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時,也可以通過電子郵件的方式詢問教師,教師再通過電子郵件對學生的疑難問題給予解答。
在此過程中,學生還可在虛擬的圖書館查閱一些參考資料,就像在學校圖書館中查找資料一樣。
這種教學模式也可通過基於Internet的CAI軟件以及教師與單個學生之間的密切通信來實現。基於Internet的CAI個別輔導是使用CAI軟件來執行教師的教學任務,通過軟件的交互與學習情況記錄,形成一個體現學習者個性特色的個別學習環境。
這種模式的特點在於教學活動可以全天24小時進行,每個學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確定學習的時間、內容和進度,可隨時在網上下載學習內容或向教師請教,這種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主動性,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
3.討論型模式
在Internet上實現討論學習的方式有多種,最簡單實用的是利用現有的電子公告牌係統(BBS)以及在線聊天係統(Chat)。BBS係統很容易實現討論式學習模式。這種模式一般是由教師監控,在站點上建立相應的學科主題討論組,學生可以在自己學習的特定主題區內發言,並能針對別人的意見進行評論;在線聊天係統能夠實時顯示學生的發言,並有支持表情與動作的顯示,學生可以針對某個人的發言發表自己的評論,並做出相應的動作與表情。
討論型模式可以在語文課的教學上做個嚐試。如語文老師可將語文閱讀課搬進網絡教室,在介紹了有關的背景知識後,學生自己閱讀課文,然後,老師就該文提出兩個不相同的觀點,學生們在聊天室裏發表自己的觀點,最後由老師進行總結。
4.探究學習模式
探究學習的基本出發點是認為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學習要比教師單純教授知識要有效,思維的訓練更加深刻,學習的結果更加廣泛(不僅是知識,還包括解決問題的能力、獨立思考和認知技能等)。探究學習一般要經過如下五個基本階段:問題分析階段、信息收集階段、綜合階段、抽象提煉階段、反思階段。
不管探究學習如何實現,其支持的學習環境必須遵循如下原則:
學習是一個積極的、能動的過程,而不是僅僅告知是什麼、如何做或如何去解決問題。基於探究式學習環境中應能夠讓學生提出他們自己的學習問題,他們將獨立擁有自主知識,這要求學生進行更為深入的認知加工,教師僅僅是學習過程的幫助者、促進者,與課堂授課相比,學生要承擔更多的認知加工。在探究式學習過程中,要求學生在一個真實的環境中學習,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要求問題與學習環境能夠促進學生的知識遷移。探索問題解決的實質是現實生活問題解決的“學徒”期。
5.協作學習模式
協作學習是一種為了促進學習,由某些學生協作完成某個給定學習目標的教學方法。在協作學習過程中,個人學習的成功與他人的成功密不可分,學習者之間以融洽的關係、以相互合作的態度,共享信息和資源,共同擔負學習責任,“榮辱與共”。協作學習和個別化學習相比,有利於促進學生高級認知能力的發展,有利於學生健康情感的形成,因而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普遍關注。
協作學習的優勢在於:
在同伴間進行協作學習往往要勝過個人的努力。協作學習讓學習者從其他同學那裏得到不同的觀點和意見,特別是每個人經過思考獲得的學習心得。因此,他們共享的不僅是學習的資源、學習的過程,更有學習的智慧。
在群體中學習,通常會促使學習者產生高度的學習動機,更讓學習者對團體產生參與感、認同感與歸屬感。這些需要與同伴相互作用才能夠產生的心理需求,是傳統課堂教學與獨自的個別化學習環境中所缺乏的。
綜上所述,基於網絡的教學模式可以有很多,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還要不斷地創新。我們的目標隻有一個,那就是培養具備一定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以及信息能力的學生,使他們能夠適應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
(第四節 )重視學生與教師的培養
在校園網絡文化建設中,學生、教師是校園網絡文化的參與者、建設者;同時豐富多彩、清新健康、開放現代的開放式校園網絡文化又是培養高素質的學生與教師的催化劑。學生與教師的培養成為校園網絡文化構建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