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曆經磨難的近代海運業(2 / 3)

招商局開張後,招收中國商賈巨富入股,但收效不大,絕大多數不願參加。一些買辦商人在外國洋行的煽惑下,表現得十分冷淡,甚至阻撓人股。盡管如此,他們還是硬著頭皮,從國外購買了清號、“利運”號和“福星”號,進行了上海至汕頭、上海至天津貨運貿易和米運輸。僅1873年1——5月,這4艘輪船就把江蘇、浙江調撥往北方的米,全部運往天津。如此突出的運量對於木帆船來說,是難以想象的。這一下當初抱殘守缺的木帆船堅持者也不得不承認,木帆船難以與輪船抗衡。

招商局作為新生事物,創辦初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並遭到西方商行的忌恨和破壞。資金不足,利息負擔過重是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其中原因是多方麵的,但決策者外行,購買輪船時上當受騙卻是主要的。原來招商局總辦朱其昂在向外國人購買輪船時,由於經驗不足被對方誆騙。如購買的第一艘輪船“伊頓”號,直到事後好長時間才發現,多付給對方2萬兩白銀;購買第二艘“永清”號也碰上受騙多付銀兩情況。加上其它方麵的虧空損失,先後搭進白銀42萬兩。麵漕運糧食雖然有盈無虧,但存在這麼巨大的虧空,隻能是入不敷出,難以為繼。

改組後的招商局對各項規章製度做了明文規定,采取股份,設立了董事、廣辟航線,很快招商局的虧損現象出現了轉機;1877年,又收購了美國商人的旗昌輪船公司全部的江海輪船、碼頭、倉庫。不久,就發展成為擁有33艘輪船的大公司,其輪船總噸位一舉超過英國的怡和、太古輪船公司,躍居全國第一。從1873至1884年的11年間,招商局與怡和、太古進行劇烈的壓價競爭,即使如此仍逐年有巨額利潤獲得。1878年利潤增至44萬餘兩。

在這期伺,招商局商船隊的規模也十分可觀,它無疑對中國近代航運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長期以來,清朝政府一直把運特權讓給招商局,運價比外國輪船髙出約一倍左右。這項穩定的收人來源,給招商局帶來可觀的經濟收人。從1873年至1884年,招商局運漕的運費淨收入總數達260方兩,若以各年平均計算,漕運收入約古招商局總收人的1896,其中1874年漕運收人達155萬兩,約占全年總收人的三分之一。運漕專利權成為招商局同外國航業抗衡與競爭的有力武器,可以說沒有這種變相補貼的運漕收人,招商局非虧本不可。

從80年代中期開始,招商局逐漸把發展輪船活動的重點轉為向長江內河腹地延伸。與此同時,招商局還積極開辟遠洋航線。1873年8月初,“伊頓”號輪船首次駛抵日本神戶、長崎,揭開了招商局開辟國外航線的序幕。

除了日本航線外招商局還經常派船開航到華僑聚居比較多的越南、呂宋、新加坡、印度等地。

招商局史上最值得慶賀的恐怕要數遠洋航線的開辟。1879年,招商局“和眾”號輪船首次航行萬餘裏,抵達植香山。檀香山當地的華僑見到來自祖國大陸的輪船激動得熱淚盈眶、爭相傳告。翌年,“和眾”號輪船再度遠涉重洋,駛往美國另一處華僑集聚的地方~1日金山。駐地一位老華僑激動地對“和眾”號輪船船員說:“過去隻看見外國船舶南來北往,今天第一次見到來畝大洋彼岸故鄉的船隻,實在令人太激動了!”這年10月,招商局又派“美富”號輪船輾轉航行,運載96萬多磅茶葉前往英國倫敦。從而再次證明,中國人有能力獨立駕駛船舶遠涉重洋。

一次次遠航佳績對西方殖民主義者來說如同針芒在背,忌恨萬分。他們開始不擇手段進行阻撓和破壞,製訂了一些無理的規定,對中國的遠洋輪船征收重稅,甚至蠻橫地宣布,不許僑居舊金山的中國人搭乘招商局的輪船回國,如果違反,便不準再來該港市。對於此無理的行徑,當地僑民自然萬分憤慨,立即聯名上書表示抗議。

對中國招商局開辟遠洋航線,西方殖民者不僅公開刁難抵製,更暗中采取惡毒手段。1881年3月19日,招商局“和眾”號正在福建海域的洋麵上款款而行,突然英國戰艦“臘混”號違犯了駕駛規定,向“和眾”高速撞來,“和眾”號因毫無準備,來不及躲避被嚴重撞壞,海水嘩嘩朝船內直湧。不久,該船就葬身魚腹。“和眾”號輪船的沉沒標誌著招商局的遠洋運輸走下坡路。在各國殖民者互相勾結,排擠打擊下,到1882年,招商局的國外航線隻剩下越南一處,其它各線已蕩然無存。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法國兵艦在中國沿海橫衝直撞,肆意騷擾,越南航線也被迫中斷,至此招商局包括南洋航線在內的所有外洋航線全部被切斷,中國的外洋航運事業再次遭受重大挫折。

二、招商局與外商航業的競爭

“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啃泥巴。”這是形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外國資本家與官僚資本家以及官僚資本家之間爾虡我詐、互相傾軋的真實寫照。航運業在當時又何嚐不是如此。

招商局開創起步之初就麵臨艱難險惡的麵境,幾乎是在各大輪船公司的夾縫中求取生存的。招商局一成立,英、美兩國航運業立刻感到在長江和南北洋航線的壟斷地位受到動搖和挑戰。美國的旗昌公司和英國的太古公司暫時停止了暗中爭鬥,決定團結一致,共同對付和打擊招商局。采用的主要手段就是壓—運價格。

美國旗昌公司首先發難,率先降低上海至漢口、九江,上海至鎮江的貨運價格。降低的價格常常隻是原先運價的一半,有時甚至還要低;上海至煙台的運價先從7兩跌至3兩,後又減為1兩。以致後來,每逢招商局當天有輪船載貨或客運,旗昌、太古、怡和這幾家外輪便行動,將行駛這一航線的外輪減價一半。招商局在外商如此重大的打擊和壓抑下,出現了嚴重的虧蝕,幸虧有漕運專利得以彌補,才使財政赤字沒出現過大虧空。這個時期,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已得到相當的發展,他們紛紛解囊相助,終於使瀕臨破產的招商局得以維持。抗住了外商聯合擠垮我國第一個輪船運輸企業的浪頭。

害人者,終究要害己!外商聯合擠跨或削弱招商局的陰謀沒有得逞,反麵使自身蒙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營業額居第一位的旗昌輪船公司,從1873年起航運收人大減,1874年更是直線下降。1874年的淨收入從1871年最髙年分的94萬兩跌到188萬兩,股票市值從最高時;每股(麵值100兩)188兩降到80兩。以後逐年,旗昌盈利都隻在20萬兩以下,已難以支付股息,中外股東已忍無可忍,矛盾日益加深。1876年初,美國旗昌輪船公司已經認識到,如果再曠日持久地競爭下去,不但難於擠垮招商局,甚至有可能被擁有新型鐵製輪船的英國太古公司吞並。這時美國南北戰爭已經結束,國內經濟出現全麵複蘇,吸引商人投資。旗昌的主要股東開始將資金轉移到美國本土去,急欲把輪船公司拋售出去。招商局會辦審時度勢,分析了中國各輪船公司的情況及趨勢後提議:購並旗昌。一則可以減少競爭對手,增強本國的航運實力;同時可以順應本國航運業的發展。經過多方努力奔走,籌措資金,終於把位居第一位的美國旗昌公司購買兼並過來。這一下子,招商局船隊便從原來的16艘增至33艘,它的船數和總噸位數超過了英國的怡和、太古兩個輪船公司。尤其是運費收入相應增加,由原來每年約70萬兩驟增至200多萬兩。而且船舶數量增多後自辦保險這樣每年的巨額保險費不致歸於洋行,既為自己開辟了財源,也挽回了國家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