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資料是每一個研究者必需的日常工作。在網際網絡中,資料的收集變得迅速而有效。人們不必花上幾日甚至數周的時間去等待書的送達,不必—櫥—櫥地去尋找教授列出的參考閱讀書目,隻需將需要的目錄輸入圖書館的信息檢索係統,甚至不需要出門就可以得到所需要的資料;不必花費昂貴的郵資把照片夾在信中寄給另一國度的好友,一封熱情洋溢的電子郵件附上一張數碼照片,就可以免去不必要的等待和是否收到的疑慮。
當係統采用即時運作,且資訊以光速移動時,勢必加快文化的新陳代謝,這一趨勢意味著會有更多事情發生在網絡新生代生活中的每一分鍾。
(七)虛擬性
虛擬現實是網絡所要追求的目標之一。早在網絡社會誕生前,“虛擬”一詞就已經被廣泛地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去了。飛行模擬早已成為飛行員的必修課;人類還未進入太空,就已經出現了模擬太空生活的宇航艙;為了滿足娛樂的需要,大量的電影也采用了虛擬的成分,“侏羅紀公園”可以讓你體驗到虛擬現實的驚人效果。網絡時代的到來使得“虛擬”一詞更為頻繁地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虛擬”與“現實”的差距已發展到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相信有一天,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產生類似“駭客帝國”的感覺。虛擬世界對人的總體影響主要是消解人的感知結構,對於文學來說,則直接表現為真實性的改變和文學概念內涵的變化。
(八)技術性
網絡文化的發展是以技術為基礎的。技術發展的速度是驚人的,人們接受信息的速度也越來越快,隨之而來的是觀念的轉變,一切都變得可能。在網絡時代,幾乎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發生的。如果說,幾年前人們還堅信有性繁殖是高等動物唯一的繁殖方式,那麼,隨著“多利羊”的出現,人們已經開始設想(計劃)要給自己複製一個身體,以備能夠有合適自己的“零件”供應。網絡文學中的技術含量也日漸提升,人文精神的委頓促使技術邏輯形態搶先在文化發展的灘頭登陸。而且,深度人文敘事模式向平麵邏輯科學類型轉換,特別容易造成紛繁的邊緣文化與交叉文化的混合生成。
由網絡文化的特性可以看出,網絡文化正日益成為一個比較獨特的文化模式。就目前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來看,網絡文化成為社會的主流文化是一種必然的趨勢。網絡文化是信息時代(網絡時代)的必然產物,如同進入封建社會、工業時代一樣,是隨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而產生的一種符合曆史發展規律的社會現象。信息時代(網絡時代)已經到來,新的文化也隨之產生。網絡文化與非網絡文化是漸近的、發展的關係,高科技和傳統文化孕育了網絡文化。
(第四節 )網絡語言與網絡文學
在網絡社會,衡量一個國家現代性的標誌早已超出了網絡本身,甚至也不能單純以網民的數量作簡單評估,而是要求我們的網絡新生代發出自己有分量的聲音,要求我們以一種前傾的姿態詮釋再造民族文明的決心。作為人民的文學,在網絡大潮下,必須意識到自己新的使命和責任。
如今,網絡已全麵深入社會生活,這必然要求網絡文學重新審視自己,確立新的使命感,步入更加自覺、自信和自主的發展階段,成為時代新文化的先聲。通過觀察網絡文學,可以初步把握網絡時代“新青年”的心性結構、價值取向和文化氣質,甚至可以感受到網絡“新人”們的脈動和呼吸。
一、網絡語言
尼爾·波斯曼在其名著《娛樂我們自己至死》中,曾毫不客氣地指責由穀登堡印刷的文字溝通到電視視覺想像及口語媒介的轉變。他更哀悼“印刷時代”的衰落與被“電視時代”的取代,兩者已“成為20世紀最顯著的美國文化事實”。他認為,這種變遷將極大地改變公眾言論的內容及意義。他說:“印刷媒體影響力減弱後,政治、宗教、教育界及其他所有構成公共事務的內容也將隨之改變,且被重塑為最適合電視的模式。”波斯曼認為,這個觀點與加拿大社會學者麥克盧漢的名言“媒體即是信息”是一致的,也就是說,了解文化教育的一個最佳途徑,就是檢驗其對話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