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人性心理的我本位基本原理(1)(2 / 3)

為什麼會產生妒忌心呢?

這是人的天性中不願別人比自己好、不願別人比自己強的心理造成的。由於空間距離和時間距離與自己愈靠近,自己就覺得對方愈容易傷害自己的利益,妒忌心就愈強,一旦有機會,便可做出傷害別人的事來。

當然,產生妒忌心的心理機製是複雜的。人性的許多心理其實是複合的,是人性的多種特性或心理複合的結果,人性的多種特性和多種心理往往是相互聯係、相互影響、相互製約的。一種心理,可以是人性的多種特性複合的結果;一種事件,也可以同時引發多種心理。以妒忌心理而論,它其實是由人性無限肯定自己的心理總原則所決定的。

要肯定自我,有兩大方式,一種是不斷勤奮精進提高自己,一種是貶抑詆毀別人來間接、相對地提高自己(當然,這隻是自我的一廂情願而已)。妒忌心正屬於後者的消極陰暗的方式。而本書對於人性心理的分析,隻能一一分析之,自然不能十個指頭按二十個跳蚤。

攀比心。

所謂攀比,對特定自我來說,其對象自然是好的,是肯定自我的。

看見身邊的人住進了洋房,我心癢癢的,經濟不夠,去借貸一部分,湊足款項,也住進洋房;看見別人買了一輛高級轎車一溜煙忽去忽來,那上車下車舉手投足與往昔相比是那樣的高雅,我心癢癢的,決心買一輛比它更高檔的,我也要顯顯風采;別人家的孩子出了重金已到“貴族”學校讀書去了,難道我們就不如別人嗎?我也要出重金把我的孩子弄去就讀……此種事例舉不勝舉。

可以說人生幾乎無處不見攀比。從社會學和經濟學角度看,人的攀比心是社會發展、經濟增長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因素,它深受商家、生產者甚至經濟家的歡迎。

當然,這裏我們要區分發展與進步之間的關係。進步是發展,但發展不一定就是進步;經濟的發展不一定就是道德的進步,有時甚至是道德的退步,例如對印第安人的屠殺換來白人在美洲大陸的財富積累和經濟發展,就是以道德的淪喪和犯罪作為前提和交換。

有人說,文學就是人學;我說,經濟學也是人學。其實,一切“學”都是人學。數學、物理學、化學……這些看似與人、與人性風馬牛不相及的科學,歸根結底是在研究人,是在揭示人;雖然這種研究和揭示可能是不自覺的、無意識的。當我們在研究1+1是否等於2,研究雞在先還是蛋在先的時候,我們發現,我們對事物的認識結論,取決於我們的認識方法、情感取舍、價值取向等主觀方麵也就是人性方麵的因素;於是我們進一步發現,我們的主觀因素,我們的人性,我們的這個“我”,恰恰是能否正確認識一切事物的決定性的因素。

我們的人性情感傾向於雞在先,於是便去找雞在先的證據;我們的人性情感傾向於蛋在先,於是便去找蛋在先的證據。我們的認識方法和認識結論,無不打上人性的烙印。表麵上看,我們是客觀、唯物地看問題,實際上我們是在無意識地迎合我們自己的人性需求;我們所找的證據和我們所看到的事實,其實已經是被我們人性所過濾、所選取,而我們所答出的結論,自然就被自我所欺騙、所蒙蔽,自然就迎合人性心理需求這個前提。

社會科學是比較直接地研究人,而自然科學是輾轉迂回地間接地研究人——如此而已。

人類的全部科學、全部文化歸根結底都是為了認識自己,找回自己,實現自己。

經濟家們之所以賺錢,某種程度上正是大量地研究和利用人性心理,特別是人性的攀比心。

我們並不否認在競相購買的行為中,在別人怎樣我也要怎樣的抉擇中,存在著切實的需求和實用這一方麵的因素,而且有時幾乎是唯一的因素;但另有大量的行為是既有需求實用的因素,也有攀比的因素;更有一部分卻幾乎僅僅是受攀比心的支使。

攀比心似乎也是一把雙刃劍,用之於善則善,用之於惡則惡。為了虛榮不自量力的無限攀比,甚至為了滿足虛榮的鋌而走險,這種人性心理和行為不是善而是惡;相反,見賢思齊,看見別人好的品德和行為,心理麵就想著向人家看齊——這種人性心理就跳出了“攀比”的貶義範疇,成為我們人人應當向之學習的榜樣。

然而,對攀比心的刺激強度,依然取決於在時間上和空間上與我的距離。這一原理和產生妒忌心的原理是一致的,兩者的刺激原理可以互相印證。

同情心。

同情心是人類的美德。其實,說是美德,也無所謂美德。所謂美德,是相對於缺德而言。由於人性心理行為中有許多不道德的地方,就顯出了道德的珍貴。人性本來應該是美好的、道德的;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本來是應該的、天然的、毋庸爭議的,它本來不應當是什麼美德,但有的人偏偏要“己所不欲,硬施於人”,這就使它成為了美德。同情心的道理也是一樣。每一個人應當具有同情心,同情心是每一個人應當具有的天性,但有的人有時就缺乏同情心,因此富有同情心也便成了可貴的美德。老子說:“失道而後德”(——《道德經新解》·哈工大出版社),這“道”是什麼?簡單地說,在這裏就是德沒有缺損的狀態;“德”是什麼?就是有了缺損的狀態。