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際交往的錯位
學生時代正是心理趨於成熟的時期,此階段,他們特別需要別人的理解,願意向別人傾訴自己的思想,以便通過別人的理解與安慰而對壓抑的情緒進行調節,使心理壓力得以緩和。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直接交流減少,人際關係淡化,引起學生與社會分離,逃避現實世界,隻滿足精神需求,在真實的交往中感到緊張、不適應,產生孤僻的情感反映。久而久之,會走入“現代與孤獨”,造成現實人際交往的矛盾與錯位。麵對網絡給學生心理帶來的這些不良影響,我們需要采取一係列科學有效的應對策略,充分發揮網絡的積極功能,努力克服在學生上網交流的過程中給他們帶來的消極影響。首先,教育學生要全麵地認識和理智地對待網絡的作用。在紛繁複雜的信息網絡世界裏,學生網民要學會篩選有用的信息,讓網絡為我所用。另外,要用理智的眼光正視網絡的負麵作用,提高自身抵製汙染的能力。自覺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在時間上自己限製自己,不沉溺於脫離現實的虛擬世界,使自己不僅是計算機網絡的使用者,更是計算機網絡的建設者和真正的主人。其次,加強學生的人際交往教育,建立良好的人際交往氛圍。這要求學校要經常組織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讓同學們在參與的過程中,培養積極的人際交往心理,教育他們在交往中學會信任、尊重、寬容、以誠相待,使他們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係。第三,要有意識地磨煉學生的意誌,提高他們的自我調適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教育工作者要積極引導學生深入社會實踐,從中接受鍛煉,磨煉意誌,教育學生正確麵對挫折,敢於正視現實並與其保持正常的接觸。對周圍事物保持清醒客觀的認識,正確對待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困難、矛盾,從而提高他們耐挫折的能力。
(第三節 )學生網絡黑客心理分析
“14歲的黑客會不會把我的公司放在膝蓋上?”這是IBM著名的平麵廣告中一名老主管問的話。在1983年由馬修·柏德利主演的電影《戰爭遊戲》中,講的就是一名年輕的黑客差一點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故事。
如果網際網絡是野蠻的美國西部,那麼黑客就是牛仔。他們在玩家神話中被描述成擁有科技本領的“男人中的男人”,他們可以是捍衛存取資料的自由權的英雄,或者是為自身利益抄襲他人作品的惡棍。黑客對普通人而言,充滿了神秘感,在人們眼裏,網絡上的黑客就是神秘的化身,在網上來無影去無蹤,自己在網上千萬要小心不能得罪了黑客,要不以後上網就不安寧了。有很多公司、機構和個人在將自己的作品貼上網時,他們的網頁就已被黑客侵入。廣告商在檢視自己的網頁時,隻見他們原來的東西被置換成打油詩文,而不是他們原本要銷售的產品。其他機構則發現原本他們存放資訊的地方,變成了其他信息或宣言。
黑客源於動詞HACK,《牛津詞典》把HACK解釋為“亂砍、劈、砍”,意味著“劈出、開辟”。很自然地,這個詞被進一步引申為“幹了一件絕活”,因此,這種人有能力對計算機係統安全構成威脅。HACK在俚語中是“惡作劇”之意,尤指手法巧妙、技術高明的惡作劇。另一種說法是,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實驗室裏,一群才華橫溢的學生結成不同的課題小組,其中有的以編寫簡潔、完善的程序為己任,以尋找計算機係統漏洞為樂趣。他們本身並不對別人的計算機做手腳,隻是提醒程序編製者注意及改正。另一部分黑客闖入別人計算機後,或是修改別人文件,或是竊取文件。近來有些人使用“網上惡棍”來稱呼他們,以示與“無害”的“黑客”的區別。因此,有關人士把“黑客”分為兩大部分:即網絡安全(管理)人員和網絡入侵者(大多數人還是將“黑客”取貶義與“網上惡棍”等同起來)。中文意義上的“黑客”在大眾的眼裏已等同於“入侵者”型。但“入侵者”型的黑客隻不過是他們當中的那些在道德感上偏離了理智航線之徒。考察黑客的心理和行為可以發現,黑客行為的產生有其一定的社會心理背景和個體心理原因,這實質上反映了黑客較典型的心理特征,其主要有如下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