性循環,森田稱之為精神交互作用。在其影響下,患者陷入內心衝突狀態,形成神經衰弱和發作神經症。

當我們交流了這個意思後,女士有所領悟:“我這是自己給自己找病了?”

“很高興您能有這樣的領悟。”

“那我該怎麼辦呢?”

事情常常這樣,弄清了緣由,問題也就基本解決了。我給女士的建議是:第一,別再扮演病人的角色。接受自己的心理狀態,把它看成是自然而正常的,自己對自己說,我不是病人,這些體驗都很正常。第二,別再依賴藥物。心理狀態的調節以及一些神經症的治療,在必要的情況下不是完全不能用藥。但那隻是一種輔助性的治療措施。心病還需心藥醫。事實一再證明,隨便用藥往往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加重了心病。第三,趕快走出家門去真正地幹一份工作。整天一個人在家中,這本身就是不利於調節心態的生活環境,即使是一點問題沒有的人,在這樣的環境中也會呆出病來。

“您說的太好了,我已經感到在家裏很難受了,正準備要去做點事情。”

“好,行動起來,這樣能更好更快地擺脫病人的角色,能讓自己的心病不治自愈,能讓自己的生活再次充滿生機和美麗。成熟的女士,其實本來就該生活在美麗之中啊!”

話筒裏傳來女士的輕鬆開心的笑聲:“謝謝馬老師,我不再扮演病人,我要去重新尋找自己美麗的生活!”

多疑的女士,給自己編織痛苦

又到了周六晚上,7點剛過,我的心理谘詢專線就傳來一位女士的聲音:“我以前向您做過谘詢,這次是想請您幫個另外的忙。”

“說說看,我能不能幫上手。”我們開始了對話。

女士說,在一家報上經常看到我的專欄文章,一定和這家報紙的編輯張老師很熟。她說她和這位編輯張老師有點誤會,問我知道不?說請我有機會一定幫忙向張老師解釋解釋,消除誤會……

我實在摸不著頭腦,隻好打斷她的話問道:“你和張老師有過什麼誤會,具體講講好嗎?”

女士告訴我說:“我是個獨身女人。還是好幾年前,張老師寫過一篇文章《女人你是什麼》,我看裏麵說到了我的事。我不同意文章的說法,就給張老師寫過一封信。我感覺張老師這些年總是有點嫉恨我,總是和我過不去。”

“你怎麼知道張老師和你過不去,有什麼根據嗎?”我實在很糊塗。

她說:“我那封信裏有些話說得過火,說得不妥當。可是,我沒有什麼惡意,隻是說話不當。張老師怎麼總是和我過不去?而且,還把我的事情,我們家的事情向外傳播,弄得電台、電視台都知道了我們家的事情。”

這下事兒可鬧大了!竟有這樣嚴重?

“你根據什麼知道電台、電視台都知道了你們家的事?”我問。

“電視裏播放的電視劇,裏麵的內容我越看越是我們家的事,裏麵的人物也和我家的人名差不多。”她說,“我越看越覺得是在說我們家的事……我當時那封信裏的話有些是說得過頭,可是,我真的沒有什麼別的意思。怎麼至今還和我過不去呢?就我和孩子生活,我很害怕……”

“你根據什麼說電視劇裏麵的故事是你們家的事?”

“我隻是看著有點像,就越看越像……您和張老師說說可以嗎?和張老師解釋解釋,就說我當時寫信真的沒有什麼惡意,就說……”

聽到這裏總算明白了她的心理障礙是什麼。我問:“你一再說張老師對你有誤會,和你過不去,究竟你有什麼根據?我很想聽聽到底有什麼根據。你剛才講的所有內容我看都不能證明是張老師對你有誤會。仔細想想你到底能說出什麼根據嗎?如果說不出可信的根據,那麼,你就是自己……”

“是我自己多疑了?”她接過我的話說。

“好,你說的對。你終於認識到了這一點。”我說,“你的問題的關鍵的確是兩個字——多疑。一來你自己找不出根據。二來我可以告訴你,我和張老師的確是很相互了解的朋友,張老師是一位心地非常善良的人,不可能和一位讀者有什麼過不去。再說,作為報紙編輯,每天都麵對大量的讀者來信和作者的來稿,實在沒有那麼多精力來過多關注那麼多讀者的每一封普通來信。由此說,你的確是多疑了。多疑心理是完全由主觀猜測而產生的虛幻的心態,其特點就是在無中生有中自圓其說,把根本不存在的東西說的和真的一樣,使自己在其中越陷越深。由於多疑,你慣性地把一些根本與自己沒有事實聯係的事,總是‘對號入座’。於是,你就為自己的‘對號入座’找出了一些所謂的‘理由’。一旦找到了所謂的理由,就更以為自己的猜疑是真的。於是,自己把自己推進了一個由猜疑編織的痛苦的深淵。”

女士表示有所領悟:“沒那麼回事就好了,我就不害怕了。謝謝您。”

後來的一個方便的時候,我和報社的張老師提起這件事,張老師果真一片惘然,根本就記不起有過這麼一封讀者來信了。事實進一步證明那位女士的故事實屬多疑心理編織而成。

那位女士為什麼憑空生出這麼一個多疑的故事?雖然她沒有更多地談到自己的生活經曆,據心理學的研究也可以判斷與她的經曆和性格有關。她的離異的生活可能給她帶來孤獨感和不安全感。這樣的心態,容易使人缺乏自信。而自信不足往往誘發多疑心理。就是說,對別人的多疑,其實是對自己沒有信心。

所以,多疑的女性應從改變自己的生活和性格入手,包括正確處理自己的家庭、婚姻、工作,創造一切可能的機會努力培養自信心,相信自己對生活的選擇。當然,增進人際交往,進行有效的人際溝通,對於培養自信心也是必不可少的。

別人拿怪異的眼神看我

“我有一塊很重很重的心病——見人不敢說話,這毛病讓我活得很壓抑,很痛苦。可是我不知道誰能救我,我沒有訴說的對象,今天終於找到了您……”一個20多歲的女孩走進心理谘詢室,伴隨著一陣陣長籲短歎,滿腹愁苦地開始了她的訴說,我從小學到初中生活的都很快樂。我爸爸是個工人,特別不愛說,不愛交往,沒有朋友,家裏全是媽媽。媽媽對我們要求很嚴,總是教育我們要努力,要做好,要不別人就不喜歡你,就瞧不起你。所以,我們都對自己要求很嚴,而且和爸爸一樣不愛交往。升入初中的時候我轉到了農場的一所小學。那裏的同學覺得我是城裏來的女孩,我的學習又很好,同學們就都圍著我轉,老師也對我很好,特別賞識我。不知不覺中我感覺成了大家的中心,眾星捧月一般。我每天生活的挺開心,那是我記憶中的快樂時光。

很快初中生活就要結束了,臨畢業的半年前因為戶口問題我又要回到城裏的學校來讀書。我還是以在農場學校的心情,等著大家對我眾星捧月,把我當成大家的中心。可是我錯了。城裏的孩子不像農場的孩子那麼熱情,這裏的學生學習好的也多,一下子讓我找不到感覺了。再有,我的身體有一種怪味,就是腋臭,現在治好了,其實當時也不重。但是我總感覺別人肯定很快聞到怪味。因此,我感覺同學們都疏遠我,肯定拿怪異的眼神看我,把我當成怪物。我就獨來獨往,就形成了一個毛病,見人不敢說話,我感覺大家肯定看我像個怪物似的。

“此後我就一直生活在這樣的痛苦中。現在與人交往,除非別人先和我敞開心扉,不然我根本不能主動和別人交流,我沒有那個能力,我也不敢。我總是感覺別人以一種怪異的眼神在看我,一定拿我當成一個怪物。這樣讓我失去了很多很多。現在,我隻能做自己並不滿意的服裝裁剪檢驗工作。我對什麼都沒有信心,工作起來即使自己可以做得更好,可是卻怕別人注意我,所以隻要做得正常做得一般就過去了,不敢做得最好。我一直不敢交男友,一想到和異性交往,自己就想,他們肯定很討厭我,一定會拿那種怪異的眼神看我。我很難受,我總想克服,可卻越來越重了。我真的很難受,很自卑,我還有救嗎……”

女孩抽泣得說不下去了。她稍事平靜後我堅信不移地說:“肯定有救!”

女孩感到有了希望,很快平靜下來。我分析說:“因為你這是自己嚇唬自己,你的痛苦都是自己親手編織的。你說的別人拿怪異的眼光看你,拿你當怪物,都是你的自作多情,是你自己想出來的,這在心理學上叫做投射作用。所謂投射作用就是憑主想法推及外界事實,把自己心理上的一些東西投射到了別人身上。你來到陌生的學校找不到眾星捧月的感覺,加上身體的異味,就對自己不滿意,討厭自己。這種想法情不自禁地就投射到了別人身上,認定別人肯定不滿意自己,不喜歡自己,討厭自己,一定拿怪異的眼神看自己,一定看自己像個怪物。於是,你就不會臉上掛著自然的微笑和別人交往了,說不定臉上真的就很怪很怪。人際關係心理學告訴我們,人際交往中有很強的互動性。互動的結果呢?大家也許真的感覺你有點怪,不敢或不願和你交往了。這似乎給你提供了證據:大家拿怪異的眼神看我,大家拿我當怪物。這樣就形成了惡性循環。這和照鏡子的道理一樣,鏡子裏的那個人對你皺起眉頭,眼神怪異,一定是你自己先這樣的。不信,你還可以做個實驗:麵對一個嬰兒,他如果見你就哭,一定是你臉上沒有微笑。”

“哦,是,是這樣。”女孩有所領悟。

“那麼,你為什麼不滿意自己呢?”我繼續分析,“是你的人格特征所至。由於家庭教育等影響,讓你形成明顯的完美主義人格,自我期望太高,自尊心太重。你轉回城裏學校期望眾星捧月,你對自己的腋臭的過度敏感表明這一點。你說工作做得一般,你說很自卑,從反麵也證明了這一點。因為自卑的背後是過度的自尊,感覺自己工作一般的背後是自我期望過高,感覺自己形象不好的背後就是完美主義。這樣的人往往伴隨著內向敏感的性格,對生活事件感受太強烈。於是形成了你現在的心病,把自己封閉起來,不敢和人說話,不能自然交往了。”我頓了頓說,“談到這裏,馬老師想你該知道怎麼辦了……”

“不要對自己要求太高了。”女孩的確悟性較高。

“對,不要對自己要求太高了,對自己來點平常心。”我肯定說,“其實想一想就不難明白,來到一個陌生的學校,即使你仍然優秀,也不可能大家立刻就對你眾星捧月;麵對工作,即使你有信心,也未必一切都是你做得最好;麵對別人,即使你敢於說話,也未必屬你最會交際……一旦對自己有了平常心,你就會滿意自己,就會喜歡自己,臉上的微笑就抹也抹不去。如此,別人怎麼會不喜歡你,怎麼會不願意和你交往?你會裁剪,而且負責質量檢驗,說不定有很多人羨慕你崇拜你呢!”

“您說的對!”女孩終於笑聲傳來,“還有別的辦法來克服我的毛病嗎?”

“對自己有一顆平常心最根本的辦法。”我再次強調,“如果說還有別的辦法,就是對你的所謂症狀,千萬不要刻意采取什麼辦法來克服,不刻意地去對抗它。好比一個跳動的皮球,讓它靜下來的最好的辦法就是不去管它。人的心理活動常常也是這樣,你越是刻意控製壓抑,它就越來和你對抗,頑強表現自己。所以,第二個重要的辦法就是,一切順其自然。”

“順其自然!”女孩感到既新奇又欣喜地大聲地重複著。

“對,帶著你全部的所謂症狀,該幹什麼幹什麼,心病就會不治而愈。不過關鍵的還是第一條,對自己要有平常心。”最後我說,“許多心理問題的解決難以5分鍾見效,但你的心病很快就會消散。因為你是個有領悟能力和自救信念的女孩。”

女孩又輕鬆地笑了,原來她笑起來是那樣地朗潤。願笑聲永遠伴隨她的生活。

姑娘心病:沒完沒了的洗滌太痛苦

“您就是馬老師?我有心理障礙,我快受不了!可找到您了,您救救我吧!”周六的晚上,一個女孩撥通了我的心理谘詢專線,聲音低低地怯怯地緊張不安中帶著幾分哭聲地開始了與我的通話。

“馬老師願意當你的好聽眾,說說看你遇到了什麼麻煩,別急,慢慢說。”我努力使她的心情平靜下來。

“我今年23歲,是一名幼兒教師。”她開始講述自己的故事:

前不久,清明節我帶孩子們去掃墓,剛巧碰上送葬的隊伍。孩子們去撿拾了扔撒的“紙錢”。當時我沒怎麼樣。後來的一天,我忽然想:孩子們撿了“紙錢”,回來用手拿缸子去喝水,那缸子,那水,會不會把髒東西傳染給我。我越想越怕,一個多月來我不敢和孩子們接觸。我沒完沒了地洗手,洗臉,洗澡,洗衣,洗被子。我洗手洗臉都是衝洗,讓水衝過就流走,怕濺到我身上又會傳上髒東西。洗過的水濺到哪裏就要再洗一遍。就這樣,總是沒完沒了地洗,一天要換幾套衣服,10天就洗了三次被子……我真的不想這樣,可是這回怎麼也克製不了自己,我痛苦極了。我覺得沒有幹淨的地方,隻有我的床是幹淨的地方了。我就想幹脆不起床了,不離開自己的那張床了。這樣生活太痛苦了,我感覺我要得精神病了。馬老師,我該怎麼辦……

她的低低地怯怯地話音被哽咽抽泣淹沒了,我也沉重地無言,電話裏隻有她低低地哭泣聲……

等她逐漸平靜下來,我嚐試著說:“你現在心情好多了,是嗎?你感到馬老師可以做你的好聽眾嗎?你的故事沒有講給別人聽嗎?”

“家裏人都不理解我,瞧不起我,說我罵我,我更不敢和外麵的人講。您是第一個聽我故事的人,真謝謝您,這麼晚了還打攪您。您說我這是怎麼回事?我會不會成為精神病?我該怎麼辦?您是好人,您一定救救我!”她聲音還是那麼低低地怯怯地。

根據她的症狀可以確診為強迫性神經症。強迫性神經症是指以強迫症狀為中心的一種神經症,簡稱強迫症。所謂強迫症狀是指患者主觀上感到有某種不能克製的觀念、情緒、意向和行為的存在,似乎誰在強迫自己這樣做。雖然患者認識到這些觀念、意向或行為是毫無意義的,但又難以自我控製,從而導致嚴重的內心衝突並伴有強烈的焦慮和恐懼。這個女孩的強迫症狀主要是強迫性洗滌行為,與之相伴隨的是強烈的不潔恐懼、疾病恐懼以及對自己症狀的恐懼。

我簡要通俗地談了上麵的意思後,特別強調說:“你不會成為精神病,強迫症與精神病是兩碼事。”

強迫症不會突然降臨。她的強迫症的病因在哪裏呢?我請她回憶一下童年的生活和家庭的情況。

沉靜了片刻後她說:在小學二年級時,一個同學得了肝炎。聽說會傳染,我怕傳染,隻要看到那個同學用過的東西,我就擔心被傳染,回家就反複地洗手。家人就說我罵我臭毛病。我就克製。慢慢地就好了。後來看到書上有描寫疾病的內容,就怕落到自己的身上。有時想到一些疾病一類不好的念頭,我也會想到會不會落到自己身上,就洗手洗臉洗澡,就想啊想的。我就克製自己,心裏默念說:不會的,不會的。後來就自言自語說出來:不會的,不會的。我用了很大的努力才慢慢地消除了。

我上班要遠遠地路過一個火葬廠。不記得從哪一天開始的,我一經過那裏,看到開著的窗子,也擔心什麼髒東西傳到我身上。回家就洗澡洗衣。經過很大的努力,現在慢慢淡化了。

“再後來我用水洗臉時,一碰到水,就想那些髒東西隨著水而落到自己的身上。我就努力克製:不會的,不會的……就是在這痛苦的煎熬中我漸漸地長大了,可我至今沒有告別那種痛苦。”

她停了一會兒繼續回憶說:“我的父母對我教育非常嚴格,特別是父親更嚴厲。一次考試得了80多分,父親不知道這80多分在班上已經是第二名了,非常不滿意,把我罵哭了。我覺得一直是在父親的支配下生活的。就是中考報誌願我本來想報高中,也是父親一定讓我報了幼師。以至我今天對自己的工作一點也不滿意,很痛苦。還有,自己搞了一個男朋友,可家裏不同意,說是家庭條件不好,工作不好。我們隻好偷偷地談。”

“你覺得自己是怎樣一個人呢?”我問道。

“我感覺自己做事認真仔細,性格膽小謹慎,對什麼事都放不開,做事之前總是喜歡把事情想的周全又周全。”

果然和我的推測差不多,從通話中已經讓人感受到了這一點。

至此,她的強迫症的病因十分清楚了。父母過分的嚴格苛求是家庭教育因素,由此造成過分拘謹凡事放不開是個人性格因素,而童年時擔心受到同學的肝炎傳染是一個直接的誘因。此後,由於家人的責罵以及自己一味地克製,無形中從反麵強化了症狀和對症狀的恐懼。雖然有時淡化了,隻是潛伏下來。後來的擇業特別是愛情受到家庭的幹預而形成了一種深層的心理衝突。最近的不敢和孩子們接觸,反複洗滌的強迫症狀,便是這種深層的內心衝突的外在表現。但這是通過潛意識作用曲折的表現出來的。於是,主體直接體驗到的隻是對強迫症狀的恐懼,而沒有體驗到擇業和愛情上的挫折。

第一步需要引導她正視自己深層的內心衝突。在我作出分析後,她表示領悟。於是,就職業和戀愛問題我們進行了較多的交流。

淡化對強迫症狀的恐懼是有利於減輕症狀的。我建議說:從現在起你一反過去和症狀對抗的克製策略,采取“由它去”的策略,不再跟自己鬥爭,不再和自己較勁,全當洗手洗衣的是別人,不去刻意進行控製,先給它一個充分的自由。因為心結的解開也需要先放鬆一把。

“我明白了您的意思。”她思索片刻說。

我繼續建議:最重要的是重塑自己的性格,由“放不開”,變為“放得開”,就是說什麼事別再苛求自己,放棄完美主義。性格的重塑是你從根本上告別痛苦的心理前提。當然這需要一個過程。你從今天開始有意地重塑性格,你的痛苦也就從今天開始減輕。你有信心嗎?

她想了想說:“有信心!”

我終於聽到了她一句大聲說出來的話——她心中的天空開始陰轉晴。我趁勢問道:“你聽過小孩子哭鬧時成人嚇唬他們的話嗎——你再哭鬧,牆角裏就會跑出一個大黑熊把你吃了!你說,這樣的話能嚇唬住成人嗎?”

她笑了:“成人再怕這樣的話不就是小孩子了?”

“為什麼成人不怕呢?”

“因為這不符合成人的經驗和邏輯,成人知道屋子的牆角不會跑出大黑熊。”

“說的好!”我有意地充分肯定說,“那麼,你怕髒怕傳染的恐懼心理和排除恐懼的強迫行為是成人的邏輯,還是小孩子的心理?”

她沉思片刻說:“這樣說也是小孩子的心理了?”

“你開始的怕傳染還是可以理解的。”我說,“但是,後來看到什麼都怕傳到你身上過度的恐懼的心理和用反複洗滌來消除恐懼的行為,都是幼年兒童心理的表現,是幼稚性的。你需要學習用成人的態度對待自己的恐懼心理和強迫行為。你的那些荒唐的念頭和行為就會逐漸消失了。”

她表示要好好想一想這個問題,努力消除幼稚性的心理和行為。

“好,你可以嚐試一個作業。”我說,“在一個小本子上把每一頁折成兩攔,左麵先把自己腦子裏出現的荒唐念頭比如不敢和幼兒接觸的念頭寫在上麵,然後你去找例證來試圖證明荒唐念頭的合理性。當你發現找不到例證後,你就會有新的想法產生,那麼就在本子上右麵一欄記下這些新的想法。如此,那些荒唐的念頭就逐漸不攻自破了,你也就逐漸走出幼稚性心理的誤區。”

聽她重述了對這些方法要領的理解後,我說:“好,你的領悟能力的確很好。那麼我們可以說再見了?”

可是,電話裏卻是沉默。

“怎麼,不願意說再見,是嗎?”

她輕鬆而又歡快地笑了:“我隻想聽您說話……”

產生對心理谘詢師的依戀感,這是心理谘詢中常常遇到的情況。可是這不利於治療。於是我說:“你說說看,要告別痛苦,最終靠我還是靠你?”

她沉思片刻:“靠我自己。”

“好,有你這樣的領悟能力,再加上自信,肯定會早日告別痛苦,早日迎來心中的陽光。”

終於聽到了她的有了幾分自信的“謝謝您,再見!”

告別口吃,年輕小夥子挺直了腰

走進了心理谘詢室的是一個年輕小夥兒。一見麵,我就發覺他口吃,因為他還沒出聲,口唇眉眼就先出現不少多餘的動作,而且縮肩弓背,不敢挺直年輕的身軀。在他艱難的敘述中,我知道他叫建成,今年剛好20歲,正要走進大學的校門,的確是趁著暑假為口吃前來求詢的。

口吃,是一種多發生在男性身上的心病。說它是心病,是因為口吃極少發音器官的器質性原因,多是由於模仿、緊張、個性等心理原因逐漸強化而成的。一旦形成口吃,不僅會給人帶來語言上的障礙,還會使人產生心理上的自卑感。口吃造成的自卑就是這樣扭曲著一個年輕人的形象和心靈,往往給人的生活蒙上一層陰影。思緒至此,我盡力營造著輕鬆的氛圍。“先請坐,我們一起來想辦法,不用急。走進心理谘詢室,你一定是把心理谘詢師當成最可靠的朋友,是不是?一點也不用緊張,坐下來慢慢聊,好嗎?”

建成臉上有了笑容,顯得輕鬆多了,語言表達也開始有點流利了。

“你看,你現在講話比剛才好多啦!”我及時肯定。

“剛……剛才,太緊張了……第一次……第一次到您這來……又不知道……心理谘詢……怎麼回事……現在,輕鬆多了。”他和我已經能較為正常地對話了。

“正是這樣啊,”我接過話題,“麵對權威或有求於人時,由於身心緊張,人往往容易口吃或口吃較重。而在平時談笑或跟小孩兒說話時,由於身心較放鬆,就不容易口吃或口吃較輕。所以,在臨場談話前,應鬆弛一下四肢及麵部的肌肉,意念下沉,做做深呼吸。一句話,努力使身心放鬆,這是能流利講話的心理基礎。你剛才已經有了切身體驗,是不是覺得身心放鬆好得多?這就是克服口吃的第一個方法——臨場放鬆法。你有意識地在生活中進行一下放鬆訓練好不好?”

見他心情確實放鬆了,我讓他隨我說一些平常的交際用語,他重複我的每一句話,基本能夠正常表達。說來說去,我們會意地笑了。

“好,心情放鬆了,就是好!”他臉上的愁容開始消散。

我們第一次谘詢會話就到此結束了。臨別,我給了他一個任務:“你留意觀察一下,看你周圍是不是也有不少口吃的人。過幾天,我們再聊。”

幾天後,建成找到我,一見麵就說:“馬老師,真是怪事,平時不留意,這幾天留意觀察了一下,發現口吃的人,還真不少呢!我爸爸說話著急的時候原來也口吃。”言語間沒有絲毫的幸災樂禍,隻是對自己的發現感到驚奇。

“好!你看,剛才的講話你一點也沒口吃。”我有意識地渲染一種好氣氛。

經我一提,他也明顯地意識到了這一點。驚喜之餘又生出疑惑,喃喃地說:“奇怪——”

“一點也不奇怪,”我說,“剛才你是急切想告訴我自己的‘重大發現’,沒有意識到‘自我’,就是說,達到了一種‘忘我’的境界。越是意識到自我的存在,越是感到‘我在講話’,越是在意他人的態度,就越容易口吃。相反,越是‘忘我’,就越不容易口吃。是不是這樣?”

他笑著點了點頭。

我接著說:“所以,你應該主動地創造一種‘忘我’的講話情境,把‘我在講話’‘我講得如何’的意識盡量淡化以至消除。有時候,幹脆學習扮演某一角色說話,先單獨練習,再到陌生場合,以進入角色的狀態與人對話。再逐漸‘遷移’到生活中來,你也就習慣了淡化‘自我’或忘記‘自我’的談話方式了,這可以叫做淡忘自我法。”

“淡忘自我法,有道理。”他默念著,心懷幾分欣喜。轉而又對自己“口吃的人還真不少”的發現表示懷疑。

我分析說:“一點也不用懷疑,你的觀察很正確。許多人都可能在一定情境下或多或少或輕或重地發生口吃,青少年更是如此。因為青少年時期,正是自我意識最強的時期,特別在意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你觀察的結果正反映了這一點。這正好給你一個啟示:許多人都有過口吃,說明口吃不是什麼大問題,不必顧慮重重。顧慮一消除,沉重的心理負擔也就拋到了九霄雲外,語言表達就會好得多。再退一步說,就是口吃較重的人,也該消除對後果的顧慮,這樣想:比不能談話的人不知要好多少倍呢!對後果的顧慮減輕了,心理障礙也就減少了,講話自然也就流暢起來了。對了,這正是克服口吃的一個方法——消除顧慮法。”

至此,我已向他介紹了幾種必要的心理療法。我建議他先練習一段時間。因為,口吃基本是心理問題,一般心理問題解決了,口吃的問題也就解決了。隻要增強自信,通過心理調節,口吃一般都能治好。

過了一段時間,建成來找我說:“馬老師,您幫了我的大忙,好多了,好多了,不太口吃了。隻是,有時候著急了,特別是開頭,還口吃,這該怎麼辦?”

“聽你剛才較從容的談話,基本沒有了口吃,該為你祝賀。”我高興地說,“至於你現在的問題,我再介紹相互聯係的三個語言訓練的方法:一個是舒緩平穩法,一個是節奏發音法,一個是首字突破法。為什麼口吃的人在唱歌、低吟、朗誦時幾乎不發生口吃呢?就因為唱歌、低吟、朗誦時有節奏,而且節奏緩慢。所以,應練習用細、慢、輕、柔的語調談話,努力避免急、快、猛、重的談話。同時,還可以悄悄地打拍子。這種慢節奏的練習,特別要用在第一句特別是第一個字上,或用在一個節奏單位的第一個字上。因此,開始說話時,更應有意識地提醒自己‘慢,輕,再慢,再輕’。這樣,氣流輕緩,發音器官也就不容易出現阻礙。第一字及第一句的語調平緩了,就突破了第一關,會有利於整個講話的效果。以上三個方法結合訓練,也就解決了你剛才的難題。怎麼樣,試試看?”

建成很有興致,於是我們用一節兒歌當場進行了實際的訓練。訓練方式如下:

村裏/有條/大鐵牛,不會/吃草/愛喝油。

尾巴/拖著/大梳子,梳得/田裏/光溜溜。

村裏/有條/大鐵牛,太陽/落山/還在吼。

問它/耕地/累不累,光是/呼隆/不開口。

用上麵的兒歌練習時,所謂舒緩平穩法,就是把每個字都用舒緩的語氣以拖音的方式來發音;所謂節奏發音法,就是凡是有“/”的地方都停頓一下;所謂首字突破法,就是把帶點的字都如同“耳語”似的,輕輕地說出來。

隨著我們的練習,建成輕鬆地笑了起來,發音越來越流利。我建議他自己回去可以隨便找一段詩歌來這樣練習發音。

隨後,我告訴他在需要的時候還可以試試下麵一些輔助性的發音方法:

(1)深深吸氣。如果發現自己要口吃時,就停下來有意識地深深地吸一口氣,再說話。(2)動作配合。用一些與言詞有關的動作來配合稅活。比如別人問你考分是多少,這時你就可以一麵緩慢地伸出兩個指頭比成“八”,一麵說:“80分”。(3)含糊其辭。我們平常說活不是每個字都發得清清楚楚,很多字是含含糊糊地一帶而過。如我們說“中國人”三個字時,仔細聽聽,隻有“中”字還清楚,其他二字都很含糊。尤其是“國”字發音更是一帶而過。有些口吃患者一遇上難發的字,總想發音清楚,就容易在這個字上卡住。這時,最好的辦法就是含糊其辭,一帶而過。(4)換字迂回。遇上上難發音現象時,可以采取迂回戰術。就是在前麵加上一兩個無意義的字,或換個同義詞代替一下。暫時策略地迂回一下,不要不講策略地硬拚,這樣是有好處的。(5)麵帶微笑。保持一種微笑從容的風度,也能起積極作用。這樣能調整一下心情,也有助於一些方法的運用。(6)動作矯正。通過矯正伴隨動作來矯正口吃。比如,有頸部偏斜伴隨動作的口吃患者,最初因為說話困難,想用足氣力說出話來,因而促使頸部的偏斜,多次重複以後,養成習慣,後來說話稍微用力,頸部就要發生偏斜。針對這一現象患者在進行語言訓練時,就應特別注意自己的頸部,不讓它偏斜。經過多次的矯正訓練,這種伴隨動作就會和口吃的吃音,同時獲得矯正。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