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學生戒除網癮的學校對策(6)(3 / 3)

人類進入了信息社會,教育將不再隻是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而是讓學生學會一種獲取知識的方法,讓學生受益終身。當前國際互聯網技術日趨成熟,Internet逐漸與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變得密不可分,計算機作為人們獲取信息的基本工具,學會使用計算機進行信息獲取、分析與加工將是信息社會所需人才的最重要的知識結構與能力素質。這些學生在健康的校園網絡文化中成長,他們將是德智體全麵發展的、具有高度創新能力和很強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獲取能力、分析能力與加工能力)的新型人才;他們具有更多的發散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具有自我獲取知識與更新知識的能力,而不是隻知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隻會記憶與背誦前人經驗、不善於創新也不敢於創新的知識型人才。

信息社會需要教師有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的觀念,在網絡文化氛圍中,教師們要有一種不學習會隨時被淘汰的危機感。同時,國際互聯網絡已成為人類知識的寶庫,教師必須掌握到網上獲取所需要的信息和資料的方法。需要盡快培養出一批開放的教師研究群體,他們既精通學科教學又能熟練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與資源進行教育改革。

一、網絡社會中的師生素質培養及溝通

(一)素質的概念

近些年來,從教育界到社會各界,從國外到國內,包括各種文化層麵的人,都在談論人的素質,隨之而產生的素質教育也成為一個熱點問題。那麼,什麼是素質呢?即“身體的構造、形態、感覺器官和神經係統的特點,尤其是大腦的結構與機能的特點。素質雖然是與生俱來的,具有極大的穩定性,但在後天的環境下,在實踐活動中,素質的某些特點也會發生緩慢的變化。”

從這個概念中我們可以知道,素質是指以個人的先天稟賦為基礎,在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同時形成並發展起來的相對穩固的內在的人的整體質量水平。它既指可以開發的人的身心潛能,又指社會發展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在人的身心結構中的內化和積累。

先天的自然素質不僅是人的整體素質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同樣也是人的整體素質賴以生存的基礎。一方麵它規定了個體素質發展的最大可能性,即“自然限度”;另一方麵,它同樣也是整個人類進化、社會文化進步的產物。由於人總是生活於一定的社會背景之中,環境和教育的影響及人類自身的實踐,無不具有時代的特征。不同時代總是對人的素質提出不同的要求,人的素質總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曆史發展的局限。

在這裏,我們有必要再討論一下教育中的“素質”的概念。

在我們看來素質首先構成了教育的基礎條件,它是使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的一個重要前提。離開了人的素質這一發展的基礎,根本談不上教育。同時素質又是基礎教育的目的,基礎教育正是應該努力發展和提高人的素質。

其次素質既是同一的,又是具有差異的。每個人都具有某些共同的、基本的素質,包括生理和心理及人格的,這也是為什麼不同的學生能坐在同一個教室,接受同一個老師教育的基本原因。但另一方麵,每個人的素質又有差異,而且每個人自身不同方麵的素質也不同,由此構成了對教育的不同要求和發展的不同取向。孔子說“因材施教”,就是這個道理。

此外,我們的教育工作者還要認識到,素質是人們自身中具有穩定性和潛在性的因素,但它並非一成不變或不可捉摸的,它是可以通過教育和環境的影響得到變化和發展,並可以通過能力與知識等表現出來的。

人的素質由許多要素構成,而且這一概念帶有很強的時代性,要從生理、心理與智力這三方麵來全麵地認識它。而人的素質的提高和發展,是多種因素綜合影響的,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它是青少年健康發展的基礎,是提高全民素質的基礎,是素質教育的關鍵階段。

由此可見,所謂素質就是指人的身心組織的特點和品質;它是人在先天稟賦的基礎上,在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所形成的比較穩固的基本條件和內在要素;它是以人適應環境和認識、改造世界的能力為主要標誌的綜合品質。

(二)素質的結構和特征

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人的素質結構是一個由自然生理素質、社會文化素質和心理素質三個亞結構複合而成的開放、有序、分層次的身心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