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語言的發展造就了文化。記錄用的符號為對話及曆史的符號化帶來了新的形式,字母的發明更導致了以後許多文化上的突破,包括後裔觀念的強化、科學的興起及將商業行為延伸到家園以外的地區等。哲學家柏拉圖曾指出,觀念及觀點的記載就是哲學的開端,因為此類記載不僅有賴於辯論,還需要嚴格檢驗各種觀念,以求得真理。波斯曼則認為:“寫作凍結了演說,如此一來,反而造就了以後的語法學者、邏輯學者、修辭學者、曆史學家及科學家,他們必須在眾人之前掌握語言,才能看到語言代表何種意義,哪裏有錯誤及什麼居於領導地位。”
然而,波斯曼沒有預期到,以文字作為主要溝通工具的數字媒體會興起。人們顯然正回到寫作式的語言溝通方式。我們正經曆著一個巨大且令人驚歎的變化,由電視主導的世界跨入互動式數字媒體的領域,此領域顯然與廣播媒體不同,但如同早年的印刷媒體一樣,整個溝通過程都會以文字書寫的方式被記錄下來。數字媒體最特殊之處在於,它是一種“多對多”的溝通方式(與印刷媒體及電視的“一對多”不同),數字式的傳播也兼具同步(聊天功能)及非同步(電子郵件、電子布告欄等)兩種特性,且早已超越人類眼耳所能觸及的範圍,涉及所有的感官。網絡新生代用指尖掌握全球最新的資訊,他們根據閱讀寫作與思考批判能力來選擇正確的圖示並按下鼠標,從若幹個項目的菜單中選擇正確的連線,這不僅是重複點、按等簡單動作,而且是從點選到閱讀、思考,然後再作出按鍵動作。值得注意的是,即使這個環境納入了某種媒體,也不會改變其以文字書寫作為主要言論形式的重要性,文字所提供的好處很多,在不久的將來,這些還會繼續發生。
由於高度個人化及互動式的文字溝通缺乏麵對麵的溝通或電話式語調等線索,因此網絡新生代在缺乏麵部表情、身體語言、語調、衣著,周圍實際的環境及其他有關情境資訊的條件下,其創造必然受到鍵盤的限製。有鑒於此,他們開始運用各種新的字母組合,縮寫、簡寫及造新字等方式,在溝通時加入情境資訊、微妙敏感的線索及情緒特征,創造出傳情達意的新式文字。
一些特殊的說法,諸如“MM”(或“美眉”)、“Y2K”、“東東”、“B2B”等具有代表性的“詞語”(暫且認為它們是詞語),這樣的語彙讓人感到新奇,而且它們還在被不斷地創新。網絡文字的一大特點就是創新,隻要有人定義,被接受,按照“摩爾定律”,它就會在網絡中以驚人的速度傳播。在網絡上,“存在就是合理”有了最好的例證。要跟上網絡語言發展的步伐,最好的方法是經常光顧聊天室。
二、網絡文學
網絡文學到底是什麼?它與傳統文學在哪一點上分道揚鑣?它有沒有自己獨特的美學規定呢?對於這些問題,存在很多不同的看法。
在中文網絡世界,所謂古人經典與今人信手之作之間,留有相當大的空白。本來,我們的作家們應該開拓一塊充滿現代感的中間地帶。但遺憾的是,他們往往以知識產權保護為由,將一些刊載他們作品的網站訴諸法庭,這中間當然有各種主客觀緣由,但無形中也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網絡文學在初創時期的發展。另一方麵,網絡文學因其自由和新穎,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注意力。自由、寬容、理解、共享才是網絡文學得以存在的土壤和內在的精神。
(一)網絡文學的特點
網絡文學的主要特點是自由靈動和生動幽默。寫作技巧的自由表現為多媒體藝術展示,也表現在網絡文化所特有的語句構成。當然,網絡文學的起因不僅僅是為了文學,更是為了自身體驗的表達、個體情感的宣泄,所以,網絡文學一開始就沒有禁忌,它體現了心靈的解放。網絡文學可能是最能體現一個作者內心世界的地方,在現實生活中沉默的人,在這裏卻可能暢所欲言,隨意聊出來的段子都有可能被網友到處轉貼。其實,網絡文學究竟該如何詮釋,我們沒有必要去深究,一個事物的存在一定會有其存在的道理。《第一次親密接觸》能夠感動一大批人,也許就反映出網絡文學有其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如果諸多網絡文學愛好者在開始敲擊鍵盤碼字時,就一臉深沉地說“我要開始寫作了”,那就完全違背了網絡生存的實質,即徹底告別了直接、自由、真實的話語狀態,那真是網絡文學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