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心靈總是有低穀的時候,因為喜怒哀樂是人之常情,關鍵是如何有效地調整和控製自己的情緒,做生命的主人,做自己心靈的主人。一個善於度過心靈低穀的人,才能贏得更幸福和成功的生活。
1 用希望來消除內心的不安
希望,是引爆生命潛能的導火索,是激發生命激情的催化劑。一個人,隻要活著,就有希望。隻要抱有希望,生命便不會枯竭。
據說在沙漠中遠行,最可怕的不是眼前的一片荒涼,而是心中沒有一壺清涼的希望。
在茫茫無垠的沙漠中,有一支探險隊在負重跋涉前進。沙漠中陽光很強烈。幹燥的風沙漫天飛舞,而口渴如焚的隊員們沒有了水。當隊員們失望地準備把生命交付給這茫茫戈壁時,探險隊的隊長從腰間拿出一隻水壺。說:“這裏還有一壺水。但穿越沙漠前,誰也不能喝。”水壺從隊員們手裏依次傳遞開來,沉沉的,一種充滿生機的幸福和喜悅在每個隊員瀕臨絕望的臉上彌漫開來。
終於,探險隊員們一步步掙脫了死亡線,頑強地穿越了茫茫沙漠。當他們相擁著為成功喜極而泣的時候,突然想到那壺給了他們精神和信念以支撐的水。
擰開壺蓋。汩汩流出的卻是滿滿一在沙。
無論生命處於何種境地,隻要心中藏著一片清涼,生命自會有一個詩意的棲息地。
人生最寶貴的財富之一便是希望,所以羅素說:“從感情上講,未來比過去更重要,甚至比現在還重要。”
古希臘之神普羅米修斯為人間盜取了天火之後,眾神之王宙斯不僅嚴懲了普羅米修斯,還決定向人類進行報複。他讓美女潘多拉帶著一個寶盒來到人間,當這個寶盒被潘多拉打開時,有數不清的禍害從裏麵飛了出來,布滿塵世,而盒蓋重新蓋起來時,裏麵就剩下一件東西,那就是“希望”。
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事情我們無法預料,每天給自己一個希望,我們就有勇氣和力量麵對生活的種種不幸。
我們不能控製機遇,卻可以掌握自己;我們無法預知未來,卻可以把握現在;我們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到底有多長,我們卻可以安排當下的生活;我們左右不了變化無常的天氣,卻可以調整自己的心情。隻要活著,就有希望,隻要每天給自己一個希望,我們的人生就一定會精彩。
心靈下午茶:[把希望高擎在手中,讓它照亮自己的生命之路。這樣,你永遠會活得生機勃勃,激昂澎湃,你的人生也會因此而豐盈富足!]
2 在失敗的河流中勇敢的泅渡
失敗就像一條河,不怕河中的滔天巨浪,不怕在渡河中淹死,才能遊到成功的彼岸。人們讚美遊到彼岸的成功英雄,卻用以忘記在失敗的大河中泅渡的必要。
盡管我們說成敗孰知誰為成功英雄,還說失敗乃成功之母,許多道理都是成敗對舉,但著眼都是成功,甚至整部“成功學”關注更多的也是成功。然而,從一種過程而言,從一種思維方式,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而言,充分地關注失敗更有意義。就英雄本色而論,許多傑出的人物,許多名垂青史的成功者,他人生的成敗,並不是得益於旗開得勝的順暢,馬到成功的得意,反而是失敗造就了他們。這就正如孟老夫子所說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扶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妨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孟子說的這一串話,重點就是:一個人要有所成,有所大成,就必須忍受失敗的折磨,在失敗中鍛煉自己,豐富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更強大,更穩健。這樣,才可以水到渠成的走向成功。像蘇秦搞六國合縱就是這樣,像韓信找出路也是這樣,像劉邦打天下,像劉備找安身立業的地方都是這樣。還有為著提煉稀有金屬鐳,居裏夫人幾乎耗盡了大半生的精力,而且這又使幾代科學家的構想成真。這樣的例子太多了。經受失敗,對成功太重要了。
心靈下午茶:[所以,說失敗是成功之母,更應該說失敗是進步的裏程碑,是勇者、強者與懦夫的天然國界。
3 用一杯茶來品嚐心靈的淡泊
中國喜歡喝茶,茶是中國的第一飲料。在明朝鄭和下西洋時就把茶葉當作禮物送給途經各國。茶葉與咖啡,是世界兩大飲料。咖啡,初時尚甜,一會兒變淡、澀,甚而苦,而且還須有牛奶與糖作伴。茶則相反,無須陪襯,先澀,繼而甘、醇。東西方文化之異同,也在此吧?
年輕人喜歡喝茶,因為茶比任何飲料都解渴。烈日當頭,口渴難耐時,端起一碗涼茶,一飲而盡,是何等的愜意,何等的痛快!老年人喜歡喝茶,因為他們能從中品出人生的滋味,茶能讓他們回憶起往昔的酸甜苦辣。
茶如人生,聞之則香味撲鼻,入口則是苦的,但仔細品味,卻又有一股香甜之氣從口至舌,至喉,至嗓,久久縈繞。
茶有紅茶、綠茶、花茶之分。綠茶消熱解暑,適宜夏季飲用;紅茶清香濃鬱,養氣清肺,適宜冬季飲用;花茶爽心,適宜於春秋天飲用。此外,中國名茶如雲,知名的有西湖龍井、信陽毛尖、碧羅春等等。
巴利說:“人生像一杯茶,若一飲而盡,會提早見到杯底。”所以喝茶重在品,如能品出茶的種類便高出一般,如能品出茶的出處更是不凡,最是不凡者能從茶的輕淡厚重中品出茶出自何人之手,是年輕的小姑娘,還是年過半百的長者。飲茶重在那份情趣。泡一壺淡茶,靜坐看山,或獨步尋芳,慢慢揭開悠長的寂靜。喝著茶,對著山,對著樹,對著霧,春去也,秋去也,冬去也,連太陽的血色也褪盡了,品著苦澀後的香醇,驀然抬頭,似乎從中體味出了人生的真正內涵。
喝茶又不能太過於講究。日本人喝茶講究茶道,據說完整的茶會有三段十八步,什麼“沐淋甌杯”,什麼“茶海慈航”,什麼“杯裏觀色”等等,不一而足。中國人喝茶不太講究,紫砂壺也可,瓷壺也行,玻璃杯可以,大粗碗照樣,實在沒有碗,嘴對嘴也行,中國才是真正懂得茶的國家。喝茶不能為茶所困,太過講究,否則,反而被束縛。
一部《茶經》,洋洋灑灑:什麼茶用什麼水,什麼水用什麼壺,什麼壺用什麼火……詳細得連日本人也叫絕,但隻有飽食終日的士大夫之流,才能斯斯文文參照實施,一般平民百姓,誰個去講“揚子江中水,雲峰頂上茶”?這一點日本人應該向咱們中國人學習。當然,中國人喝茶並非全不講究情調。如果你想要一種情調,那便去北京的老舍茶館。老舍茶館的氣氛,是仿古多於現實,瞎子說書外,還兼京劇坐唱,不但賣茶,還出售“茶文化係列”物品。那門樓、桌椅、杯壺,無不力求古色古香。
心靈下午茶:[茶是一縷清風,令人安靜悠閑;茶是一種情調,一種欲語還休的沉默,一種欲笑還顰的憂傷;茶是一眼清泉,能洗去生活中的煩惱與悲苦。喝茶,喝的是一種心境,感覺身心被淨化,喝下去的是清苦,沉澱下的是深思;喝茶,重在品味,便又不要太過拘泥,人人心中有菩提,隻要能夠喝出“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便是得到了茶的真味。
4 尋找忙中偷閑那份內心的愉悅
現代人忙,滿世界就聽到一個忙字。大人們忙賺錢,小孩兒也同樣身不得閑,就連離退休的爺爺奶奶輩也忙於發揮餘熱,或養身保健或吟詩作畫。總之是祖國上下一片忙。
“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須努力”,社會要發展,人類要進步,忙是自然要忙的。然而這絕不是人生的全部。人生不僅需要工作,也需要休息,不僅需要忙碌,也需要休閑。我們不能無休止地忙,人生如果沒有休閑,就像一幅國畫擠滿了山水而不留一點空隙,缺乏美感。人生沒有悠閑,就不能領悟、體味、享受人生。所以忙碌中要學會偷閑。
泰戈爾在《飛鳥集》中寫道:“休息之隸屬於工作,正如眼瞼之隸屬於眼睛。”不會休息的人就不會工作,隻有休息好了,才能更好地工作,才會有更好的生活。如果一味地、盲目地去忙,連革命的本錢都搞垮了,那人生也就沒有忙的意義了。我們崇拜陳景潤,但我們不讚成他那種不顧一切,廢寢忘食,以致英年早逝的生存哲學。
人生就像登山,不是為了登山而登山,而著重在於攀登中的觀賞、感受與互動,如果忽略了沿途風光,也就體會不到其中的樂趣。人們最美的理想、最大的希望便是過上幸福生活,而幸福生活是一個過程,不是忙碌一生後才能到達的一個頂點。
古人雲:“一張一弛,乃文武之道。”人生也應該有張有弛,也應該忙中有閑。人生就像琴弦,太鬆了,彈不出優美的樂曲,太緊了,容易斷,隻有鬆緊合適,才能奏出舒緩優雅的樂章。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悠閑與工作並不矛盾。處理好二者的關係,最重要的是能拿得起,放得下。工作時就全身心投入,高效運轉。
放鬆時就放鬆,把工作完全放在一邊,不要總是牽腸掛肚,去釣魚、去登山、去觀海,想幹啥就幹啥。
其次就是工作休閑應該搭配得當,不能忙時累個半死,閑時又閑得讓人受不了。可以隔三差五地安排一個小節目,比如雨中散步、周末郊遊、鴛鴦共浴等。適時的忙裏偷閑,可以讓人適時從煩躁、疲憊中及時擺脫,為了更好地工作而積蓄精力。
心靈下午茶:[總之,為了更好地工作,為了美好的生活,我們一定要學會忙裏偷閑,有時休息比工作更有效。
5 讓生活的每一天都充滿書的影子
記不清哪位先賢說過:“人生善讀書,享世間清福。”書是人類的良師益友,是人類心靈空間的展現,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書籍是人類知識的記載。書最基本、最重要的作用自然是能讓人增加智慧與才幹,讓人學會改造自然、改造自己的本領。
古人認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他們讀書大多為了應仕,而現代人除了從書中獲取知識外,還把讀書當做一種消遣和休閑方式。因為書可以讓人陶冶情操,又可以讓人忘掉一切煩惱與不快。古人說:“古今世家無非積德,天下第一人品還是讀書”,又說“為善最樂,讀書最佳”,可見讀書是人生樂趣的最高境界。
書籍是人類的精神食糧,是人類的航標燈,在我們困惑糊塗時指點迷津,在我們迷茫危急時解除煩惱,在我們空虛無聊時充實大腦。孟德斯鳩說:“愛好讀書,就能把無聊的時刻變成喜悅的時刻。”
笛卡爾曾經說過:“讀好書就像是和過去最優秀的人交談一樣。”工作中當我們遇到不順心的事時,不妨找本自己喜歡的書,專心去讀,去和書中的主人公對話,向他們訴說你的苦楚與無奈;生活中當我們寂寞難耐時,不妨伴著雨聲,打開一本書。
喜好讀書是好習慣,然而喜讀書還要善讀書,善讀書還要善用書。讀書要有所選擇,漫無目標,無書不讀的人,他們的知識很難精湛。讀書無選擇,便隻能當一個書架,你放上什麼書,它便容納什麼書。讀書即使是抱著欣賞的態度,總也有喜歡和不喜歡的書吧!就像交友一樣,有的人可以成為無所不談的知己,而有的人則隻能是泛泛之交,有的人則需敬而遠之。
此外,讀書貴有疑,不能完全相信書中所講,正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古人有言:“讀書貴能疑,疑乃可以啟主。讀書在有漸,漸乃克底有成。”讀書既要有所獲,又要有所思,有所疑,這才複合認知的過程。
善於讀書的人,任何一本書對他而言就都如同一條幫他渡河的小船,既然渡過了河,就該舍棄小船,有誰會在登岸之後還拖著小船過日子的啊?畢竟讀書的最終目的是學會更好地做人,是學會把生命過得更好,而不能死讀書,讀死書。
心靈下午茶:[世間最為淵博的書籍莫過於人生,讀書的最高境界便是能參悟出人生的真諦。讀有字書可以讓人增長學問,而讀懂人生這本無字書,則可以增長智慧,可以讓人快樂富有過一生。
6讓音樂奏響人生崛起的旋律
音樂是一種聽覺藝術,是一種人類共有的語言。它來源於生活,為我們的情感服務。科學研究證明:聽適合的音樂,可以優化人的性格,平穩人的情緒,提高人的修養品位,甚至有養生保健、延年益壽的神奇功效。
醫學專家通過大量的研究證明,人類需要通過音樂來抒發自己的感情,並從中受益。音樂可以調節人體大腦皮層的生理機能。提高體內生物的活性,調節血液循環和活化神經細胞。另外,音樂會使人體的胃蠕動更有規律,能夠促進機體新陳代謝,增強抗病能力。
在醫學上有一個著名的“莫紮特效應”,當你聽一曲莫紮特之後,你的大腦活力將會增強,思維更敏捷,運動更有效,它甚至可緩解癲癇病人等患神經障礙的病人的病情。6年前,研究者證明,在IQ測試中,聽莫紮特的受試者得分比其他人更高。
1975年,美國音樂界的知名人士凱金太爾夫人因乳腺癌纏身,身體狀況每況愈下,瀕臨死亡的邊緣。這時候,金太爾夫人的父親不顧年邁體弱,天天堅持用鋼琴為愛女彈奏樂曲。或許是充滿愛心的旋律感動了上蒼。兩年之後奇跡出現了,金太爾夫人勝利地戰勝了乳腺癌。重新康複後,她熱情似火地投身於音樂療法的活動,出任美國某癌症治療中心音樂治療隊主任。金太爾夫人彈奏吉他,自譜、自奏、自唱,引吭高歌,幫助癌症病人振奮精神,與絕症進行頑強的拚搏。
德國科學家馬泰鬆致力於音樂療法幾十年,在對愛好音樂的家庭進行調查後注意到,常常聆聽舒緩音樂的家庭成員,大都舉止文雅,性情溫柔;與低沉古典音樂特別有緣的家庭成員,相互之間能夠做到和睦謙讓,彬彬有禮;對浪漫音樂特別鍾情的家庭成員,性格表現為思想活躍,熱情開朗。他由此得出結論說:“旋律具有主要的意義,並且是音樂完美的最高峰。音樂之所以能給人以藝術的享受,並有益於健康,正是因為音樂有動人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