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網絡與網絡文化的發展(2)(1 / 3)

一、網絡文化的內涵

網絡文化從無到有前後不過短短的幾十年,因此,對網絡文化的理解也很難給出“種屬概念”的確切的定義。鑒於文化本身的特性,我們在認識網絡文化的時候,不妨也來看一看人們對它的一些感性認識,以便對網絡文化有一個大致的了解。關於網絡文化的內涵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網絡技術學說:網絡是一種技術,隻不過它對人類生活的影響較之傳統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更深遠、更廣泛。但很難說因此已形成了所謂的網絡文化,最多隻能說傳播文化的媒介變了。原先的紙質媒介(書)被電子讀物所取代,電子貨幣取代了傳統的紙幣、硬幣,電波信號被數字信號所替換……可書還是書,錢還是錢,信息還是信息,如果真的要區分網絡文化與非網絡文化,隻要看是否有網絡這一媒介的介入即可。從文化本身的人文性來看,網絡與非網絡並無實質性的區別。

產業革命學說:網絡是一種產業,類似農業革命、工業革命,網絡文化的範疇也與農業文化、工業文化同屬一個層次,是一種全方位的、廣義的,涉及經濟、政治、人文的時代精神,一種形而上學的東西。隨著網絡革命的深入和普及,網絡文化成為社會主流文化的趨勢不可阻擋。

網絡亞文化學說:網絡文化是存在於上網人群和從事網絡工作者中間的一種生活形態,它指的是由於網絡的日漸普及,導致這些人群生活方式、行為準則的改變。由於網絡出現的時間很短,影響人口的數量還不夠多,因而網絡文化隻是一種亞文化。但即便是一種亞文化,仍必須引起人類足夠的重視,因為它畢竟改變了相當一部分人的生活、行為、思想和感情。

青年文化學說:新的青年文化正在興起,它不僅僅涉及音樂、MTV及電影等流行文化,更為廣泛地說,它是一種全新的文化教育,包括社會上普遍流傳的共同的行為、習慣、態度、信念、價值、藝術、知識及社會形式等。這種新文化植根於身為青年和有史以來最大多數世代的經驗。更重要的是,它是由網絡世代使用互動式數字媒體而產生的文化。新世代在網絡空間的經驗將體現在未來他們所創造的文化中,且在可預見的未來,資訊世代將成為工作領域及社會的領導人。

可以看出,把網絡文化僅僅視為一種新的文化傳播方式是不合適的,也是不全麵的。網絡文化以其鮮明的特點區別於傳統文化。據此,我們可以嚐試對網絡文化與非網絡文化的界限加以劃分。由於任何一種文化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因而這一界限本身是模糊的,是相互滲透的,我們此舉的目的隻想對網絡文化本身有一個更為感性和理性的認識。

二、網絡文化的共性特征

文化是有類別的。如果我們將各種不同時代、不同類別的文化加以集中比較,則能夠發現:不同文化之間存在著某些相同和相通,被我們稱為共性的東西;與此同時,任何一種文化又都具有其鮮明的特性,並以此為人類所識別和區分。當然,網絡文化也不例外。作為一種共性的文化,網絡文化具有以下特性。

(一)象征性

一切文化必須反映一定的對象,並賦予其意義。比如,原始社會的石斧能象征一定的文化(石器文化),那是因為石斧是一種石頭製成的工具或武器,在當時,它可以用來打獵或抵禦外來的入侵者等。在其成為曆史之後,現代人通過對石斧的功能、製作技術和質料等的了解,就能大致了解當時社會的科學技術水平、生產力水平等。石斧本身並不是文化,而是象征了這一時期的文化。網絡時代的象征就是網絡。網絡本身是一種技術,是一種傳送數碼信號的媒介,是一個龐大的比特空間,其本身並不是文化。談到網絡,就讓人聯想到“高速、自由、交互、虛擬”的網絡生活,亦即網絡所涵蓋出來的實物模式才是一種文化。

(二)複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