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工業心理學
一、工業心理學的概念
工業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也是心理學的應用領域之一,它主要研究工作中人的行為規律及其心理學基礎。
二、工業心理學的發展史
(一)西方工業心理學的發展
工業心理學的發展主要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飛機和潛艇的出現以及軍隊裝備的機械化,促進了工業心理學的發展,許多國家都利用工業心理學為戰爭服務。美國參戰,動員了200萬人,為甄別兵種進行了大規模的智力測驗。還用心理測驗選拔陸軍人員,按其成績分配適當崗位,提高了訓練效果。英國為解決工人因加班加點趕製戰爭物質而出現的疲勞問題,成立了疲勞研究部。1922年,該部改屬國家醫學委員會,沿至今日。英國也在倫敦成立了工業心理研究所,為企業及各種谘詢工作服務。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有上百家工廠企業成立了工業心理學研究機構。政府部門、電報電話局等也紛紛成立了專門的研究單位。西歐和東歐其他一些國家也都先後開辟了許多有關應用心理學的領域。日本在私人企業和政府機構中也開展了工業心理學的研究。如1921年成立了私人的工業效率研究所;東京帝國大學附屬的應用心理研究室也為海、陸軍的人員選拔和其他應用課題進行了工作。
20年代中期,梅奧(E。Mayo)等心理學家在美國西方電氣公司所做的“霍桑試驗”,開始了心理學對企業人際關係的研究。
專欄:霍桑實驗
霍桑實驗是心理學史上最出名的事件之一。這一係列在美國芝加哥西部電器公司所屬的霍桑工廠進行的心理學研究是由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梅奧主持的。
霍桑工廠是一個製造電話交換機的工廠,具有較完善的娛樂設施、醫療製度和養老金製度,但工人們仍憤憤不平,生產成績很不理想。為找出原因,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組織研究小組開展了實驗研究。
霍桑實驗共分四階段:
第一階段,照明實驗。
當時關於生產效率的理論占統治地位的是勞動醫學的觀點,認為影響工人生產效率的是疲勞和單調感等,於是當時的實驗假設便是“提高照明度有助於減少疲勞,使生產效率提高”。可是經過兩年多實驗發現,照明度的改變對生產效率並無影響。具體結果是:當實驗組照明度增大時,實驗組和控製組都增產;當實驗組照明度減弱時,兩組依然都增產,甚至實驗組的照明度減至0.06燭光時,其產量亦無明顯下降;直至照明減至如月光一般、實在看不清時,產量才急劇下降。研究人員麵對此結果感到茫然,失去了信心。從1927年起,以梅奧教授為首的一批哈佛大學心理學工作者將實驗工作接管下來,繼續進行。
第二階段,福利實驗。
實驗目的總的來說是查明福利待遇的變換與生產效率的關係。但經過兩年多的實驗發現,不管福利待遇如何改變(包括工資支付辦法的改變、優惠措施的增減、休息時間的增減等),都不影響產量的持續上升,甚至工人自己對生產效率提高的原因也說不清楚。
後經進一步的分析發現,導致生產效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如下:1.參加實驗的光榮感。實驗開始時,6名參加實驗的女工曾被召進部長辦公室談話,她們認為這是莫大的榮譽。這說明被重視的自豪感對人的積極性有明顯的促進作用。2.成員間良好的相互關係。
第三階段,訪談實驗。
研究者在工廠中開始了訪談計劃。此計劃的最初想法是要工人就管理當局的規劃和政策、工頭的態度和工作條件等問題做出回答,但這種規定好的訪談計劃在進行過程中卻大大出乎意料,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工人想就工作提綱以外的事情進行交談,工人認為重要的事情並不是公司或調查者認為意義重大的那些事。訪談者了解到這一點,及時把訪談計劃改為事先不規定內容,每次訪談的平均時間從30分鍾延長到1小時~1.5個小時,多聽少說,詳細記錄工人的不滿和意見。訪談計劃持續了2年多。在此期間,工人的產量大幅度提高。
工人們長期以來對工廠的各項管理製度和方法存在許多不滿,無處發泄,訪談計劃的實行恰恰為他們提供了發泄機會。發泄過後心情舒暢,士氣提高,使產量得到提高。
第四階段,群體實驗。
梅奧等人在這個試驗中選擇14名男工人在單獨的房間裏從事繞線、焊接和檢驗工作,對這個班組實行特殊的計件工資製度。實驗者原來設想,實行這套獎勵辦法會使工人更加努力工作,以便得到更多的報酬。但觀察的結果發現,產量隻保持在中等水平上,每個工人的日產量平均都差不多,而且工人並不如實地報告產量。深入的調查發現,這個班組為了維護他們群體的利益,自發地形成了一些規範。他們約定,誰也不能幹的太多,突出自己;誰也不能幹的太少,影響全組的產量。並且約法三章,不準向管理當局告密。如有人違反這些規定,輕則挖苦謾罵,重則拳打腳踢。進一步調查發現,工人們之所以維持中等水平的產量,是擔心產量提高,管理當局會改變現行獎勵製度,或裁減人員,使部分工人失業,或者會使幹得慢的夥伴受到懲罰。這一試驗表明,為了維護班組內部的團結,可以放棄物質利益的引誘。實驗者由此提出“非正式群體”的概念,認為在正式的組織中存在著自發形成的非正式群體,這種群體有自己特殊的行為規範,對人的行為起著調節和控製作用。同時,加強了內部的協作關係。
霍桑實驗說明:
1.生產條件的變化固然影響著勞動者的生產熱情,但生產條件與生產效率之間並不存在著直接的因果關係。
2.生產條件並非是增加生產的第一要素。
3.改善勞動者的士氣(態度)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使人們心情快樂地工作並對自己的工作感到滿足,這才是增加生產、提高效率的決定性因素。
第二次世界大戰進一步推動了它的發展。不但在人員選拔訓練上有所提高,而且注意到機器、武器的設計要適合人的特點,要使人容易感知、理解、判斷和操作,其後形成了“工程心理學”。戰後,美國總結了大戰期間的工作經驗,並在軍工、民用工業中廣泛加以推廣,人的因素成了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
(二)中國工業心理學的發展
中國在工業心理學方麵的研究開展較晚。在20世紀30年代以前,張耀翔曾作過關於商店招牌的調查。1935年,中央研究院和清華大學心理學係著手從事工業心理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陳立、周先庚等曾在機車廠進行勞動環境、庫存管理以及疲勞的實驗研究,對紡織業的室溫、照明和擇工測驗等實際問題也進行了研究。這些工作因日本侵華戰爭而中斷。
新中國成立後,工業心理學研究有了較快的發展。20世紀50年代,陳立等進行了紡織工訓練等研究;李家治、徐聯倉等開展了事故防止、操作合理化、群眾發明創造等研究。60年代,曹日昌、荊其誠等進行了電站中央控製室設計的心理學研究;曹傳辭、朱祖祥等進行了航空工程心理學研究;李家治、徐聯倉等進行了信號的信息分析等工作。70年代,在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杭州大學等單位建立了設備較先進的工業心理學實驗室,開展了機艙照明及與顏色視覺有關的工程心理學研究,並結合標準化工作建立了多項人類工效學標準。80年代,管理心理學得到發展,徐聯倉、盧盛忠等結合工業企業管理開展了領導行為評價、工作激勵等方麵的工作;朱祖祥、王重鳴等進行了有關屏幕顯示與人機界麵有關的工程心理學研究。
三、研究的主要內容
過去許多工業心理學家都是從實驗心理學研究轉向工業心理學的。從經典的心理物理法、反應時、學習心理到當代的認知心理學、信號覺察論等,都對工業心理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許多心理學學派都對工業心理學的理論做出過貢獻。格式塔心理學的整體觀強調的知覺的形與基,在工業心理學的數符辨認、圖形識別及服裝設計中都是必須考慮的條件。其頓悟學說以及勒溫的行為依賴於人和環境的相互作用的理論,更為管理心理學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隨著技術水平的提高,對操作的研究也在變化。早期如泰勒的工作時間研究、吉爾布雷思夫婦的動作分析以及後來關於傳送帶生產的操作研究等都是工業心理學中的經典性工作。隨著新技術的發展,有關人如何適應新的生產方式的研究將越來越受到重視。例如,從機械工業過渡到自動化生產後,人遠離被操縱的對象,監控成為人的主要操作方式。今後這方麵的問題將變得更為重要,並成為綜合性的研究課題。它包括新型儀表的設計、人員的特殊訓練和選拔以及工作製度安排等。
現代心理學的目的觀,已從機械論解放出來。它注重於行為的目的性和計劃性。程序理論對工業心理學的作業理論也起著深遠的啟迪作用。從馮特的普通心理學派生出了差異心理學,高爾頓又最先用正態分布來描述個體差異。為深究差異的原因,高爾頓研究了父母對子女的遺傳,提出了回歸的概念。從相關到因素分析以及方差和協方差的實驗設計,都成了工業心理學必不可少的研究工具。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發展起來的新興理論如信息論、係統論、控製論等,也影響著工業心理學的發展方向。
現在,工業心理學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麵:
1.工作環境的研究
工作環境是否適合於保證人的安全、健康和舒適,並保證生產的高效率,是工業心理學關注的中心問題之一。這方麵的研究,就是工作生活質量的內容,它越來越受到人們普遍的關心。因為隨著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們不僅要求工作環境能適合生理上的需要,而且日益重視工作者心理上的需要。例如,重視工作內容的豐富化和擴大化,減少簡單、重複的勞動,提高工作本身對人的意義,增加工作者的滿意度等。
2.組織關係
現代管理者應該善於為組織確定目標,協調組織內部的關係(如增強歸屬感、凝聚力),改善組織外部的聯係(如加強溝通與協調),並注重采用組織開發的技術,使一個企業、一個單位具有組織自我完善的能力。但是,這些工作難以由組織本身來進行,社會化的谘詢機構將越來越多地參與改進組織管理的工作。也就是說,組織係統將逐漸從封閉走向開放,這將成為工業心理學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向。美國已將傳統的工業心理學稱為工業組織心理學。
3.生產過程自動化
生產過程的自動化將改變人在生產中發揮作用的方式,但並不能排除人對生產的參與,而且隨著生產技術工藝的改進,人的作用將變得更為突出,對人的素質要求也將更高。工業心理學今後在提高人的成就水平,改善培訓方法,對人進行科學的評價和選拔任用,以及職業的設計和人事安排等方麵,都將發揮更大的作用。工業心理學也將為科學地製定有關人事管理的製度提供依據。
4.消費需求
不斷提高的個人和社會消費需要是生產發展的內在要素。研究消費者的購買意願和需求對於發展生產有重要意義。今後,服務行業將成為工業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工業心理學將在滿足人的興趣愛好方麵發揮更大作用。勞動將成為一種藝術,它不僅具有使用價值,而且可以滿足美的需要,人的發明創造才能普遍得到發展,人的全麵發展的理想最後會逐步得到實現。工業心理學對此必將做出貢獻。
5.人-機係統
在生產條件下,人與機器設備之間的信息傳遞和互相適應,是保證一個大係統的可靠性和高效率的前提。工程心理學在這方麵做出過不少貢獻。把認知心理學的成果及客觀分析人的心理過程的方法應用於解決自動化控製係統和大型國防工程,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前的趨勢是把人-機係統擴大為人-機-環境-社會這樣的更全麵的係統。隨著電子計算機的普及應用,人與計算機的交互作用將是今後工業心理學研究的重點。
四、工業心理學的分支領域
工業心理學發展至今,其理論和思想已日趨完善。它的目的就是為了幫助工業企業提高生產效率,完善產品質量,減少事故,並改進工業企業的生產組織領導,調動職工的生產積極性,改進生產環境,進行專業培訓和人員選拔,使企業達到生產、管理和效益均趨一流。工業心理學包括管理心理學、工程心理學、勞動心理學、人事心理學等。
(一)工程心理學
1.定義
工程心理學是以人-機-環境係統為對象,研究係統中人的行為及其與機器和環境相互作用的特點的工業心理學分支。它的目的是使工程技術設計與人的身心特點相匹配,從而提高係統效率,保障人機安全,並使人在係統中能夠有效而舒適地工作。
工程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人-機係統,使機械的設計更符合人的要求。由於計算機自動化的日益發展和深入,對感知覺和肌肉活動的要求日益減少,信息加工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人工智能的研究,已成為工程心理學當今和今後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
人-機-環境係統是多學科研究的問題。從事這方麵工作的有心理學家、生理學家、人體測量學家、醫生、工程師等。在不同的國家或來自不同學科的專家往往使用不同的名稱。中國、美國和蘇聯等的心理學界多稱“工程心理學”,美國還使用“人類工程學”、“人的因素工程學”等名稱;西歐各國則普遍稱“工效學”。來自不同學科的專家在研究內容上也各有側重:工程心理學家強調研究係統中人的行為和身心功能特點,為係統設計提供有關人的數據;而工效學家或人的因素工程學家則側重於研究把有關人的數據應用於係統設計。
2.發展簡史
使人適應機器的要求,是20世紀40年代以前人機關係研究的基本特點。工程師設計機器往往隻著眼於機械力學性能的改進,很少考慮使用者的要求;心理學家的工作也局限於為現成的機器選拔和訓練操作人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武器性能和複雜性大大提高,即使經過選拔和訓練的操作人員也很難適應,由此發生了許多機毀人亡或誤擊目標事故,這種情況直到今天,在最近發生的美英對伊拉克進行的高科技戰爭中都無法避免。這便迫使人們去重新審查裝備的設計,並促使人們認識到機器和操作者是一個整體,武器隻有與使用者的身心特點匹配時才能安全而有效地發揮作用。由這種認識出發,又提出了人-機係統的概念。這樣,人們開始了從主要研究由人適應機器轉向研究使機器適應人的階段,由此而形成了工程心理學這門學科。
40年代和50年代初期,工程心理學家主要研究指針式儀表和開關按鈕設計中的人機匹配問題,因此有人把這一時期稱為工程心理學發展中的“開關和表盤”時代。1949年出版的查普尼斯的《應用實驗心理學》是這個時期經典性的工程心理學著作。
50年代以後,由於控製論和信息論的影響,工程心理學采用信息接收、傳輸、加工、反饋、信道容量、係統控製等概念分析人和機器的相互作用過程,使人-機係統的概念得到進一步發展。同時,由於計算機的廣泛應用和生產過程自動化程度的提高,使人機結合方式和人在係統中的地位與作用發生了深刻變化。例如,在係統中人由操作者轉變為監控者,體力負荷降低,心理負荷增大;人機間的信息交換方式由機械式轉為對話式等。認知因素是現代人-機係統的核心問題,認知實驗心理學成為現代工程心理學的理論基礎。這種種變化給工程心理學提出了研究的新方向和新課題。
工程心理學研究在中國起步較晚。20世紀50年代主要開展操作合理化和技工培訓方麵的工作。60年代開始結合航天、航空、鐵路和電站建設的要求開展研究。70年代後期,工程心理學得到了較快的發展。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杭州大學等分別建立了工程心理學或工效學研究機構,杭州大學還創辦了工業心理學專業。
目前,中國有關工程心理學和工效學的組織有中國心理學會工業心理學專業委員會,中國航空學會航醫、救生、人體工程專業委員會,機械工程學會的人機工程研究會等。中國政府有關部委設有全國人類工效學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和人-機-環境係統工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等。
目前,國際上與工程心理學直接有關的組織有國際工效學聯合會和國際標準化組織第159技術委員會。
3.研究內容
工程心理學主要研究與技術設計有關的人體生理心理特點。它為人-機-環境係統的設計提供有關人的數據。例如,為了使工作空間、工作台、駕駛艙、控製器和其他各種個體用具的設計和安排適合使用者的體質特點,就必須測定人體靜態結構與動態功能尺寸和人體生物力學參數;為了設計優質的人機信息交換裝置,就必須研究人的傳信特點和能力限度,研究人的信息加工模型;為了提高係統的可靠性,就要研究人在工作超負荷或低負荷時,特別在告警應急時的反應能力和行為特點;人的能力的個別差異和影響能力水平發揮的主客觀條件等,也是工程心理學研究的重要課題。
人與機器在功能上各有長短。分析係統中各個環節的要求和作用,確定最適合於由人或由機器做的工作,是人-機係統設計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一般說,強度大、速度快、精度高、單調的、操作條件惡劣的工作應安排機器去做;擬定方案、編製程序、應付不測、故障維修等工作適合由人去做。隨著計算機和自動控製技術的發展,人機功能分配也會有所變化。但是不管技術如何發展,係統不能沒有人的參與。人將始終主宰技術的發展;技術的發展又將使人的功能得到更充分的發揮。
人機界麵也叫人機接口。顯示器和控製器是人機之間的兩個界麵。機器通過顯示器將信息傳送給人,人通過控製器將決策和指令信息輸送給機器。人機信息交換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顯示器和控製器分別與人的感知器官、與運動反應器官特性的匹配程度。為使兩方麵匹配得好,就要研究顯示器和控製器的物理特性與人的感知、記憶、思維、運動反應等身心特點的關係。例如,研究視覺顯示符號的形狀、大小、顏色、亮度、空間密度、變化速度與人的視覺功能的關係;研究聲音頻率、響度、持續時間、變化速度與聽覺功能的關係;研究控製器的編碼、力距、阻力、距離、運動方向等因素對人的操作績效的影響等等。在現代複雜的人-機係統中,操作人員往往麵對著幾十甚至幾百種不同功用的顯示器和控製器,若設計或安排不當,就容易發生誤讀和誤操作而導致重大事故。
工作空間設計也是工程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內容,它主要包括工作空間的大小、顯示器和控製器的位置、工作台和座位的尺寸、工具和加工件的安排等。工作空間的設計要適應使用者的人體特征,以保證工作人員能夠采取正確的作業姿勢,達到減輕疲勞、提高工效的目的。
照明、噪聲、溫度、振動、濕度、氣壓、加速度等物理環境因素都會對人的工作績效和身心產生影響。處於高空、地下、水下等特殊環境中的人,有可能經受超重、失重、高溫、低溫、高壓、低壓、缺氧等異常因素的衝擊,因此,研究特殊環境條件對人的行為的影響,對設計空間艙和地下、水下工作的人-機係統有重要意義。當然,選拔或培訓具有怎樣心理素質的人以適應這些特殊環境,也是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